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由于文人的大力推动,中国赏石文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个体到整体,从物质达精神,逐渐上升到哲学意趣的高度。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01
雅石造境
雅石乃天然雕琢,却玄妙深奥。自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对它就有所偏好,并赋诗著文。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文人的精神取向和情怀。
明代冯梦祯《真实斋常课记》中记载西溪草堂的十三项日常活动有焚香、沦茗、品泉、鸣琴、识奇字、玩文石等等。还有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张岱《陶庵梦忆》以及陈继儒《小窗幽记》中,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地描述历史上的赏石陈设场景。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02
石与石性
 
赏石种类繁多,历史上,有众多的石谱著作,以及大量的石图手卷和册页,为我们认识赏石形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宋代杜绾《素园石谱》记录就十分详实:山玄肤、永宁石、研山等,多呈现为横列、连绵的山脉并具有平坦的底部;灵璧石、常山石有孤立的山峰,显得格外秀拔;湖口石、临安石则遍布孔洞、涡穴,起伏多变;拳石,壮如双拳并列;还有昆山石、石丈则有束腰状,婀娜多姿……从史料记载上看,以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最为名贵,具有“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的艺术特点。
其中,灵璧石以黑色最具观赏性。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宋元两代,常作“研山之石”。宋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讲到:“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峯,皆大如手指,左右则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较著名的研山从史料看有两件,一件为“灵璧研山”,另一件则为“苍雪堂研山”。这两件石头:“仅足盈握,窈窕窊隆,盘屈秀微,有君子含德之容”,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赏石本身的形态,还会根据不同石质和体貌,配以各色底座,全面展现了层次丰富的艺术特色。从绘画到版画资料所见的资料上看,这种做法到明代已经十分流行。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小型赏石底座无纹饰,甚至为光素造型。但总体风格倾向于端庄、儒雅、拘谨、超脱、空灵的写意性,怪异性有所减弱。比如:明代金忠、车应魁编撰的《瑞世良英》中,“荐贤莫喻”段所绘笔架山为条形无圭脚台座。明代杨尔曾撰《图绘宗彝》所绘赏石有桌形台座。明代文伯仁《南溪草堂图》所绘湖石矗立在圆形须弥座上……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03
文人与石
赏石文化兴盛于宋元,成熟于明,其后不断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米芾、杜绾、林有麟、沈心以及陈元龙等,他们赋予了赏石高度的精神内涵与人文情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传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宅边的菊丛中,有一块心爱的石头。每当喝醉酒就在石头上睡一觉,还给它取名为“醒石”。南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有记载,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的玄圃内,“起出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力,费以千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发展至宋元年间,把玩石头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引领着时代审美趣味的风气之先。北宋杜绾《云林石谱》中,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汇载了116种石品。北宋书法家米芾提出的“瘦皱透漏”相石四法,影响至深。他是一位著名的“石痴”、“米癫”,见石感动跪拜,称兄道弟。他觅得研山奇石后,竟爱不释手到“抱之眠三日”的地步,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曾特作《研山铭》以赞美其灵性。晚年时因失去它而终日神情恍惚,最终抑郁而终。另有苏东坡、欧阳修、吴允及宋徽宗等人,借此抒发心中对于寄情山水的渴望。而元时的文人士大夫秉承宋人遗风,博雅好石之风不减。
明代时期是传统审美的又一高峰。在宋元美学精神的影响下,赏石风气日盛。日益壮大的文人阶层也灌输了特有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全新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出现了一代大家即林有麟,他撰写的《素园石谱》,也为后人留下参考价值。发展至清代,数十种赏石专著或专论,再次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沈心《价怪石录》,陈元龙《格致镜原》,胡朴安《奇石记》,梁九图《谈石》和谷应泰《博物要览》等,准确、直接地反应赏石的盛况及文化水准。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04
赏石与室
 
明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赏石已经成为文人宅院中的重要陈设,逐渐成为体现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意趣的重要表征。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形体较小的赏石则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营造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体量稍大的立峰赏石,常置于园囿之中。如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描述:“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花前无烛,松叶堪燃;石畔欲眠,琴囊可枕。”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雅趣盎然。又如,陈洪绶和华岩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在园林中的一石案上,有各种文房用具以及立于平底混壁底座之上的奇石,呈现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小而奇巧者”的横峰赏石,平底横列的形态占地小又较为稳定,多置于几案之上,多用做研山或笔山,以四大名石居多。明代高濂《高子书斋说》中对赏石的陈设有着详细的记录,“书斋宜明净,不可太敞……上用小石盆一,或灵壁应石,将乐石,昆山石,大不过五六寸,而天然奇怪,透漏瘦削,无斧凿痕者为佳。”另有“研山”,也称为“砚山”,是一种天然形成峰峦的奇石,在山麓底部琢平可受水磨墨,既可作文房清供之用,又是临池染翰之具。
倘若与其他清玩共陈,则遵循明代李渔“器玩篇”中讲到的准则,即“器玩未得,则将购求;及其既得,则讲位置。位置器玩,与位置人才,同一理也。”……“胪列古玩,切忌排偶。”换句话说,摆放器玩和摆放人才的原则是一样的。摆放器玩,务必考虑空间的位置得当。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七录斋”……这些都在无形之中表达了文人的读书生活以及与之对应的文房的器物陈设。

雅石造境|文人审美引领赏石文化

无论哪一种室内环境,都讲究意与境、形与势的统一。李渔《闲情偶寄》中“山石第五”有提到具有的注意事项:“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贫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从这几句话中,今人可领悟到赏石的陈设要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56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3月29日 下午12:01
下一篇 2020年3月30日 上午8: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