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 设色绢本 上海工美2007春拍 成交价836万元

赏石的思想之源,与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看法不无关联。石本是存在于自然之中,大而言之,其可以说是构成大地的基本物质;具体来看,不同的类型石,在社会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用途与功能。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五代·徐熙《雪竹图》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是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孔夫子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名句。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宋·赵佶《祥龙石图》

对自然的推崇与欣赏,影响了我国早期的美学思想,也左右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灵石的欣赏态度。人们从自然山水奇石中获得美的感受。东汉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人们对山川奇石的态度,也从自然之美的欣赏转为对自然神灵的信奉与崇拜。大自然海市蜃楼奇观的神秘莫测,引起了人们对仙山、仙人、仙境的幻想与向往,试图再现海上仙山的自然奇景。汉武帝在长安章宫内挖太液池,池中堆蓬莱三山,寄托心愿。自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造园布局历代相习,逐步形成中国园林独特的构图形式,奇石也作为不可或缺的造园之物,跟随园林的发展赏石文化也得以进入新的局面。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宋·米芾《研山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具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也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时代。东晋陶渊明将其所钟爱的雅石取名“醒石”,寄予返璞归真之意,这应是最早的赏石记录。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宋·苏轼《枯木怪石图》

人们对山水田园生活的亲近,使得自然山水逐渐由神化的偶像变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创作的源泉。私家园林逐渐发展,并开创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新形式,奇石、怪石也在造园中被重用。整个社会的审美思想,都崇尚自然之风,中国赏石文化也在这时期文学、绘画、园林等的变化发展的影响之下,不断完善,逐渐从园林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元·赵孟頫《枯木竹石图卷》

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成熟并独立成科,山石有勾无皴,稍见渲染,用笔细劲,设色浓艳,画法稚拙,意趣古朴,庭园石峰也循此画风,从存世作品唐孙位《高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中可见一斑。此图绘竹七贤故事,庭园背景中有两面块湖石,堪称最早的园林立峰形象。与山水画兴起的同时,这一时期文人雅士游山赏石蔚然成风,品评奇石的诗文大量出现。白居易《太湖石记》详细论述了太湖石的观赏特点、欣赏价值和分类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赏石文化的专著。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元·顾安《幽篁秀石图》

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全面发展的时期,赏石也达到全盛期,独立的奇石形象更多见于山水画中,并有以奇石为主体的创作皇家园林、文人园林,赏石文化也日趋成熟,有关赏石、评石、藏石的文章和专著陆续出现。杜绾的《云林石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谱,由记石而论石,对奇石的赏鉴作全面的总结。公元1242年赵希鹄完成《洞天清录集》,将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并详细描述了这些怪石的特点和制作工艺。此外还有《石林记》、《宣和石谱》等图文并茂的石谱出现,有力推动了赏石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元·王蒙《霜柯竹石图》

明清赏石之风日盛,一些文人更是积极参与了造园活动。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叠石)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认为“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对园林用石、赏石都有精到的论述。明末计成著《园冶》对造园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标志着我国造园技艺的全面成熟。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元·吴镇《竹石图》

历代文人有关造园、赏石的论著,充分反映了中国赏石文化与文人书画、文学艺术及园林艺术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正是理解了不同时代的赏石文化和艺术,才可以深刻地认识描绘赏石的绘画、装置赏石的园林和历史上赏玩奇石的文仕阶层。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元·张逊《双钩竹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本是大自然天然形成之物,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环境之中,本身无所谓美丑佳劣的区别,却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喜好,产生各种不同的欣赏角度,于是就出现了所谓奇石、顽石、异石等称呼,以及苍厚、奇峭、古拙、秀雅、玲珑等对石的形容词。其实都是人们借石以言,寄托各种情怀。历来的文人雅士,就在赏石之余,把石质的坚硬,与人气节的坚定不移相提并论,让人对这构成大地的自然之物平添一份崇敬之意。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明·米万钟《奇石图》

我们通常称赞某一事物外形的赏心悦目,会用到俊秀、美丽等字眼,而这奇石之美,却美得“奇”,美在“丑”。这就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与众不同的价值标准。如苏轼曾说“石文而丑”,以一个“丑”字概括了自然界中石的千万姿态,其实更能表现奇石之为奇的真意。到了清代郑板桥将这奇石的“丑”发挥为“丑而雄、丑而秀”。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明·米万钟《奇石图》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言:“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托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人之见一世。”从中更能体悟我国古代文人赏石以奇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注重石的质地、石与人的共性、人石因缘等人文内涵之美;除去对赏石外形特征的考量,更看中的是在赏与玩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文人的审美、意趣相符的文化。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明·唐寅《立石丛卉图》

因此,文人画石,首先是基于个人主观的思想;由于观赏、品鉴角度的不同,在文人画家的笔下,自然之奇石,也被赋予了多种意义。中国古代赏石与文人绘画之共通之处,在于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深沉情感相映生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亦是中国传统文人道德、情感、怀古精神追求的体现。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明·王铎《水仙竹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明·赵化龙绘石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请·郑燮绘石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任伯年《米芾拜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朱耷《鱼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陈牧《孤峰》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高凤翰《清白柱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高凤翰《芝石九瑞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弘仁《柯石霜筠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请·居廉《怪石花卉图卷》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张熊《石丈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 吴㝎《供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梅清《芝寿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清·赵之谦绘石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近代·吴昌硕《梅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近代·吴昌硕《兰石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近代·张大千《梅石水仙》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近代·张大千《竹石高士图》

雅意隽永 | 古代赏石文化与文人绘画的内在联系

近代·张大千《拜石图》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709.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月18日 上午12:59
下一篇 2018年1月19日 下午10: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