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在雨花石赏玩收藏历史上,元代名儒郝经《江石子记》一文,是比较重要的一篇论述。不过,由于很长时间郝经其人及其诗文并不太为人所知,对于它的地位和影响,是被忽略或是忽视了。
比如,民国年间天津著名藏石家张轮远《万石斋灵岩石谱》之中,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有关雨花石的记载,但是,就没有收录郝经及其《江石子记》。这也难怪,当时,郝经《江石子记》中,提到的是他在仪真(今仪征)玩赏长江石子的一段经历,并没有明确提到是雨花石(当时称六合石、螺子石或灵岩石),而当时雨花石主要产地在六合(灵岩山),距离仪征有七八十里地。
说起来,郝经是元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明代宋濂编《元史》收录其人物传记(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达六千余字,也是极为罕见的规格。与此可以作对比参照的,是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元史》收录其小传(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不到三千字。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山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新创历史剧《郝经》场景
郝经(1223年—1275年),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县。今县城西南建有郝经公园),生于河南许昌,是元朝初年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谥号文忠。郝经享年只有五十三岁,这极可能与他被南宋奸臣贾似道拘禁于仪征达十六年之久、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有关,他是在回到元大都(今北京)后不到三个月病卒的。
元世祖中统元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充大蒙古国信使,出使南宋,一方面是通报新君即位,一方面是落实上年与南宋鄂州守帅右丞相贾似道私下议和的称臣纳币割地事宜。贾似道对郝经之南行极为恐慌,害怕自己冒功鄂州却敌的劣迹败露,遂把郝经一行秘密拘禁于真州(今仪征)忠勇军营一地,隔绝于世长达十六年之久。期间,郝经不受利诱,不惧艰难,保持住了名节。
郝经在被拘禁于仪征期间,除了潜心著述写作之外,邂逅了美丽的雨花石,让他喜出望外。中统五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六月,也就是他被拘留于仪征第四年,写下了《江石子记》,叙述了江石子的产出状况:“仪真濒江,土脉秀异,或过雨,或治地,每得石子,皆奇润可爱,诸色备足。”类似的记载,在南宋杜绾《云林石谱》(六合石)中也有:“真州六合县,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彻。”
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六合和(扬州)仪征相距有几十里地,两者所产雨花石虽然相似,但很长时间许多人只知六合,不知仪征,除了南京雨花台之外,以六合(灵岩山)所产为正宗。如近代著名藏石家张轮远,当年在南京雨花台“躬亲搜寻,然所得究不如列市而售者,有神奇优秀之状。以故询诸知者,据称售于肆之圆莹细润诸佳品,盖采自江北六合县,雨花台无此石也。”(《万石斋灵岩石谱·万石斋藏石琐记一》)包括近年出版的《中国石谱》(中华书局2016年8月版),在“中国观赏石资源分布·江苏省观赏石资源”中,也介绍雨花石“产于南京六合”。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六合国家地质公园桂子山一景
雨花(玛瑙)石主要产于火山熔岩裂隙及空洞中,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漫长阶段而最终形成,它的成因与火山爆发直接有关。如六合的灵岩山,海拔170余米,这里是华东地区距今935—1620万年间新生代火山最集中分布的地区,与火山相伴有广泛分布的玄武岩石柱林(六棱型、五棱型柱状节理),灵岩山体便是由雨花砾石层组成的。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仪征捺山地质公园一景
无独有偶,距离六合灵岩山四十多公里的仪征月塘镇的捺山(又称“石柱山”),也是一座与灵岩山成因相似的山体,海拔146米,是距今500-1200万年间新生代火山喷发的产物,形成年代稍晚于六合灵岩山,同样遍布以玄武岩石柱林为主体的地质遗迹,保留了完整的火山结构和寄生火山口。这里,就是仪征雨花石的主要产出之地。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仪征捺山地质公园玄武岩石柱林
说起仪征月塘的雨花石,资深的雨花石藏家都知道月塘镇素有“雨花石之乡”美誉,其精品产出很多,尤其是带有绿草花类通透玛瑙质的雨花石。雨花石,也成为了仪征的特产和名片之一,2006年开馆的仪征博物馆,常设了雨花石专题展厅,陈列有仪征市雨花石收藏者收藏的精品。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仪征市博物馆雨花石展览场景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雨花石(仪征)“墨菊斗霜”(征争藏)
回到郝经《江石子记》,虽然当时并无仪征产出雨花石的记载,但他笔下的“江石子”,其质色形纹特征与雨花石毫无二致:“有脂白含蓄如隐玉者,有澹黄敷腴如蜡丸者,有缜黑圆莹如玄珠者,有如丹砂剥泐而不纯者,有如空青澹沱而类琴瑟者,有赤涩而芒角者,有白而络红脉者、青而黑晕重复者、黑渍而土食中边黄者、浅碧而白晕杂者,有如晴虹凝结而不散者,有如抹霞返照而孕其余者,有如拳者焉,有如栗者焉,有如钱者焉,有窪者、平者、缺者、凸者,有蒲背者,有鸡卵者焉。”这应该也是最早记载仪征产出雨花石的文字。
关于雨花石清水供赏的玩法,一般认为是受到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玩赏黄州石以及《怪石供》一文的影响,不过,至少在南宋时期,尚没有清水供赏之俗,如杜绾《云林石谱》介绍“六合石”时称,“土人择纹采或斑斓点处,就巧碾成物像。”水洗度差的石子,大都被加工成雕件赏玩。在郝经笔下,则已经明确清水供赏了:“每得一,则如获物外之奇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烟,置之盘盂之内,而簸弄于明月之下。”“姑汲新泉,恣为溅弄,坐视诸山之为石子也。”这应该也是有关雨花石清水供赏的最早纪录。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清水供赏雨花石(征争藏)
一直到明代,清水供赏雨花石的记载才渐渐多了起来。万历年间,素有石癖的米万钟担任六合知县,对于雨花石非常欣赏,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雨花石收藏热,他玩赏雨花石十分讲究,按照当地文人孙国敉《灵岩石说》的说法,其清水供赏石子的盛具,“上者官定旧陶,下亦不失为宣德间窑器,大小异涵,寡众殊置”。不过,当时“不待贮之清泉而后发色”水洗度较高的雨花石,应该更受到青睐。
郝经《江石子记》中,还有一段对于雨花石子形成原因的畅想和感悟:“造物之初一,受其成而不易者,山石而已。有千里者,有百里者,有万仭者,有数仭者,有数尺者,有数寸者。至于为砾、为砂,千态万状,其变有不可胜穷者,何也?夫至坚而不易者,山石也;至柔而善变者,水波也。……其海潮之所舂食、江涛之所漱刷,煎炼日采,透彻月华,云洩露浸,膏腴精粹,久而仅存者,则此是也。……凡有形者必变,变而必至于尽。水能变石,则天地能变,水气复变,天地而道复变气。夫高且大者,不可以为必存,小且弱者,不可以为必亡,惟在夫形器之内者,则无存亡也。”
这段感悟,有点像老子《道德经》(七十八章)中的一段名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郝经最后将自己视作是小小的石子:“今日之石子,亦前日之泰山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泰山为小,彼区区之形器,焉能制于余乎。姑汲新泉,恣为溅弄,坐视诸山之为石子也。”
郝经拘禁于仪征期间,著述甚多,其荦荦大者如《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陵川集》等数百万字,其中九十卷《续后汉书》和三十九卷《陵川集》被收入于乾隆年间所编《四库全书》。乾隆对于郝经的学问和人品颇为钦佩,曾经写有《御题郝经续后汉书》诗数篇。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似乎留意过郝经的诗文,并有所借鉴。如郝经写有《龙德故宫怀古一十四首》,其中一首为:“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点明了宋徽宗艮岳“花石纲”误国殃民之史实。艮岳一部分遗石后来被金人移置北京北海,至今犹存。如有方“昆仑石”,背部刻有乾隆九年御题诗,其中有“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送目兴无穷。……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之句,想来也是由郝经此诗所引发的感慨。
【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北京北海公园“岳云石”为艮岳遗石
郝经另有《幽思》组诗,其中一首有“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大泽生龙蛇,原田长荆榛。”云云,其中“天地无弃物”之句,在乾隆咏赞北太湖石“青芝岫”一诗中也有相同表述:“天地无弃物,而况山骨良!居然屏我乐寿堂。”极可能是由此化用的,堪称赏石名言。
郝经《江石子记》,算是《陵川集》中并不起眼的一篇,但不失为是元代赏石的重要篇章,也是赏石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元代赏石有遗篇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3327.html

(1)
上一篇 2020年2月8日 上午2:01
下一篇 2020年2月9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