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2019秋拍会上海预展现场
“明-清祁连石小砚山”上海预展现场
祁连石小砚山日本原包装盒
这方赏石,古雅有徴,原日本藏家认为是灵璧石,但水松石山房及翦淞阁主人认为是祁连石,究竟孰是孰非呢?
据笔者在上海预展现场观察,这方赏石,应该是灵璧石中的皖螺石,其颇有特点的皱褶和叠层肌理都指向了这一点。后来询之中石协灵璧石专委会主任王占东,也证实了这一点。
“明-清祁连石小砚山”正面
“明-清祁连石小砚山”背面
皖螺石,又称龙鳞石,也是灵璧石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产在安徽灵璧县磬石山、九顶山、灵山一带,尤以朝阳镇李寨最为多见(徐州、淮南等地也有分布,质色稍有差异),因其通体多见类似龙鳞而得名,颜色有红、黄、灰等色。所谓皖螺石,皖是安徽省的简称,螺是指它特具的螺纹状,是震旦纪中期海中蓝绿藻植物的遗迹化石。属于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由方解石、白云石构成,微晶结构,主要是叠层状构造,肌理凹凸起伏,不同于灵璧磬石。
灵璧皖螺石“山子”(李良田藏)
一般来说,灵璧皖螺石多认为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发的品种,古代灵璧石多为产于磬石山的磬石,黝黑如漆,叩之有声,多呈块状构造。所以,这类古石,多被解读为祁连石。
祁连石,又称祁连山石。过去狭义概念专指青海、甘肃一带祁连山出产的戈壁石,广义概念则泛指戈壁石。戈壁石这个名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最早称风棱石,如袁奎荣、邹进福等撰著《中国观赏石》一书有此称谓),但是戈壁石早至清代初期就有赏玩,如内蒙戈壁石当时称之为瀚海石,康熙宫中就有收藏。过去古玩界往往将晚清民国时期的戈壁石统称之为祁连石(还有西域石之说)。
这类石种,比较多见皱褶棱线,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沙砺,有的石头肌理多见有规律性的层理分布,与皖螺石的某些特征十分相似。
记得二十五年前,笔者编写的《奇石赏玩》一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5月版),曾经收录过一方祁连山石“狂沙吹尽”,是带有玉化的白色风砺石;两方西域石“他山之石”和“仰之弥高”,为褐色风砺石,包浆滋润(更多为自然包浆),尺寸都在十几公分,系出自沪上古玩奇石藏家杜继华,据藏家说有点年纪,当时在古玩市场上偶有所少见。至于内蒙戈壁石和新疆风凌石,当时在江阴路花鸟市场还未见流通。
《奇石赏玩》收录的祁连山石“狂沙吹尽”
三年以后,美国“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的《世界中的世界》一书出版,其中有多件古代藏石(图43—50)被认定或疑似为“祁连石”,并称祁连石以表面奇特、带轮圈状纹理见称,有的如手指模印一般,有的如念珠、小球状的凸起物。两宋文人崇尚色黑的灵璧石及英石,到了明代此两石供应逐渐枯竭,文人开始发掘其他产地的供石,并包容更多不同色泽的石头,灰黑、褐色、赭色的祁连石是以成为备受喜爱的文人供石之一,云云。
罗森布鲁姆的《世界中的世界》图录46“祁连石”
其实,“带轮圈状纹理”、“如手指模印”并非是祁连石(戈壁石)的主要特征,而正是灵璧皖螺石的特点。皖螺石石表常见有众多凸起形似螺壳涡状的旋纹,有称羊眼石或金钱石,实际上正是藻类植物的遗迹化石。回过头来再仔细观察《世界中的世界》收录的几方“祁连石”,从其肌理特征来看,应该大多为灵璧皖螺石。不过,由于该书影响较广,所以,人们按图索骥,以至于不少古代灵璧皖螺石被误读为祁连石。
罗森布鲁姆的《世界中的世界》图录47“祁连石”
如中国嘉德2014年春拍会“案上云烟—文房珍玩”专场,推出过一方“清早期祁连石五峰式山子”(高14公分),色泽青灰,局部透出赭黄。五峰连体,呈连绵起伏之势,峰谷跌宕,遍布层叠褶皱,连贯而富有层次,右面两峰之间有一处通透孔穴。这方赏石的叠层纹理十分有规律,很明显是灵璧皖螺石的特征。
“清早期 祁连石五峰式山子”
与此类似的,是2018年9月嘉德四季第52期·金秋拍卖会专场“掌玩心悦——四季瓷器工艺品夜场”推出的一方“清沈秉成藏鄢琦镌灵璧石山子”(宽32.2公分),层叠状纹理结构清晰可辨,色泽灰黑,包浆明显,整体呈“五老峰”造型,高低错落,揖让有度,间有几处洞天,极富变化。这方赏石肌理特征与上述“清早期祁连石五峰式山子”基本一致,由于底座上有行书刻款:“此石为吴兴沈耦园旧物,乃灵璧石中之精品,具绉透瘦之致,倘逢米元章,必欲具袍笏拜之也。沈氏藏佳石甚夥,至一百数十品,此石亦其上品也。雪盦”,所以,自然而然被判定为灵璧石,否则,极可能也被误读为祁连石。据刻款信息,此石原为晚清安徽巡抚沈秉成所藏,他工诗书,精鉴赏,富收藏,晚年在苏州筑有耦园,其中黄石假山至今声名远扬。
“清沈秉成藏鄢琦镌灵璧石山子”
其实,古代文人在有关灵璧石的肌理描绘中,偶有提及“胡桃纹”,这种特征与皖螺石的肌理十分相似,可能就是指的是皖螺石一类,只不过古代并没有这个概念而已。如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元代官府出售广济库旧物,其中有一件灵璧石笔格,为宋徽宗御赏之遗物,“长仅六寸,高半之,玲珑秀润,卧沙、水道、裙摺、胡桃文(通纹),皆具于山。峰之顶有白石,正圆莹如玉,徽宗御题八小字于石背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元初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这方带有核桃纹特征的“水落石出笔格”,有可能就是灵璧皖螺石。
保利秋拍会此次上拍的“明-清祁连石小砚山”,还让人联想到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会“聚——当代文人艺术”专场,那场拍卖封面“标王”“宋至清祁连石‘桥虹迭翠’摆件”(宽12.2公分),也是英国水松石山房的藏品,也是附有莫士撝水墨立轴《五面祁连石图》,最后成交价达364万港元,据传为内地著名画家、藏家所获。此方古石曾经在1986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示过,收录于《文玩萃珍》一书。造型是过桥式的,所谓“桥虹”也就是拱桥之意,这在古代赏石中颇不多见。这块石头包浆极好,底座为旧配,层理皱褶深密,非常有规律排列,仔细观察,应该也是灵璧皖螺石的一种特征。至于年代最早可以看到宋代,不知依据何在。
“宋至清 祁连石‘桥虹迭翠’摆件”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