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

津门石展有感
运河一枕映秋阳
石聚缘心众客忙
水畔花间谁欲醉
津门文脉畅幽香
“文人”,在狭义来说,指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士,广义来说,它可以是任何职业的对艺术生活有自己品质要求、超脱于物质和功利追求而有大爱精神境界的人,“当代文人”即是此广义的指称。
就此而论,要讨论当代文人赏石,文人是基础,然而不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或者说条件成为文人,不过我们可以将文人审美追求作为参考标准,借鉴其特点,吸收其优势,从而体验文人化的赏石审美,解读中华文心内涵的基本含义。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文人审美的借鉴,可以从其引领高度、历史传承、审美特点和实践方式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当代文人赏石审美引领的必要性
1.1 马未都审美层次论的启示
谈到审美层次问题,马未都先生从艺术品收藏的角度提出,将中国的审美解读为四个层次,其相应审美主体的人群呈金字塔状依次递减。由底层开始分别为:艳俗——含蓄——矫情——病态,其审美特点见表1。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艳俗的审美群体最为大众化,然后随着层次提高人数依次递减,到达“病态”这个层次,就会呈现倒金字塔状,突然又为大众所接受,转变成普及化审美。原因在于封建社会以文人士大夫为中心的审美体系,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引领。
到达病态审美是艺术家将高层次审美模式化后的产物(如梅花盆景),文人设计了审美的层次,大众则对高品位审美进行追求与模仿。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传统供石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即为传统文人以诗文、绘画和园林等创造的审美趣味进行引领的结果。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1.2褚兢美的品级论揭示文人审美的价值
马未都先生是从艺术品的表象上解读审美层次,其内在原理可以从褚兢先生对美的品级的理解中一探究竟,他将美的结构解读为三个方面:形式美、显在内容、潜在内容。具体内容参见表2。
形式美,是艺术材料的线、形、色、光、声、质等感官因素所感知的层次;
显在内容,是艺术作品直接描写的对象,其美感内涵需要受众去阅读和理解;
潜在内容,是艺术在直接陈述之外的东西,即所谓画外之音,象外之境。
这三方面的内容依次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审美品级和层次,从而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受。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1.3赏石审美层次的划分
将以上论点应用于赏石审美层次的探讨,可以参考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
即为初级感性赏石、中级理性赏石和高级哲学赏石。
初级赏石所钟爱的是颜色艳丽,皮质润透、造型奇特的石种,以感性认识的形式美为主要欣赏点,即所谓悦耳悦目;
中级赏石侧重于赏石的内在意蕴和象征美,特别是景观类赏石,偏重内心对赏石内涵的解读,即所谓悦心悦意;
高级赏石则不局限石种和欣赏类型,追求石对人心智的启迪,将石头作为哲思的载体,通过赏石激发对宇宙本质的思考与觉悟,即所谓悦志悦神。
这三个层次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依次递进,循环往复的过程,类似“看山是山”的经典禅宗公案。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以上三个层次基本能涵盖当今赏石人群的审美追求。诚然,每个赏石者的审美趣味不同,阅历不同,对赏石对象的偏爱和理解会产生个体差异。但总体审美高度的把握,必须要有高层次赏石审美的理念和作品去引领,才会产生像梅花盆景那样的审美效应。以虬曲怪异为美,不是大众化审美的结果,而是文人审美、专属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当代赏石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即摩尔石。在未曾与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关联之前,恐怕少有人问津此类石种,亨利·摩尔的作品本身带有很强的抽象色彩,或者说马未都所谓的矫情审美,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风格以后,摩尔石不仅身价倍增,而且仿佛能够唤起受众的内心思考,其审美价值就不局限于感官层面的初级审美,和理性层面的中级审美,有一种顿悟感的直觉审美,直接跨越到哲思的层面,这就凸显了文人赏石引领的效应。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二、文人审美趣味的历史演进
审美趣味是指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感知和评判能力。从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文人审美趣味突出体现了个体内心需求、阶层价值建构和人生境界追求,且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色。其中与赏石最为相关的,是标志文人生活审美演进过程的三个代表性时代。
1、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生活审美的滥觞期。由于政治动荡、仕途险恶,文人审美更趋向于追求个性、才情和思辨的表达,形成了所谓“魏晋风度”,其本质反映了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的人生观。其中典型人物当属陶渊明和竹林七贤,他们吟咏山水,采菊东篱,弹琴饮酒,讨论玄学。以超脱的行为,来突破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达到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
魏晋风度以对人生的爱怜、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在宁静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解放久被压抑的个性和寻求精神的慰藉,从而开启了山水田园诗歌、绘画与园林审美的先河,也为文人赏石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2、两宋时期
两宋是文人生活审美的兴盛期。在社会经济繁荣和朝廷文人政策宽容的背景下,使得两宋文人,在外有异族侵扰,内有党争隐忧的条件下,不仅关心民生社稷,同时情系个人精神、心灵的归属,适意于文人书斋式的,高雅脱俗的休闲审美之中。此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并不局限于读书,诸凡金石、琴、棋、酒、茶、书、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注入其审美情感。
种种雅好表明,宋代文人士大夫乐于将日常生活审美情趣,融汇于书斋生活背景之中,从而创造了“生活四艺”,即点茶、熏香、插花、挂画。其审美风格趋于安谧恬淡,富有休闲之韵味,契合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经历仕途坎坷后,寻求精神心灵皈依的需求。也就不难理解,两位至今备受推崇的赏石大家,苏东坡和米芾的种种赏石逸闻流传不绝的缘起了。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3、晚明时期
晚明是文人生活美学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和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大批从事审美实践的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和感悟美,强调生活与审美的合一,形成了生活审美的高度。
这一时期不仅涌现了大批具有生活审美意识,且身体力行积极从事审美实践的文人,而且诞生了文震亨的著名生活美学专著——《长物志》,以及一批被四库全书归为杂品的生活美学作品集,主要包括高镰的《遵生八笺》、屠隆的《考槃餘事》、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谷应泰的《博物要览》、陈继儒的《泥古录》、张德谦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岱的《陶庵梦忆》程羽文的《清闲供》等,共同谱写了晚明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幻彩华章。
在这些小品文集中,文人们将自由精神和审美理想,投射于与主体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身外长物”作为载体,成为其平衡内心、自我和社会存在价值的重要手段。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上)

三、传统文人审美趣味对当代赏石的借鉴意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统哲学思想认知中,往往“重道而轻器”,注重精神境界的塑造,而轻视实用器物的审美。晚明时期,文人们纷纷将“玩物”、“长物”作为审美对象,将“物”与“道”一起世俗化,寓道于物。
《长物志》在精研“长物”的审美实践中,寄托其才情与志趣。其审美理想的表达,不仅直接开启了古代赏石的新篇章,对于当今赏石仍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1、以“物”为中心的审美感知体系
《长物志》建构了以室庐、器具、花木、水石、禽鱼、书画为代表的庞大的“物”象体系,“物”成为文人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外在映射。在这一过程中最值得赏石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1.1“体物”
所谓“体物”,即以主观之“我”投射于客观之“物”。通过文学表达和文艺实践将审美诉求和审美理想转化为“物”的审美意象。从而表达和追求,“幽人之致”、“气韵高洁”等文人审美特点。
所谓“幽人之致”可以理解为,远离大众化的艳俗审美。而所谓“气韵高洁”则诠释了文人内心修养和志向高远。文震亨继承家学渊源,推崇“以画论物”的审美趣味,总体上追求“诗意盎然”的审美境界,过程本身就是“幽人之致”的写照。
当我们将石头视为审美对象,文学创作和文艺实践是必要的表达手段,而表达的内容和目标,则应是高标的精神追求,许多藏石作品之所以缺乏审美高度,与藏家追求的目标和表达手段有着紧密联系。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具体而言,要达到文人审美追求,可以借鉴两种比较现实的表达形式:
一是,以诗意修辞的手法写石状物,以隐喻、象征、寄托个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比如《长物志》中,将牡丹称为“花王”,芍药则是“花相”,以人的品级高下,来讨论自然审美对象的优劣,实质上还是内心体悟的一种象征。借鉴到赏石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象表面,而应挖掘其内在象征美。
二是,通过品格摹写,体物而写志,表达其审美理想。即所谓“托物言志”的传统。石头所寓托的形象,最终幻化成人品格的化身,所言之志,要么修身养性,要么安邦治国,要么神游天宇,都是审美主体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现,也是赏石追求的终极目标。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1.2“造物”
《长物志》通过“物”的样式、材质、颜色、时间和场合的综合审美规划,以“长物”为元素,借助陈设和布置,将自己的审美理念,一一灌输到审美对象的表达过程中,从书斋到庭院,从静态空间到流动空间,营造属于自己的栖心清境。
借鉴到赏石空间的打造过程中,首先,赏石需要强调综合审美,本身石头就属于文房清供和庭院景观的素材,应当通过空间的综合布局来进行审美表达,而不是只强调一石一座的单体美。
“造物”要构建的是物象体系,表达的是文人清居雅致的生活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应该作为心灵栖居的背景进行打造,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静谧感,体会一种心灵澄澈、超然物外的内心感受。
具体而言,文震亨倡导“皆入图画”的设计理念,主张“精而便,简而裁,古而雅,奇而逸”的审美风格。这就要求,在石头取舍、布局、背景和与其他配饰的组合搭配上下功夫,可以借鉴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博古和清供题材的构图。而这个过程,既有造物之趣(创造美与发现美的乐趣),又有静心之功(全身心投入的乐趣),从而避免了简单藏石的审美疲劳,可谓一举多得。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1.3“玩物”
“玩物”即对“无用之物”的把玩和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品位表现方式和审美实践形式,弥补了文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缺失,成为其寄托才情韵致的物质载体。其内涵可以通用于对玩石头动机的思考。
1.3.1“玩物”的本质是“格心”
所谓“格心”,可以理解为以物求心,即以爱物、惜物之心,顺应物性,将真心、静心附之于物,将物视为内心的映射,从而构建自我“真性情”的内心审美世界。爱石之心如何转化为自我性情的表达,值得用赏石实践去深入解读,其最终结果离不开人格境界的提升,这也是赏石文人修养的目的。
1.3.2审美活动的心理状态准备
玩“物”时,文震亨认为必须做到“澄心定虑”、“精神照应”,这样才能全身心地进入审美鉴赏的活动之中,才能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这种观点继承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的审美思想,在进行艺术创造或者艺术鉴赏时,沉心静气是前提,心虚才能神适,心静方能神安。
这一点正是当代赏石所缺乏的精神准备,外在的喧嚣和内在的欲望,往往令赏石审美意乱神迷,甚至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当初玩赏石头的动机。特别是当功利性左右审美趣味时,很难说审美的进步与提升,更无从谈起,以石清心。所以清心玩赏的心理准备,对于玩赏石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2、以“物”求雅的境界
2.1古雅
文震亨主张,古雅是文人审美的第一要义。在“品物”、“论物”过程中,流露出崇古薄今的时间意识;且以古意为判断雅俗审美的标准。而表现古意的手段,则是利用典故,追溯“物”的“古雅”意味,即所谓托古寓今。
对应于赏石而言,首先是对古代赏石的审美继承,包括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涵。值得指出的是,不必一定要追求“瘦漏透皱”才是古意,而是要追求一种年代感、象征美,同时与书画等古代艺术品审美相互映照,追求有一种融汇交互的通感。石如古画,石如古代造型艺术品,石头所蕴含的古意,就是我们心中对先贤时代的审美重塑。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2.2清雅
“清雅”的审美境界主要表现为“净”,体现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神两个方面。在环境的设计上,文震亨主要通过引“禅”、“道”之境打造“清雅”的氛围。还表现在心神之“净”,即对世俗生活气息的自动疏离。
因此,在文人赏石的表达中,简约、飘逸、拙朴、静谧的调子应该作为筛选作品和表达配饰的基本原则,整体上要给人以澄澈空明的空间感,局部上则应有细致明晰的表达。比如所谓禅石的审美意象,不一定要是某种具象的造型,更不一定要像个佛教造像,只要是造形、图案或线条等,能够简约流畅、古拙内敛,能够引发审美主体内心平静,清心寡欲的状态,诱导审美者去欣赏到“物”外之境,便可以视为禅石的化身。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3、物观
“物观”类似于世界观、宇宙观,对于赏石人而言,则可以理解为对石头的观点和态度。借鉴文震亨的观点,主要可以借鉴“自然”、“独特”、“映照身心”的审美理念。
3.1“自然”的“物观”审美,对应的是过度的人工娇饰。
这一点赏石人尤为重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是一个谨慎的课题,又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在配饰、配座和置景空间布局等环节,自然的赏石观,显得尤为重要。
3.2“独特”的“物观”审美,对应的是盲目的媚俗。
赏石初期肯定有模仿前辈,人云亦云的阶段,但是随着审美经验的积累,追求个性审美便成了多数藏家的诉求,因为千篇一律的表现内容,经过量的积累后,导致的一定是审美疲劳,所以在赏石题材和表现手段的选择上,远离大众化审美是进阶的基础。如何避免流俗题材和表达方式的复制模式,是值得思考的关键点。
3.3“映照身心”即将自我性情和全部身心融之于“物”,甚至痴于“物”。
赏石的痴迷,是许多资深藏家的共同感受,而且当身心融入赏石作品后,可以忘却身边乃至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纷扰,令人乐此不疲,仿佛进入一种石与我合一的内心境界。诚然,前提是,必须有能够充分引发审美共鸣的精品藏石,这也就要求对眼力和修为的提升下大功夫,方能构建自己理想的赏石王国。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四、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方式
1、经典阅读与文化背景的涉猎
赏石与读书是个传统话题,赏石题材的深入挖掘、审美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读书。然而日常工作生活的精力有限,许多人不可能如许多古人那样博览群书。因此,对经典读物的深入学习,显得尤为必要,《长物志》等即为优品之选。而且对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乃至历史、文化等都应当有所涉猎,才能为物象审美储备丰富的素材。
2、文字表达与思想物态化
文字表达对于赏石的重要性,笔者曾另文展开,此处毋庸赘言。《长物志》本身令我们欣赏到文震亨的审美意趣和思想高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赏石需要靠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传扬。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3、文人四艺与生活四艺等的修养
由于时代的变迁,古人所推崇的生活美学要义,琴、棋、书、画的文人四艺和点茶、熏香、插花、挂画的生活四艺,虽然依旧传承,但我辈很难样样精通了。不过想要提高赏石品味,这些又都是息息相关的艺术修养方式,同时也是沉心静气的手段。因此,可以采用退而求其次的策略,虽不能玩,也可欣赏,足矣。好比当年陶渊明,抚弄一张无弦琴,聊以表达琴思,求心不求技,也无不可。
4、当代文人赏石的使命感
如果从孟尝君与灵璧石的故事算起来,赏石传承到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了。我们自认赏石条件远超古人的同时,又能给后人留下多少评论亮点呢?当代赏石人最大的作为应当在于,通过当代文人赏石的审美追求,来引领和带动大众审美趣味的整体提高,破除物质文明富裕后,精神层面的空虚、贫乏带来的隐忧。在这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时代,构建当代赏石文化高度,提升社会审美修养水平,乃至伴随“一带一路”的推进,将赏石文化作为交流载体,输出全球,才能不负这美好时代,不负一代赏石人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感。

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当代赏石的文人修养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19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10月24日 上午9:00
下一篇 2019年10月25日 下午11: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