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高手往往对观赏石的甄选较为苛严,对瑕疵的“容忍度”较低,因此能入法眼的观赏石不多。
相反,初入玩石之道者,满眼都是“好石”,对观赏石的毛病视而不见。
现列举识读画面石应注意的九个问题,以供初学借鉴。
形不牵强
初玩画面石者,往往对图案的兴奋度较高,而对形象准确性的要求不高,解读牵强,常偏执于局部的像,却忽视整体的象形程度。
长江油画石《菩提树下》,颜色古雅,人物位置恰当,但菩提树的象形度低,可谓美中不足。
美胜于像
对于画面形象的追求不能仅止于像,更要关注是否美,是否生动有趣。像而不美,或像而呆板,不可取。
如人物画面石一般要有“情节意识”,需根据人物的动态、服饰、器物及与周边的关系,判断人在做什么,从而阐述主题。
长江石《赴会》的画面,犹如登山的女子,头绑方巾,身穿衣裙,手持衣服挥舞,似有召唤之意。此石构图和谐,人物形象准确,形态生动,富有情节感,女子似欲登山赴会,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人物画面如果不能阐释主题情节,那就要求人物本身具有足够的形象美感,以形象美博人眼球。
“像”还有写实之像与变形之像、形似与神似之别。
艺术创作中,常常不满足于写实之像,而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例如将人的头部变小、脖子拉长,或将臀部、乳房夸大等,以求装饰趣味,这种变形之“像”在艺术上是成立的。
因此,面对“类绘画”的画面石,观者应当具备欣赏变形之像的眼光,并能对是否美和生动做出准确的判断。
全局眼光
画面石欣赏不仅要关注局部,还要关注整体。
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即只关注局部好不好,忽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画面局部形象好,但其余部分纷杂,或毫无用处,就会对主题内容的呈现造成干扰。
主题价值
人们对于画面的主题是有偏好的。
以植物为例,梅兰竹菊是人们喜爱的主题,不仅在于花的美或香,更在于人格化的象征。以动物为例,神龙胜于小虫,大鹏胜于乌鸦。
因此,画面石的收藏,应尽量选择吉祥、美好、积极、富有启迪意义的主题画面。
取大原则
当石的画面的形象可以“双读”时,在构图允许的范围内,宜以“取大”为原则,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纹样纳入主题形象,提高图案的“利用率”。
长江石《大圣开路》,藏家以“取小”读石,将视点集中在图案上方中间的一小部分,形象略似孙悟空肩扛金箍棒而行。
这样读石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孙悟空的形象特征不够准确。其二,孙悟空以外的大部分纹样并不能构成相应的地貌形象,显得多余。
笔者以为改从“取大”的角度看,可将纹样看作藏族妇女伸展双臂,翩翩起舞的姿态,取名《锅庄舞》。这样读石,就将纹样的绝大部分都纳入了主题形象中。
大醇小疵
观赏石源于天然,难免瑕疵。甄选观赏石时,须对瑕疵存有一定的容忍度,在权衡醇美与疵病之后,对观赏石的抉择做出判定。
长江石《保尔柯察金》,五官不够端正,左上角形态不清(似帽似发),图案有浅色细线干扰,石头中部还有一段细裂缝,但人物头像特征突出,构图和谐,明暗富有层次,背景衬托良好,值得收藏。
多方读石
观赏石鉴赏,宜从多角度读石。有时将石头颠倒过来或翻一面看,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机警应变
画面石识读过程中,常会遇到“多余”的纹样干扰主题形象的呈现。有时换一种思路读石,往往能化害为利,令画面“起死回生”。
长江石《电母》,图案呈现的是着长宽红袍之人,水袖飘垂,袍摆后扬,俨然国画人物,颜料渗透晕化的水迹效果十分逼真。
图中的一串白纹原是瑕疵,怎样化解?笔者的解决方案是将图中人物当作“电母”,白纹看作闪电。传说电母手持镜子,镜子一抖便有闪电发出。
讲究命名
作为雅石,命名意义重大,不可随意。在切题的前提下,命名首求“雅而能驯”,次求“俗而有趣”。
“雅”就是有文采,有诗意,有内涵。“驯”就是文理通,不生拗。“俗”指通俗而非庸俗。“趣”指有意趣。
命名虽尚雅,但太雅也可能曲高和寡。雅与俗有不同的功用,媒介宣传当用雅,大型展览不妨通俗。
一方长江墨画石,为山泉泻潭之景,求雅可命名《漱玉鸣琴》,求通俗可命名《泉水叮咚》。后者让人联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意蕴转深。
观赏石命名的常见毛病是“贴标签”——像什么就叫什么,例如像鹦鹉就叫《鹦鹉》,这样命名俗而无趣,改为《饶舌何嫌》就有趣了。
相关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画面石识读“九要”。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