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临窗静试下岩研;欹枕醉看灵璧山
134×32.5cm×2,北京匡时2018年秋拍会流拍
何绍基是晚清诗人、书法家,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等职。博涉群书,生徒众多。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晚年行书多参篆意。
这副楹联,是集南宋诗人陆游七律诗《幽思》中的颔联,原诗句是“临窗静试下岩砚,欹枕卧看灵壁山。”研同砚,卧看改作醉看,灵璧宋代常作灵壁。下岩砚,是指端砚的一种名坑,因为位于山底水洞(大西洞与水归洞)之中,又称水岩、水坑、老坑,岩石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石质温润幼滑,质地最好,石品最丰,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欧阳修评说“端溪(砚)以水岩为上品”。上联的意思,就是诗人在试用最好的端砚。其实,陆游虽然对于文房器具颇为留意,但收藏并不宏富。他在《予素不工书,故砚笔墨皆取具而已,作诗自嘲》提到:“偶窥文房谱,虽慕无由获。笔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砚得石即已,殆可供捣帛。”云云。这方下岩研,应该算是诗人难得的宝物,可能就是新近得到的,所以用了“试”字。
下联提到的灵璧山,即指山形灵璧石。这在南宋时期已经颇为流行收藏,如赵希鹄《洞天清录》“怪石辨”中,就提到了灵璧石、英石、道石、融石等数个石种,“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不过,赵希鹄在介绍灵璧石时,却说“然不起峰,亦无岩岫。”诗人笔下的这方灵璧山,也算是难得的奇石了,难怪他要欹枕卧游、青眼相见了。
律诗中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这也成为天然的对联。陆游的七律诗作,是其近万首诗中最多、最好的,用语工巧、对仗工整,时出佳句,最有名的莫过于《游山西村》中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赏石界最津津乐道的佳句,还是陆游《闲居自述》中的颔联:“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确实是一副难得的赏石佳联。
金农
手弄石上月;口吟沧浪辞
110.5×30cm×2,中国嘉德2012年春拍会成交价120万元
金农是清代书画家,位居“扬州八怪”之首。天姿聪颖,布衣终身。博学多才,嗜奇好古,精篆刻,工鉴赏,善画,尤精墨梅。擅长行书和隶书,尤以独家的“漆书”闻名,起笔方正,如扁刷刷漆而成。
此联一说系金农为太仓南园鹤梅仙馆井亭题联。南园为明代万历朝首辅王锡爵所建,原为赏梅观菊之处,井亭青石井栏传为元代武陵桥沧江风月楼旧物。清初,南园归王锡爵之孙王时敏所有,后渐次荒芜。金农书写过多幅相同内容的楹联,此件拍品曾经著录于1914年神州国光社《风雨楼所藏楹联》,多次上拍,堪称其漆书对联之代表作之一。对联所书内容,其实说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赏石故事。
上联所说的石上月,是指一方带有月亮图纹的虢石屏,在北宋文人士大夫圈中曾引发巨大反响。这是欧阳修在滁州太守任内友人虢州刺史张景山赠送的,“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月中有树森森然,其文黑而枝叶老劲,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盖奇物也。”虢石产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卢氏两地,此地古称虢国,因而得名。虢石至今尚有产出,大多剖岩而得,用来制砚,也偶见有水冲石。欧阳修非常喜爱这块石头,不仅为之作《紫石屏歌》(又称《月石砚屏歌寄子美》)及序,而且请人为其画图,寄赠好友诗人苏舜钦索诗唱和。苏舜钦作有《永叔石月屏图》,诗中称:“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桂树散疏阴,有若图画成。永叔(欧阳修字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云云。
和苏舜钦合称“梅苏”的诗人梅尧臣,曾经在扬州目睹过欧阳修的这方石屏,赋诗《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二首》,道出了此石屏的形制和作用,这块砚屏方径约一尺有余,被加工成屏,置于砚旁遮尘挡风。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著名文人士大夫的第一块砚屏。后来,苏东坡在颍州拜谒颐养天年的老师欧阳修,写了一首《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作:“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蒙。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下联所说的沧浪辞,也与欧阳修和苏舜钦有关,也是记录了两位诗人的友情。此前,苏舜钦在苏州筑沧浪亭,寄诗欧阳修,欧阳修作有《沧浪亭》一诗唱和:“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云云。欧阳修还写有《水调歌头·和苏子美沧浪亭词》:“万顷太湖上,朝暮浸寒光。吴王去后、台榭千古锁悲凉。谁信蓬山仙子,天与经纶才器,等闲厌名缰。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晚秋里,烟寂静,雨微凉。危亭好景、佳树修竹绕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绿水,掩映似潇湘。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
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他也是楹联创作高手,著有《楹联丛话》。他集欧阳修、苏舜钦诗句成对联刻于沧浪亭石柱上,上联用的就是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下联则取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下句,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两者珠联璧合,情景交融,堪称集句联中的佳对,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刘春霖
127×28cm×2,中国嘉德2009年嘉德四季第十八期拍卖会成交价31360元
刘春霖为清代末代状元(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曾授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学使、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民国时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富藏书,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笔力清秀刚劲,为“馆阁体”的代表人物。
上下联都是由地名带出了名人故事,其实也与石事有关。上联中的蟠溪,应为磻溪的笔误(或者是一种假借)。两者均为古地名,蟠溪因溪湾曲如龙蟠得名,故地在今江苏如皋城东汤家湾附近,汉代这里是规模很大的蟠溪盐场。磻溪一名璜河,位于陕西宝鸡市东南天王镇,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今存有钓鱼台。在古诗词中,磻溪也代指姜太公。上联提到的姜叟,即指姜子牙,也称姜尚,其先祖在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姜子牙晚年隐居于此,72岁时在此垂钓时遇见出外狩猎的姬昌(即后来周朝奠基者周文王),成为辅佐,成就大业。此地尚存钓鱼台,相传即是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处,石上有两条平行光滑的凹印,传说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钓鱼的痕迹,又称磻石、磻溪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床中有一块巨石横卧,上面刻有“孕璜遗璞”四字,为清代宝鸡知县徐文博所书。
磻溪石因人成名,因文传名。北朝·周文学家庾信写有《文王见吕尚赞》,其中写到:“言归养老,垂钓西川。岸止磻石,溪惟小船。”苏东坡当年曾经游历此地,作有《磻溪石》诗,所谓“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骭。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其弟苏辙也有同名诗作:“吕公年已莫,择主渭河边。跪饵留双膝,临溪不计年。神专能陷石,心大岂营鱣。不到磻溪上,安知自守坚。”
下联中的滁山,即指滁州琅琊山,醉翁自然就是指欧阳修了,当年他被贬任滁州太守,作有千古绝唱《醉翁亭记》,脍炙人口,余音绕梁。欧阳修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到任滁州知州,时年只有39岁。那年恰逢丧女之痛,欧阳修悲恸不已,乃至“泪多血已竭,毛肤冷无光。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白发丧女师作》),这就是《醉翁亭记》中所提到的“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有意思的是,欧阳修对于赏石之好,也是在滁州勃发的,上述的虢石屏就是一例。虢石屏虽然今已不存,但菱溪石尚存天壤,这也是欧阳修仅存的赏石遗存,去年9月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示范遗存”,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古代赏石。这方奇石,是欧阳修任滁州知州第二年走访滁州东门外的菱溪时候发现的,原为唐昭宗时吴王杨荇的部将滁州刺史刘金的宅院之物,欧阳修视为宝物,认为应当让百姓都来观赏,特用牛车把石头运到城西大丰山下新筑的丰乐亭安置,“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欧阳修《菱溪石记》)。欧阳修为此还作有《菱溪石记》一文和《菱溪大石》一诗。诗人梅尧臣、苏舜钦以及米芾,都作有咏作菱溪石的诗作。
刘春霖贵为状元,学识渊博,有关磻溪石和菱溪石的诗文故事想必知晓,此联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有关石事,却不由得让人引发联想。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