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背不出《离骚》《天问》里的章句,却在每年这个时候,伴着艾草与雄黄酒的味道,看着江上飞驰的龙舟,怀念这位楚国先贤——灵均先生,怀念他的爱国情怀与不屈风骨。印象中,古画里描绘的屈原,身材瘦削伟岸,衣冠高古,一派孤高狷介之气,与这枚传统风格的戈壁石,形神不谋而合。整体感觉神似躬身人物,骨力苍劲,气韵内敛,皮色华贵,纹理朴拙,可资赏鉴的角度很多,可谓各得其味。时值佳节,仅以这些石中品味,作为爱石人的心意,献祭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虽然传统石的欣赏不以象形为主,但此石确实神似一位俯首曲躯的老翁。头部发髻宛然,背部如弓,一洞高悬,仿佛抽象雕塑的神秘感与视觉张力,构成一种动势,老翁躬身下拜,双手扶膝。既有谦谦君子之态,又有古拙老丈之风。令人联想世外高人隐士,借忘尘世春秋。
瘦硬之美,筋骨尽显,为戈壁石独有,非水石柔美线条可比。内蕴阳刚之气,如古刃藏兵,虽经历岁月磨蚀,劲道犹存,闲敲瘦骨,若闻金声玉振,怀想大漠烽烟,不由生出慨古壮阔之感。
孔洞之美,在于通透、古雅和神秘感,仿佛可以藏仙佛,窥天地,吐纳云雾,成烟致雨。而戈壁石能生成如此孔岫,十分难得。可以借之九天揽月,邀云入室,不必劳费修仙飞升之苦,便可虚室盈晖,青光下澈,如入广寒。
石纹变化,深浅印痕交织,宛如古桩老树的斑痕堆磊,又似国画皴法,错落有致,凸显山体嶙峋之美,加之温润细腻的皮色,仿佛古器包浆。虽无高山大川的起伏变化,却有细节精致的纹理味道,盘玩掌中,针砭穴位,颐养心神,自有一番清趣。
相比雕刻的人工美,石头的朴拙之美更胜一筹。这种不雕之雕,胜过人工匠气之处,在于无半点心机侵染。虽无现成章法,却自带天真之美。形入眼,神入心,天雕取神,令人久观不厌,久参难透,美在大巧若拙之感。
静对此石,心中有感,勾勒成峰也好,幻化成人也罢,所求的是美感的精神内涵,不必拘泥主题或形象的束缚,这也许是传统石能充分发挥赏者想象空间的魅力吧。
端午之际,伴着粽香赏石,总有些五味杂陈,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之感。献祭给屈子的可以是往事尘烟的慨叹,也可以是天工造化的奇诡,或坐望山脊,俯仰成峰,或静对洞岫,凌空锁云。
明知石本无心,思绪皆出意象,赏石过程是在体味“相由心生”之境。赏石知味,清心正意,知音难觅,一石足矣。如果说非要给这枚石头,安上一番屈子行吟的境界,我希望能够静静地,与石同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端午品石求味思灵均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