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觅清心莫论禅

不易,却可以作为玩石头的审美理想。——题记
 
一、诗赏雅石求禅意
三禅
 
舶来万里有缘翁
迁想神形禅悦中
身定岿然山太古
纹凝润透水空濛
峰来低首红尘远
岭入虚怀道气充
借问石公何所忆
心随止念乐无穷
 
但觅清心莫论禅
石形如寂坐人物,虚怀盈盈如抱空谷,低首寂寂自成云峰,衣纹配饰如流水润透,皮色苍古有年代质感。人物有山形的沉稳,山形有人物的气韵,点睛之笔是人物的眉眼口鼻,五官具备,目光远逸,神态安详。料想这一方“马料”,漂泊万里,缘聚藏家之手,从一枚卵石幻化成一方禅定山水人物,此间妙趣,韵味深远。
 
二、管窥禅理自心虚
 
藏家命名此石为“三禅”,颇具佛理深味,于我而言却从未接触过,于是赶忙百度,结果如下:
 
“三禅”,源于“四禅八定”之说,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
 
四禅主要内容是:
 
1、初禅是“离生喜乐地”。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
2、二禅是“定生喜乐地”。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
3、三禅是“离喜妙乐地”。进一步连欢喜也不要,只有一种心平气和,舒舒服服的乐(内乐)的境界。
4、四禅是“舍念清净地”。连乐也没有了,达到安稳调适的心一境性的体(性)境界。
 
光看这些概念,已经云里雾里。深切感觉到了,佛家禅理的博大精深。好在网上有许多解读文字,连篇累牍,读者方便自取,在此不一一赘述了。只谈一点粗浅认识,要达到这种修行手段(或者说境界)太难!特别是对我们这种俗务红尘中的芸芸众生而言,真心太难。
 
但觅清心莫论禅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源自中土的禅宗不是有讲究顿悟么,没这么深奥吧。
 
有位法师讲的很明确,“四禅八定的概念跟禅宗的明心见性这个禅,有相同的地方。因为明心见性的那个心性就是这样。心性是历千劫而不变,不动的,不变不动的那就是‘静’。但它又圆满一切智慧,了察一切实相,这个就是它的‘虑’”。两者差别在哪里呢?四禅八定更像是因,禅宗开悟的那个禅,明心见性更像是果。一个是世间的,一个是出世间的。
 
如此一番理论基础恶补下来,反而觉得自己对禅的理解更加的肤浅,乃至无知。反思以往自己的认知,学了拈花微笑、生公说法等一两个典故,了解了惠能“菩提本无树”的偈语,好像就自以为懂“禅”了。
 
而且受一些附庸风雅的时尚影响,有时觉得,张挂一张“禅茶一味”的横幅,摆一个简约的茶席(当然要罗列几块石头),听一曲古琴或者梵音偈唱,焚一炉沉香,插一瓶文人插花,再配合户外古典园林,室内明式家具的背景,加以光影幻化的渲染,便自觉有了禅的味道。
 
现在想来,实在是肤浅得可笑了,以往理解的这个禅,是当下生活中被商业化渲染出来的禅意,充其量可以叫做安静,与佛家追求的静,相去甚远。
 
所以那位法师又说了:“现在‘禅’这个词也用得很广泛了,基本上已经滥用了。卖茶做生意的人就说茶禅,茶禅一味,泡个茶也是茶禅;走个路也是步行禅;躺在那里睡大觉也是卧禅;就是什么都是禅。
 
如此类推,我们所热衷论道的禅石、禅意赏石有没有让这位法师不幸言中呢。
 
三、再论禅石何所寄
 
关于禅石的阐释,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万历年间的《素园石谱》提出了“石石尤近于禅”的理念,可以作为直接论据。所以,当今很多论点都把古典赏石中清奇古怪的味道,归结于对禅意的追求,自然无可厚非,因为先贤这样讲过。然而时过境迁,当今赏石,不再只有“瘦漏透皱”了,丰富到餍足的大量审美对象,庞大到以数十万计的赏石者,都与古代赏石有着天壤之别,而“禅意赏石”的诉求也开始产生了分野。
 
除了保留古典遗风的观点以外,一种主张是禅风人物石,也可以叫做佛家人物石,不论高僧、罗汉还是佛菩萨,只要头身具备,配以佛珠莲座,均可表现禅味。 另一种主张是赏禅石需要破形而立。题材上可以象形,可以画面,可以景观山水,也可以抽象无解,只要能够激发人的思考深度便可,目的为追求心生安详、自然、喜悦的境界。
 
主张人物禅石的,常常被认为有局限性和初级审美,主张无形而立的,虽常被认为审美高级,却也难脱,虚不可及,空泛无依的诟病。此外,当代人推崇古典赏石的禅意,也需要古典诗词书画等文化意涵做背书,否则也会流于形式主义的泛泛而谈。
 
辩证而言,三种禅石观,皆有局限性,又各自都有优势。
 
古典赏石禅意可以作为承袭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载体,保留一种标本式的文化遗存,从而对前辈的精神追求与创造进行继承和发扬。
 
人物禅石,可以让我们借以联想佛家禅理。石虽不能言,网络知识备矣,对石如对良师诤友,可以学习禅理,警示内心修为,不失为一种好的清修手段。
 
禅石无形一说,可以作为赏石思考的一种模式,求清净心,而不求外物乱心。而且就具象石而言,许多确实存在越说象形越不像的悖论。而抽象石则需要艺术修养的共鸣,才能为人所共赏,但现实往往是孤芳自赏。所以,不妨以禅心来放下那一份执着,将审美重心转到内心清静中来,具象、抽象皆入静心之像。 
 

但觅清心莫论禅

四、但觅清心莫论禅
 
赏石先得趣,这是根本。一位赏石前辈曾经批评我写的文章,“赏石不就是为了寻找乐趣吗,为什么每块石头都要上纲上线地讲大道理?”当时内心不服气,心想,总得在感官审美层次上,再拔高点什么内容吧,却也无话可以回击。事后想说,不讲大道理,求个禅意可以吧,现在看来禅意也不是容易求的。
 
赏石充其量只能算作个清心安慰剂,可以静心。所以林有麟说“石尤近于禅”,并没有说,石即是禅。石头不是禅修的手段,但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避开现实纷扰的空间,赏石可以体会感官趣味之上的这一点清净世界,与修禅有类似。
 
其实,不仅禅理难以轻易参悟,更无须说靠赏石活动来辨析禅机,甚至于内心清静,对于当代社会生活也属难得。比如时下避疫期间,虽有了大把的非工作时间,却出现了举国“吃鸡”,万众刷王者荣耀,以至服务器瘫痪的报道。日常抱怨工作压力大,没时间静心读书学习,此时转化成了立扫把、做凉皮和一系列搞笑小视频疯传网络。足见,即使有了充足休息,也难言心灵清静,更别说禅了。我们石友同样难以免俗,很多人在刷朋友圈和拍卖群看石头,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赏石群和图片,确实有吸引力,但与禅意赏石的追求,恐怕当属南辕北辙。
 
李宗盛的歌中唱到“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某种意义上说,求生不得闲——为稻粱谋,赏石也不得闲——为美石奔波,在如此心态下,如何能讨论禅意,能让心清静下来,就很不错了。君不见,终南山中隐士们的棚屋房租都数万元了,而且多数作为违建已被政府拆除。何处觅清心净土呢,还是石中清静来的现实些吧。
 
禅理虽难参透,可以换个角度,不去修为,而是作为审美理想,来指引我们赏石追求的目标,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石头的象征美,能体会到清静安心便是一种收获,让心静下来的过程本身也是颇有裨益的,实现起来也不必只争朝夕,必定要达到什么修为或高度。好比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心中,但没有谁要求明天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有“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基本概念。简单理解:必然王国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借鉴到赏石中,在当下必然王国阶段,为生计和美石奔忙也属常态,禅可以做审美理想的引领,却不必去拼力辨析,体会静心就好,最终禅意赏石的自由王国,会在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长河中,等着我们去追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但觅清心莫论禅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3122.html

(0)
上一篇 2020年2月26日 上午10:47
下一篇 2020年2月27日 上午9: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