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美学原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今天谈的中国古典赏石美学原理是是狭义的,具体而言就是瘦、皱、漏、透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
关于瘦、皱、漏、透这四个字,赏石圈子里很多朋友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和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概括讲,这四个字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道德诉求、尴尬的社会地位和一种扭曲的人文情怀。
瘦,直译就是骨瘦嶙峋,意译就是穷;
皱,直译就是纹理,意译就是波折、挫折、甚至是失败;
透,直译是穿过,意译是世事洞达,了然于胸;
漏,直译就是天上下雨屋里流,意译是家徒四壁,雨天漏雨,晴天漏光。漏的意译还可以这样解释:悟道,天人合一。
这四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穷,不发达,但我通天达地,我光荣。
大家明白了吧。所谓瘦、皱、漏、透就是中国古代部分知识分子的一肚子牢骚。难道牢骚也具有美学意义吗?我可以负责任说,有些牢骚不但美,而且是大美!人类近代有三个最伟大的文献:十七世纪的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十九世纪《共产党宣言》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发牢骚的产物。
毫无疑义,瘦、皱、漏、透是中国古典赏石审美的最高原则。当我们对瘦、皱、漏、透审美原则有了正确的诠释,我们就可以理解古典赏石艺术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理论研究圈子里的朋友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只有中国人收藏观赏石?为何瘦、皱、漏、透能激发中国古代部分知识精英强烈的移情作用,中国知识精英为何赋予贫穷、挫折失败和自我标榜为高尚的人生目标。欧洲人、美国人、印度人为什么不玩观赏石?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因为欧洲人、美国人、印度人没有下跪的习惯。我个人认为瘦、皱、漏、透是中国古代部分知识分子具有强烈悲剧性色彩的人格分裂的象征。
什么是美?美,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壮美山河、人类丰富博大的情感,人类极致的美感往往来源于把一切美好事物撕裂、践踏、粉碎给人看,让观赏者产生强烈的移情作用,痛不欲生,人类五千年文明史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品表达的无一不是美好被毁灭式的悲剧,病态美是悲剧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法家的严刑峻法。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价值观如何相悖,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专制集权为封建皇帝老子一统天下服务的。对老百姓而言就只有两字——服从!中国人服从最典型的形态是下跪。
我们读中国历史,看历史剧,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画面,大臣们见封建皇帝老子必须跪拜,百姓对当官的跪拜,下级对上级的跪拜,跪拜即意味着服从。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大臣们上朝议政是不用向皇帝老儿下跪的,这个地球上处决囚犯只有中国和伊斯兰国家是跪着被斩首的。
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下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一定会有朋友认为我跑题了,其实不然。我以为,下跪是中国古典赏石审美原理瘦、皱、漏、透之母!没有下跪,就没有中国古典赏石艺术!
中国古代皇帝老儿有一个别称——天子。皇帝颁发命令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就是他当皇帝统治万民是受命于天,是上帝派来的,名正言顺。
皇帝是否受命于天?这是个逻辑常识问题,大家都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也懂!他们才不相信“受命于天”此类鬼话。但是心里想的是一回事,嘴上说的又是另一回事,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天大的扯淡,因为要为尊者讳、为圣人讳,所以封建社会官场人物个个说假话,没有人说真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字典里没有“真理”这两个字,有的就是“服从”。
服从是一个传统,春秋战国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被皇室和贵族豢养的,没有经济独立人生自由,谈不上独立思考言论自由。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起,皇权徒有其表,几百年间西周王朝分封的几百个大大小小诸侯亡国灭族,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无数知识分子家破国亡,正是因为家破国亡,一大批知识分子摆脱了对故国故主的依附关系,被解放了,无论是主观还是被动,中国知识分子获得了思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生存,各个诸侯国君都非常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那个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年代,但凡读了几本书的人,不问是贵族还是布衣,都会受到上到天子下到诸侯很大的礼遇,大家伙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所谓亢龙有悔,秦统一六国,宰相李斯给秦始皇嬴政出了一个馊点子,他说,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都是因为有一群儒生天天在给各国诸侯出点子所致,天下是你秦始皇一个人的,因此天下只能由你一个人说了算!要想天下太平,万世永固,就不能允许天下读书人议论是非……这就是古代“定于一尊”的由来。秦始皇龙颜大悦,于是有了“焚书坑儒”这个历史典故,中国知识分子刚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就遭遇一记闷棍。
到了东汉,董仲舒,又一个大知识分子给汉武帝刘彻谏言,天下不安定都是一群知识分子思想太复杂的缘故,要想天下太平,万世一统,就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孔门弟子不可当官。意思还是李斯的那一套,禁锢民间思想,定于一尊。于是,中国古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又被致命一击。到了魏晋南北朝,先后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代表人物孔融、杨修、嵇康、弥衡因言获罪,掉了脑袋,曹植因为有皇家血统才免于一死……这些血淋漓的古代教训告诉中国的读书人,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独立思考言论自由就别想当官,甚至随时可能掉脑袋!
经过专制道统的训化,中国知识分子学乖了。知道“该说的话就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什么意思?就是忤逆了皇帝老儿或者当权者的意志,对的也不能说!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西方知识精英有一个共性,就是孤独。
因为读书的缘故,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洞悉各个朝代的兴亡荣衰,对于是非曲直,他们嘴里可以不说,但是心里有数;因为读书人习惯于思考,有思想,他们相对于酒囊饭袋而言,精神是孤独的(孤独不是孤单)。十九世纪挪威伟大的戏曲家易卜生有一句名言:孤独者是难以战胜的。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孤独者有知识有智慧,能力强;二,孤独者重于精神追求,藐视物质享受,利益诱惑对孤独者的作用不大。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读书入仕,心怀兼济天下之志(读书做官)。用宋朝大儒张载的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是标榜自己不喜欢做官的知识分子都是虚伪的,没有当官和已经当官的知识分子区别在于,一部分人有机会当官,另一部分人没有机会当官。也有一种知识分子,他们有机会当官,但是膝盖是珍贵的,这种人性格刚烈秉直,不善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不喜欢屈膝给别人磕头。在中国古代这样的知识分子即使当了官也不会有好下场,明朝的海瑞就是一个典型列子。
再迟钝的人也能从瘦、皱、漏、透四个字领略到孤独的阵阵酸楚。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比普通人聪明,普通人用十年学不会的技术活,对于聪明人来说,可能一上午就可以掌握,知识分子的才华优于普通人是毋庸置疑的。
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能量不灭”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某种能量会消失,本质是能量演化为另一种物质形式存在于特定时空里。
魏晋南北朝有一群不会做官怕做官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就存在着一种比普通人大许多倍的能量,这些能量不能为皇权官场所用,他们就必须寻找散发能量的出口。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幸运,正是因为有一群杰出的知识分子在官场找不到出路,其中的佼佼者才寄情与山水之间,寄情于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创作,于是,一场能量大转移发生了。(先秦绘画以写实为主,画画是画家依附皇室、贵族谋生的手段,社会地位低下,被称为“匠人”),以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能量转移,将书法、诗歌、绘画演绎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创作,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旷古达今难以超越的艺术瑰宝。汉字由一种书写工具演化为独步天下抽象的书法艺术。中国山水画的从它的诞生之日就达到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崇高境界,即使一千五百年后,中国书法、山水画艺术的继承者们也难以超越以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书法、山水画大师们。中国古代观赏石艺术算不上传统文化的主流一脉,他是依附于中国山水画的繁荣,逐渐形成具有独特审美理念的一种文化现象。
观赏石在古代被称为“供石”又称“文人石”、“贡石”、“奇石”、‘怪石’、“丑石”。瘦、皱、漏、透简而言之就是“以怪以丑以稀缺为美”,中国古典赏石文化的美学原理的精髓在于此,其根源就是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逃避现实又自命清高,他们放浪于山水之间,赋予石头艺术生命力,以石自喻,特立独行,孤芳自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品行和道德诉求和官场、道统权势区分开来。
追根溯源,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书法、山水诗、人文山水画脱胎于古代部分知识精英对皇权、封建道统的叛逆(他们不情愿向权势下跪)赏石文化则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书法和人文山水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典观赏石文化的美学原理就是对皇权、封建道统的叛逆。人所共知,石头有一种属性——宁碎不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这样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属性标榜为做人的高贵品质,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典赏石艺术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美。我前面谈到,没有下跪就没有中国古典赏石艺术,内在逻辑就是如此。
强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还是读书做官,在封建社会做官就意味着你必须学会下跪,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说好听的,这叫忍辱负重;说不好听的,这叫卑躬屈膝苟且偷生。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