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海玉的许多石友管海玉叫“象形画面石”,其实“象形石”与“画面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宜合称表述一个事物。即便画面象形,也有它专属专业的称谓,如人物画面石、动物画面石、静物画面石等。
画面石,是利用原石主要观赏面上的原生纹样、色彩等自然因素所构成的“”象形图形”或“意味形式图形”进行创作的平面图形雅石,不管石面的主体图形是人物还是动物形态,我们都不应称之为象形石,就如“景观画面石”不能称之为景观石一样(因为景观石是造型石之一种),它仍然是图纹画面石。
象形石,是造型石之一种,它是以原石外部原生的、某一特定角度肖形于某一特定物象的“石体形态”为主要条件,经创作者按相关要求顺其自然地立意创作而成的立体造型雅石。象形石的立体形态成像,与图纹石平面纹样成像有着根本的区别。
本文讨论的是象形石,那么什么样的象形石才比较好?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构成原生石体形态的形态自然因素,由原石外部的原生点、线、面等形态基本元素所构成。点是构成线的基本单元,面是线的集合体,在象形石变化丰富的线条中,可见之线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原石的轮廓线,即 “轮线”;一为石体形态中面与面相交的棱角线,即“棱线”。原石某一特定角度状态下的“轮线”可以“勾勒”象形物象的轮廓形态,为确定象形物象的基本形态服务;相交之面及其“棱线”可用以表现物象的肌理结构,“刻画”形象生动的细节,丰满物象的形态;轮线、棱线以及某些特殊的点和石面合理搭配所构成的“物象形态”,不但可以描述表现对象的征貌,还可成为生动表现“表现对象”特定状态下具体的状态语言特征条件。象形石的创作,对原石特定角度状态下由点、线、面等形态基本元素最终构成的石体肖形物象形态的巧妙运用,既可状形类物,又可传情达意,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审度取势与合理立意,因而,我们所选定用以传情达意的象形原石的石体角度形态,应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二,原石“物象形态”对应“表现对象”特定而具体的状态语言特征条件。
所谓原石的物象形态,即用以表现的“角度形态”所具有的、可表现某一具体“表现对象”的肖形形态。
因而象形石创作,从原石形态中选定的石体角度形态,首先要有确定而具体形象的对应表现对象的物象形态。不管塑造的是人或物的形象,某一特定角度的原石起码应该具备比较准确的、“描述”表现对象形态的轮线条件;一件形神兼备的写实的象形石,还应具备配合表现“表现对象”饱满生动的肌理、棱线形态条件。
描述物象形态不是象形雅石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雅石艺术创作,宗旨在于运用对应物象或某种意味形式的“角度形态”,及其所具备的特定而具体的状态语言特征条件,表达相应的情感,通过所塑造的“形象”说出我们想说的一些心里话。因此,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象形石时,就不能只停留在津津乐道物象的肖形与否或肖形程度了。
物象不等于艺术形象。有些物象形态是可以塑造艺术形象的,而有些物象形态却没能塑造出艺术形象来,那是因为它可能只具备了肖形形态而无艺术创作应有的“特定而具体的状态语言特征条件”,尽管它很像某物,却不具备必须的表达功能;或者,它所拥有的石体形态条件没被我们很好地研究运用。因此,有了肖形的物象形态,不等于就有了艺术形象,这仅仅是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准备了基本的客观物质条件。那么,何为特定而具体的状态语言特征条件呢?
状态语言,对于象形石而言,是表现对象在特定状态下的“表情”语言。原石肖形却不会说话,要让它为我们代言,应首先充分运用石体角度形态及其质、肤、色、纹所具备的条件来构成用以表达的形态语言,同时运用其对应表现对象某一特定状态下可以表达相应情感的动作语言,生动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人的举手投足均代表一定的含义:一个人笔直站立时,可以说是“立正”,也可以说在“站岗”,但你不能说“步伐整齐”。因为笔直站立的姿态,是“立正”或“站岗”等特定行为的特定形态,具有“立正”或“站岗”时的状态特征,而并非行走状态下的形态特征。此外,“立正”或“站岗”可以对一个人而言,而“步伐整齐”则指多人的步调一致。单手举于胸前,掌心向前挺直不动,是“制止”,是“拒绝”;左右摆动,是“不要”,是“拜拜”;掌心向下曲直摆动,是“召唤”,是“走吧”;双手举于胸前,掌心向前推出,是“拒绝”;双手举于两侧,掌心相对,是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我们虽然不懂哑语(哑语就更丰富了),但许多动作的意思我们却心领神会。诸如举首翘盼、俯首听命、扭身回望…….不同的动作,具有了不同状态的肢体语言特征。表达特定的情感,就要运用相应的、具体的、特定状态下的表情语言。
除人和动物之外,其他物体也具有不同的状态语言。一棵树,横卧时,倒了;一只果, 缺了口子,被咬了;一个敞口酒坛横放,席散了……特定而具体的状态语言,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象形石不但要形象,而且还要生动。“生动” 这个词很有意思,由“生”和“动”组合而成,因而又可形象地理解为:既“生”且“动”。“呆若木鸡”也许是对不生不动的形容和描述,“木鸡”没有生命,当然不会动,所以就呆。其实这是对神情呆滞的形象描述。有神采的形象最容易感人,而神采飞扬的形象又能把人融入化境。一件原石很像一个什么物象的形态,也具有特定的状态特征,要想利用它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成为一件艺术作品或作品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还应设法从中找到相应的神态特征,并给它一些相应的东西——内容、情节、情感,使之有血、有肉、有气息,于是便有了生命。而我们的思想情感也终于得以与物象形态及其特定的状态对接。
此外,象形石的形态构成以简洁明了为好,线面结构过于繁复凌乱,或凹凸变化枝节太多,则形象走样或影响物象形态的形象程度,使得形态难辨而似是而非。理想的象形石应该四面可观,如果只有一面或某个角度可以用来表现,那么它的表现能力就有了局限性,其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也是要打折扣的。象形石的形态比例应当符合对应对象形态的基本要求,虽可诙谐夸张,却不能离谱费猜。通常情况下,石形饱满也是对物象形态的基本要求,过于干扁单薄的形态总有遗憾的感觉。特殊运用另当别论。
如前所述,用以创作象形石的石体角度形态,当具备确定而形象的物象形态征貌条件,具备对应表现对象特定而具体的状态语言特征条件,并能反映对应状态生动的神态韵味时,即为理想的象形石创作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越像越好” 。由此可见, 象形石的创作并非要求石体角度形态必须十分具象于某一物象形态, 事实上,象形雅石也几乎不可能有十分具象的石体角度形态,“具象”与“形象”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在象形石大量的创作实例中,便有了“写实”与“写意”之分。
“写实型象形石”从形态上说,其形象程度较高,一眼便能与某一特定的具体对象形态相对应,较易得到多数人对于形态的认同,并产生“像”的共鸣感。写实型象形石很直观,直接给人“像”的感觉,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准确到位的大形表现条件——轮线, 和形象生动的细节表现条件——棱线。
有的象形石,远看很像,近看不像,移走视线,回看又很像。近看细看不像,是因为原石中对应具体对象形态的棱线概括而不具体;远看再看又很像,是因为不计对具体细节的苛求,却又具备了某一物象的基本轮廓特征,这也是“写意型象形石”必须具备的轮线基本条件。写意的象形石与对应对象形态虽然存在着形态上的差距,却总是那么神态可掬,这一点, 喜欢动漫的小朋友们也能看得出来。从这一特性来看,“写意型象形石” 又是介于“形态意象石”与“象形石”之间的雅石类型,因而具备写意型象形石条件的原石,既可作象形创作,也可作意象创作。
综上所述,理想的象形石,必须满足“三个形态条件”:1.物象形态征貌条件;2.状态语言特征条件;3.神态特征或韵味条件。而从象形生成难度来说,“写实型”比“写意型”的生成难度更大,毕竟“写实型”需要满足“轮线+棱线”两个条件,而“写意型”只需要满足“轮线”一个条件。
(本文节选自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石道》一书,有删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张卫:什么样的象形石才叫好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