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兰皋园

元丰八年,这一年,苏东坡刚好50岁。

 

这时的他已经连续外放十几年了。期间还一度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砍头,幸亏宋朝起家的时候就立下了规矩,不杀士大夫,这才躲过一劫。之后又一直被贬,做了一个小小的散官(还是副职)。不过即使撇开这些不谈,50岁的年纪,在当时算高寿,恐怕也该让胸中的金戈铁马偃旗息鼓了。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早几年前苏东坡就在阳羡(大约是今天的江苏宜兴) 买了几块地,开始经营自己晚年的乐土。闲来无事,苏东坡还常在附近乡县兜兜转转。其中就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是前几年他从徐州被贬来的时候就结识了的,也是名门之后,祖上据说曾经做过北宋的宰相。

 

张家的兰皋园在当时颇为出名,50多年来经过一代代人精心增饰,蔚为大观,号称“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而兰皋园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们家的灵璧石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编了《云林石谱》的杜绾曾经说过,兰皋园里有相当多的灵璧巧石,而且很多都有一两丈高。兰皋园就在灵璧当地,张家人在找石头上又十分用心,可以想见,这批石头,一定是那个年代中灵璧石的精品。

 

苏东坡多次游赏,对灵璧石也可说是自有见解。在众多石头中,他看上了其中的一块,还为它特意做了一幅丑石风竹的壁画,终于换得此石载归阳羡,作为他乐园里的宝物。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宋徽宗的赏石鄙视链

 

兰皋园有巧石千百,苏氏挑的这一块有什么独特呢?

 

第一是形态美,高峻、“巉然”,“作麋鹿宛颈状”。而第二点就比较特殊了,因为此石“反复可观”。就是说此石颠来倒去都能看,也就是说它——没有石根

 

宋朝还有另一个不喜欢灵璧石石根的人,那就是石友们都很熟悉的宋徽宗赵佶。

其实宋徽宗的很多观点,是相当受到苏东坡、米芾、王诜那一代前辈影响的。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北宋石友们的这些观点,到了南宋被杜甫的后人—— 杜绾整理下来,写在《云林石谱》中。他这样写道:“(灵璧)石底渍土有不能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大抵只一面,或三面,若四面全者,百无一二。或有得四面者,多是石蜡石尖,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顷岁灵璧张氏兰皋亭列巧石颇多,各高一二丈许,峰峦岩窦,嵌空具美,大祗亦三两面,背亦着土。”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得到三个信息:第一,当时开采的灵璧巧石中,大部分都有石根(若四面全者,百无一二);第二,赏石的主观赏面(向背),由石根的方位判定;第三,当时也有人为处理,削掉石根,保持四面观赏性的情况。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石根到底是什么

 

灵璧石的石根,与它的形成原理密切相关。

 

野外调查发现:“灵璧石的皱、瘦、透、漏等特点主要是细观溶蚀形态的表现。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节理裂隙或层间裂隙运动,不断对裂隙四周进行溶蚀和冲蚀,形成溶隙,使成层的岩石被切割成规模不等的块体,这是灵璧石形态独立而有‘根’的原因。‘根’即岩层的底面,岩层的顶面发育石芽和溶沟,凹凸起伏,肖形像物,为其主观赏面。”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简单粗暴地解释:原来此处有碳酸岩岩层。在千百万年中,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所以岩层上有若干裂隙和节理。而灵璧石大多产于低坡上,地表水常年渗入、溶蚀,就把岩层切割成了一块块单独的巧石。所谓石根就是原来岩层的底面。就像切蛋糕,一块块都带着饼底一样,从岩层上被切下来的大块灵璧巧石上,也多数都附着有一些石根。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宝藏》编委、清华大学温庆博教授进一步阐释道: “石根,是溶蚀作用相对比较弱的底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化溶蚀作用,因此也残留很多黄泥。由于溶蚀作用,石根以上的是石头,还是和下面的岩体分开了”。

当然,一定也有在形成中不带石根的巧石,只不过在大体积的灵璧石中较罕见而已。

 

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宋徽宗、苏轼他们是怎样看待灵璧石根的?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26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9月4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20年9月6日 上午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