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浅谈远山景观石

作者:范垦程

山形景观石形貌殊异,按景观分类有许多种,但按石体类型区分,相对来说则有近山、中山、远山这三种。
近山型景观石即浅近视点的局部型山形景观石;中山型景观石即一般视点的完整型山形景观石;远山型景观石即为深远视点的大景观型山形景观石。远山型景观石以展示山岳“大景观”为主要特征,石界简称为“远山石”。
“远山”,远处的山。远山石,并非“远远看到”的石头,而是说它所呈现的是山岳的大貌,犹如辽远的巨山大川,一览无遗。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山形景观石之所以会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与古人的“山岳情结”和追求“天、地、人合一”真相境界密切有关。人们其实化了很长时间来认识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远山”一词的产生,一定来自人类丰富的游历实践与审美经验,即人类在与大自然接触中,逐渐加深了对山岳形貌的认识,形成了“远山”的概念。他们发现,大自然中的山岳是“大物”,近看眼界窄,山水如堵,难见大象;远望则眼界阔,得其真形。诚如明代文学家钟惺诗云:“望者远而略,然得山之全。”同时代文学家袁中道也曾引用别人的话说:“山远视,真为尤物,近则块然。”近山与远山给游历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看近山,需仰视,得到的是山的“局部”,感觉到的是山之高峻、雄奇、幽险;看远山,需远眺,最好先登高,视线比较低,看到的则是山的“整体”,感受到的是山之逶迤、壮阔、磅礴、气势。极目远望,总让人有一种怀抱江山、胸襟开阔、心清气爽的感觉,用贾平凹的话来说:有一种上帝俯视的感觉。远山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传达出特别的自然氛围,同时也微妙地暗示着人的存在。
其实,从地理学角度说,看山,最主要看的是山川脉络,赏山体之雄姿;瞰群山之起伏,得山势之浑然;求山之全景与大形,获山之气象和神理。明末文学家王思任在游历泰山后说:“泰山之奇不在一泉一石之间也”,而在“元气磅礴”、“浑然”、“浩然”。确实,山水景观远距离观望别有一番韵味,如北京香山红叶,远望才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感觉,倘若置身山中,满眼一树一叶,就不可能有那样的视觉效果。又如黄山“四绝”之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大多也是通过远望才能感受其形态之美、气象之美、韵律之美。这也就是很多人明知爬山很累也要奋力攀登的原因,无非就是想体会一下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之感觉,释解一下疲惫的身心。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远山型景观石
 
“远山”一词可寻迹于古人看山画山的论述中。古人一向注重远望,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形势气象”。他认为山是“大物”,远处看山,眼界开阔,虽不能看清泉石草木,却可以看到山的轮廓和形势,得到山的全景和大形,获全体及真形。中国山水画技法中有个“远山法”,即以远山衬托近山,认为远山其形有尖、有平、有浓、有淡,或重叠数层,或低小一层,或远峰孤耸,或云遮半露,其形之大、小、圆、尖都要与主峰配合得当,不可随意处置。古画中的远山有的前层浓后层淡,有的前层淡后层浓,背景中虚无飘缈的远山,这才能使人感到海角天涯之遥和无尽的意趣。“远山法”被称为山水画中的“眉目”,可见它的重要性。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董源《湘图》,远山沉浸在一片迷茫之中

 
另有一个地方也用到“远山”一词,那就是古时称女子一种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清秀开朗的眉毛为“远山眉”(又名“小山眉”)。这最早源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也有诗曰”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桃花含笑,发如浮云,眼眸宛若星辰”,形容女子漂亮非——“眉如远山”的说法就是这样延伸出来的。将女子的秀眉比作“远山”,不能不说十分生动与形象。
诗言志,古代文人墨客常通过写诗借景抒情,面对巨山大川,他们感叹山川的宽厚雄伟、人类的渺小,于是乎,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兴叹。古人有不少描绘远山的诗,如温庭筠“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晏几道“几处睡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远山低尽不成歌”;许浑“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吕岩“蛟龙斩处翻沧海,暴虎除时拔远山”;朱权“效颦常锁远山愁,蹙损东风翠黛羞”;杜牧“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千姿百态的远山景观,也含蓄地释放了文人墨客的抱负情感。
说到这,远山石的特征已经很清楚了:石体形态横向舒展曼延,高度与宽度之比十分悬殊,或千岩万壑,逶迤腾伏,或延袤绵亘、欲断更连,或萧疏清淡,飘逸优雅,景观宽广、深邃。景观各部主从容与,过渡自然,气脉贯连,一气呵成,底部平整,坡脚线顺势延伸到底,沉稳、庄重。山川乃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也,但大自然均有理可循,远山石所呈现的远山景观,无不符合巨山大川之地理大势,展现出大自然绝妙的景象。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远山型景观石
 
北宋画家郭熙曾提出中国山水画“三远”透视法,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家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山水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倪瓒《渔庄秋霁图》,上段的远山平缓地展开,淡淡的,幽幽的,颇有韵味

 
与山水画有所不同的是,远山石显示的景观虽然是大景观、大形,但由于它是“天公”浓缩而成的景观,观者从本质上说还是近观,且可多种视角并用,不仅能一览它的阴阳开合、高下起伏、俯仰观照,也能观察到它所有的幽微细部、微妙之处,所谓“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远望、近看兼而得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苏东坡的“看山法”立马可行。这比真望远山只能远眺不知要“优越”多少,这也是远山石魅力所在。
远山石的意境是以其艺术审美价值所决定的。艺术离不开人,人们在欣赏远山石时,往往融入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观赏,超越具体事物,从有形看到无形,从有限传达无限的艺术效果,即所谓追求象外之象、画外之意。远山石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引领人们进入无我之境界。
远山石有大有小,体大者固然可观,气势磅礴,盈盈一拳亦能将“远山”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如中国古代经典名石宝晋斋研山并非大物,据宋代蔡绦著《铁围山丛谈》记载,研山“径长尺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清代胡朴安在《奇石记》中,感叹宝晋斋研山“南朝半壁江山今归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让苏东坡念念不忘的历史名石《壶中九华》也是一方远山石,“广袤尺余”,明代诗人潘象安诗中称之为“片石”,但它却将九华山仙境尽收一壶。当然,一方有模有样、有韵有味的远山石十分难得,得凭缘份和运气。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远山型景观石
 
远山石山脉连绵蜿蜒,底座的设计应尽可能简洁,最适宜木制加长形衬板底座,或空间比较宽余的沙盘,力戒花俏累赘。有的也可采用随形线座、苏式高脚座、明式几架座等。一般来说,座大则显景远,座小则显景近,故必须注意台座厚度与赏石高度的协调性。赏石两边应留出必要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赏石有气脉流向的,要按顺势向相应方向位移,使整件作品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
赏石的命名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而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远山石的命名,是点化赏石主题、揭示赏石意蕴的重要手段,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远山石取名力求符合它的体态、性情,突出它的气势、神韵,有利于远山石形象的塑造,表达藏家真实情感,如“远山含笑”、“仙山若隐”、“千里寻峰”、“藏龙卧虎”等等。
雅室何须大,有石天地宽。家中置放一方山形景观石,尤其是远山石,不仅能让人眼睛一亮,还有镇宅之功效、靠山之含义,氛围、气场十足。远山石宜置于家居厅堂醒目之处,正门玄关是不错的选择,也可置于书房一偶的几案上。远山石总能给人带来俯视环宇、心游万仞的感觉和心静气清、回归自然的乐趣。

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远山石居家摆设
心随之,神往之,远山石,美哉!
(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海上石语):范垦程 | 浅谈远山型景观石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416.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11月7日 上午9:33
下一篇 2019年11月9日 上午12: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