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醉石”,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观,历代诗人墨客多有拜观赋诗。三十多年前,当代赏石文化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赏石界人士(似乎最早是台湾地区赏石前辈)在“寻根问祖”的时候发现,陶渊明的这方“醉石”,是有史记载最早被文人雅士命名的一块奇石,所以就尊陶渊明为赏石鼻祖。包括敝人对此也是深信无疑,在《顽石的灵性——怎样集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版)一书中特别述及。由此,也存了一个念想,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观一下。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庐山市街头陶渊明雕像
正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所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知道这方“醉石”,到终于得以拜观这方名石,一去已经三十年了。这次应邀参加首届湖南长沙大麓古玩城赏石文化博览会暨“金鸡杯”全国观赏石精品展,回程的时候,特意转道在九江逗留了小半天,为的就是去瞻仰这方神奇的石头。还有一层渊源,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东晋获赠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长沙与陶渊明便有了联系。
“醉石”的确切所在地,是在今庐山市(九江市下辖,原名星子县)温泉镇(又名柴桑)栗里村虎爪崖下,属于庐山南麓的余脉,这里也是陶渊明的故里(唐代李延寿《南史》称陶渊明为“寻阳柴桑人”,其原籍在离栗里不远的地方),不过真的寻访起来却非常不易。从九江火车站到栗里大概有五十多公里,打车需要近一小时时间,打车软件上只有找到“栗里陶村”,但到目的地才发现,这里是一处温泉度假村,因为新冠疫情关系,这里已经是人去楼空。问一下路人,也茫然不知。后来看到山脚下有一处“醉石温泉度假酒店”,而且是陶渊明文化主题酒店,这里也是因为新冠疫情早已歇业多时,还好前台留守了一位服务员,一听说是找“醉石”,就指了一下后面不远处山涧,说就在那后山中。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温泉度假酒店内景
原来,这里是一处集温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产权别墅为一体的准国家旅游五星级涉外酒店、国家AAAA级景区,占地约120亩,2013年开业,“醉石”作为庐山风景区的著名景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就在景区里面。不过,这是一个高端房地产开发项目,“醉石”似乎由此成为了一处“私产”,而且这里离庐山山门(东门)有三十多公里,一般游人无从知晓。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与观景台
“醉石”是一方巨大的山石,斜卧在山涧,高三四米,宽四五米,呈四方体,棱角分明,估计有百余吨重,属于花岗岩类,质地毛糙坚硬,顶端平坦,可以踞坐十多人,看起来应该原来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占断了山涧溪流,仰望上方溪瀑奔放,俯视下端清流潺潺(名濯缨池),池水下端便是清风桥。攀上“醉石”顶部,石表有几处大字题刻,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归去来馆”四个隶书大字格外醒目。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横卧于山涧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从醉石眺望山上涧瀑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俯瞰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清风桥两岸景色优美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上面题刻累累
“醉石”是一大景观,围绕“醉石”周围的,有归去来馆、清风桥、对酌亭、碑廊、观景台等景点,均为改革开放以后新建,南宋朱熹曾建有“五柳馆”和“归去来馆”,现仅存遗址瓦砾。这里有江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12月立碑,命名“醉石”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醉石的文物价值并不仅仅是一方陶渊明曾经踞留驻足的山石,而是其石身(包括周围岩壁)留有历代诗人墨客的题刻,“醉石石刻”包括北宋孔文仲、程思孟、王逵、吴亮、裴公亮、周行先、欧阳国华,南宋朱熹,元代吴思勉,明代卢襄、郭波等人,虽然岁月漫漶,但因为身处深山,人迹罕至,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不少刻字清晰可辨。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归去来馆”题书为南宋朱熹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碑廊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醉石”山上有对酌亭
“醉石”虽然一直横卧于此,但“醉石”却不是陶渊明命名的。查阅陶渊明诗文全集,并无有关醉石的半点信息,而且似乎都没有写到过石头。清代康熙年间毛德琦《庐山志》卷四引《南史》称:“(陶渊明)先生弃官归,篮舆时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但是查考唐代李延寿《南史》“隐逸传”以及唐代房玄龄《晋书》“隐逸传”中的陶渊明传记,均只字未提醉石之事,不知道所据何处,而且所谓“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也是牵强附会,但此说影响颇广。
此外,“醉石”还有“醒石”之说,实为误传。如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卷之二)载:“陶渊明所居东(栗)里有大石,渊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明代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有“醒石”一开,描绘陶渊明踞坐于山石上,实为“醉石”之误。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明代陈洪绶《隐居十六观·醒石》
综合来看,虽然陶渊明生前极有可能踞留过“醉石”,但并没有留下诗文咏题。陶渊明去世后不久,有关“醉石”的传说开始多了起来,经过历代文人不断“加持”,到了宋代“醉石”已成为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北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叙山南篇第三)所记甚详:“过栗里源。有陶令醉石。……所居栗里两山间,有大石,仰视悬瀑,平广可坐十余人。元亮自放以酒,故名醉石。”程师孟的《醉石》诗(一说为王逵作),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万仞峰前一水旁,晨光霁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此诗被刻于“醉石”上,时间为庆历五年(1045年)。当年程师孟曾经做过南康(今庐山市)军知军,造访过此石。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有“古史层累说”,其中有“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之论。“醉石”之命名的过程看来大抵也是如此,应该是后世好事者所为。即使陶渊明命名过此方山石,但这是不可移动的山石,不能脱离大自然的环境而独立存在,没有收藏意义和赏玩价值,不是真正意义的观赏石。所以,由此而认定陶渊明为赏石鼻祖,只能说是牵强附会了。
不管如何,“醉石”咏题之多,影响之广,可能没有一方山石能够享有这样的尊荣。这也是陶渊明传世唯一的遗迹。现代著名学者胡适,二十年代曾经造访此处,但终以未见“醉石”为憾事。据学者李剑锋(《渊明醉石题咏流变考论》)统计,历代题咏过醉石的诗人,唐代有三人,北宋至少有五人,南宋有四人,元代一人,明代十五人,清代十二人。最早见诸题咏的,是晚唐五代时期,如陈光《题陶渊明醉石》云:“片石露寒色,先生遗素风。醉眠芳草合,吟起白云空。道出乾坤外,声齐日月中。我知彭泽后,千载与谁同。”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明代嘉靖二十四年刻本《陶渊明集》书影
至于影响最大的题咏醉石诗作,莫过于南宋朱熹的《陶公醉石归去来馆(在归宗西五里)》:“予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每寻高士传,独叹渊明贤。及此逢醉石,谓言公所眠。况复岩壑古,缥缈藏风烟。仰看乔木阴,俯听横飞泉。景物自清绝,优游可忘年。结庐倚苍峭,举觞酹潺湲。临风一长啸,乱以归来篇。”当时朱熹到南康任知军,在寻访到陶渊明“醉石”后建了“五柳馆”和“归去来馆”,他在《跋颜真卿栗里诗》中称:“栗里在今南康军治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传是陶公醉眠处。予尝往游而悲之,为作‘归去来馆’于其侧。”后来应人之邀亲笔题写了“归去来馆”四个大字,并被刻在“醉石”上。
【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醉石”上面有朱熹题书“归去来馆”
清代诗人袁枚也有石癖,他曾经造访过“醉石”,作有《过柴桑乱峰中蹑梯而上观陶公醉石》,这首带有抒情议论的咏石诗,将“醉石”的地位作了极大的张扬:“先生容易醉,偶而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金床玉几世恒有,眠者一过人知否? 不如此石占柴桑,胜立穹碑万丈长。”如果以此观之,认定“醉石”在赏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也不为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醉石”艳传千百年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8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6月29日 上午8:35
下一篇 2020年7月1日 上午9: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