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可以省略细枝末节,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人的轮廓,就像晚明流行的简笔小人。
我们可以不必花太多的笔墨,即可写出人或物的某种风采与神态。
这“寥寥数笔”并不是胡乱的涂鸦,而是依照“力的式样”勾勒的。这就是美的同构。
(二)
传统气韵神形理论把审美物象分成3个层面。
首先是具有表现性的骨架结构与轮廓外形,它们圈定了审美物象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继而导引着所有细节。
骨架结合和轮廓外形的重要作用,不是表现实体,而是表现虚体。虚体是事物“可感知而不可形求”的生动气韵。
(三)
如果把这一审美方法运用于观赏石的玩赏,
那么石头的表现性、骨架结构与轮廓外形同样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四)
天然观赏石的形态走向,本来就是由观赏石的骨架结构所决定的。
有时,你看它的骨架结构虽然很简单,但是这种简单不是粗率的,而是“笔不周而意已周”的率真,是有技巧的“抓大放小”。
(五)
这诠释了观赏石审美中形神密不可分又相互排斥的创构规律。
如柳枝透射出离别的柔情。不是人的情绪无端移情于杨柳,而是柳枝柔韧如丝、婉转缠绵的形态与离别的柔情愁绪在人的内心达成了美的“同情”——相类的情状与情感在美的同构中达成了贯通。
(六)
我们说“传神阿堵”,“传神”其实没有固定式样,它可以借由多种样式来表现。
“鱼沉雁杳,雪舞花飞,此则态也而非意也。”
恽向的“意”“态”论直接推演出“画至于文人而后能变。如变山而如笑,或如滴,或如妆,或如睡,而山则一也。如变水以冰,而不离于水也,如变日月而益以五采,而日月一也。如变形而以色,而形色一也。如变影而以光而光影一也。
其中“妙处不能尽言”,但“总谓之传神”。
(七)
石如诗。两者的鉴赏方式具有相通之处。
(八)
正如南宋严沧浪的“入神”说。他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无以加矣。”
何谓“入神”之“神”?诗要写活,形象描写过于细密,则流于死板而无以“传神”,会缺乏活泼泼的生趣,这也就是无神。
(九)
观赏石之“神”出,必然有灵感与韵味。
对“神韵”“神采”的捕捉与把握则“有片刻而得者,有一日而得者,有数日而不得者,盖神使然也,非人力所能也”。
“神使然也”。有“神”即灵感方能心花怒放而笔态横生,才能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不觉而入“境”。
(十)
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神”,乃是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特点,是艺术臻于至美的神妙境界。观赏石作为类艺术品,美感的生发同样离不开美的“神论”。
顾恺之有一段关于绘画传神的语录,他“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问其故,他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传神阿堵”就是在形象描绘的前题下,表现出其精神面貌、气质与风姿。捕捉、拿准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才能表现出内在的精神。
顾恺之认为就人物来说,眼睛的描绘至关重要。故而轻易不下笔,下笔则务求“以一目而尽传精神”。
如谢赫评晋明帝的画作,说“虽略于形色,但颇多神气”,也是在这个形与神的层面上的辩证评判。
(十一)
当然,我们所谓“传神”之“神”,需要以一定的形似为基础,没有形似就无所谓神似。如果完全脱离形态来赏石,那就会让人觉得“神不可测”、一头雾水。
如东晋高僧慧远是辨形神之论的,他说“形离则神散而罔寄”。这句话应用到艺术上,也是有理的。
(十二)
郑板桥是个才气冲天的美学专家,他在赞赏徐文长的雪竹时说,文长的竹子“绝不类竹”。但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创造背后,是徐文长扎实的基本功和费心思量。
神也好,意也好,“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所谓“形态既肖,神自满足”。人物题材则取故事,山水则取其真境,无论什么题材的绘画或观赏石美学构成,均不能离开形态物象对神、意、气、韵的决定作用。
(十三)
一块逼真、形象、生动的天然观赏石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可以使观者进入奇中见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妙境地。
尤其古典赏石,其旨趣与我国书画的“虚象”“味象”说同出一辙,意趣相通。
不求“逼真”,转而求“神韵”“以形写神”,追求的是一种思想意境,一种情趣,一种超越了物象的思想自由与精神“致幻”。
(十四)
传神的实质性力量在于抓住所要表现的物象的本质特征,这在观赏石鉴赏中至关重要。
“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全其骨气”,犹如“古之嫔,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
这就是突出世象万物的个性特质而无需面面俱到,与刘道醇对物象的“所尚”异曲同工。
他说:“大抵观释教者,尚庄严慈觉;观罗汉者,尚四像归依;观道流者,尚孤闲清古;观人物者,尚精神体态;观畜兽者,尚驯扰扩厉;观花竹者,尚艳丽闲冶;观禽鸟者,尚毛羽翔举;观山水者,尚平远旷荡;观鬼神者,尚筋力变异;观屋木者,尚壮丽深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赏石的传神与写意。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