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旧藏,石与座皆老,疑石头老于石座。
问题的提出
何谓老赏石?广义上讲,所有石头,都有亿万年的历史,都是老的。赏石界所说的“老”石,是特指石头从野外被赏石者有意识的选来入室,作为观赏把玩、得了人气滋养的石头。就今人而言,约定俗成,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分界。在这之前被人收藏的赏石,即为老石。当然,这只是大概念,若有人问,1950年入藏的石头算不算老,那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如何鉴定室内老的赏石?带着学习的态度,曾向许多爱好赏石的朋友请教,也陆续读过这方面的文章,虽获益,但总不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或一家一说,互相抵触;或乙抄甲,丙抄乙,东鳞西爪,读后仍如云山雾罩。由此可以推断,赏石活动虽历史悠久,但鉴定古石,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可能是初级探索阶段。
十年前及上溯三十年,古代赏石已引起古玩界的注意,但依然处于偏门旁门的地位。那时的新赏石界并未形成今天这般声势,很少有人对古代赏石加以关注。如此,古代赏石的价格极其低廉。造假的也有,但并未泛滥。待南北两大权威拍卖会推出古代石刻、赏石专场并大获成功之后,忽如一夜春风,市上的造假老赏石便层出不穷,多了起来。显然,无论古玩界还是赏石界,对此都缺乏足够的鉴定和价格判断能力,以致局面混乱难以理清。实话实说,就是拍卖会上排出的老赏石,很多也值得怀疑。原因何在?无它,缺乏理论和鉴定经验。
因穷于理论指导,不可避免地呈现彼此关联的两种现象:真正的老赏石得不到承认;人造“老”赏石大行其道。最终造成劣币驱良币的市场效果。反过来,伤了真正的老赏石,让其沦落到白菜价的境地。出现了“新石过百(万),老石退伍(不过五万)”的局面。
其一,白居易、牛僧儒、苏东坡、米芾、米万钟、蒲松龄等赏石先贤,只教人如何赏石爱石,并未谈如何鉴定石头新老,可能那时尚未遇到此类问题。
其二,赏石,是大自然的造化与杰作,它不像瓷器玉器字画等古玩文物那样,是社会的、人的作品,带有社会的、时代的文化符号,且有足够的标本加以对照,从而抽象归纳,进行新老鉴定和断代。
但万物有痕。毕竟有些石头,留有人文痕迹,尽管有限,但以此为参照,依然可以找到一些鉴定新老及断代的根据。笔者爱好古玩三十余年。对于鉴定古玩,算是有几分心得。近年来,对老赏石多有留意,也思考了很多。现不避浅陋之虞,把它写出来,也算是参与争鸣吧。希冀对喜爱和寻找古代赏石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底座能不能作为判断赏石年代的依据?
从底座判断赏石的年代,需要解决三个前提问题。
第一,底座到底是不是老的?
第二,底座是不是原配?
第三,每个朝代的底座,有没有鲜明的特征?
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先讲三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淄博北边临市某县某地,是山东有名的古家具集散地,不时有老的石头底座出现,也属正常。很多头脑灵活的经营者,也开始生产‘‘老’’石座。他们把新加工的底座,泡在糟糠瓮里,极有耐心地等待一二年,再进行后续加工处理。他们生产的底座,几乎无人怀疑其真实性。
故事二。我们本地有一古玩经营者,每当雨季来临,把木座用水泡透,放于阴暗潮湿的地方,任其自然腐朽。一年下来,腐烂虫蛀,老气充盈。他做的老石木座,大多销往了北方的两大城市,只是最近几年,那边才有所顿悟。
上述两种方法,皆因被人识破掌握,不再具有保密价值,做旧者炫耀,将其技法告诉了朋友。前一个,是听做旧者的朋友说的,后一个则是做旧者亲口对我们讲述。
故事三。山东北部某市,有一古玩市场,名声颇大。2016年冬,笔者前去游逛。在一古玩店里,发现一带座老石。座子为紫檀材质,晚清民国工艺,老座子,没问题。但石头总感觉差口气。仔细研究,是石头底部进行了现代加工处理,以使其与底座相配套。此种情况极为罕见,但很容易让人走眼。
鉴定赏石新老,石头是根本。石头相对容易保存,而座子极易失配。十块老石,九块不是原配底座,正常。
若石头是明代的,底座是清代、民国后配,亦属正常,亦十分难得。遇到这种情况,最准确的判定结果是:此石的年代,不晚于座子的年代。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石头与座子虽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往往石头包浆古厚,而座子灿然光亮,盖因藏者把玩石头而不把玩座子所致,不可不查。
总之,赏石老,底座也老,只能是加了一道保险,切不可本末倒置,以座子的老新,来断定石头的老新;以座子的年代,判断石头的年代。
如何判断石座的年代?现在所见论述及实物,大多有凭空想象之嫌疑。根据多年鉴定古玩的经验,同时代的座子,无论是瓷器底座、紫砂壶底座、古铜炉底座、笔架底座,皆有其共同的时代文化特征。赏石底座,当与之不远。可以从中找到规律,加以借鉴。
明代底座,简约流畅;清代底座,厚重富贵;晚清民国底座,玲珑花哨。老的底座,一般皆为优质木料,以包浆和风格取胜。新料做旧,反而无利可图,故真品居多。古玩店里不算稀缺,很容易识其面目。
韩勇藏“暰云”石,高11厘米,郭廷翕款,原配紫檀座。
二、皮壳或包浆,能不能作为赏石新老及断代的依据?
在此,先谈赏石的皮壳。古代赏石,有款识者寡,无款识者多。因此,皮壳,几乎成为判断赏石新老的主要依据。然而,断定新老难,断定朝代难上难。
上一节中提到,本邑那位善给石座做旧的高人,更是给石头做旧的高手。第一步,他给石头整形做洞。第二做皮壳。他选用家具顶部空中自然落积尘土,与热胶煮成粥状,将石头放之其中蘸煮,干燥后再烟熏火燎。但倒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数。现在已懵不了人,不做了。
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做旧方法?肯定还有。
说到皮壳,有人把它分为油灰皮、清水皮两种,近来又有人提出软包浆和硬包浆的概念,这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无论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火烤、油炸、水煮、喷色、染色、油擦等等方法。人造皮壳,薄难掩其新,厚则呆板无神;匀,洞里洞外、凸凹没有变化。不匀,则深浅没有过渡;油少则干,油多则腻。只要用心,必有破绽。
解决了新老问题之后,再进行断代不迟。然而,若无铭识,断定一块石头是元是明是清,如无历史资料文献证明,几无可能。
至于风化程度,那是对于庭院赏石而言,况且也是臆断,在此不做讨论。我们坚定的地认为,室内赏石,根据皮壳颜色、厚薄,只能断新老先后,无法断其年代。
蒲松龄故居藏“三星石”
三、款识真伪的判断
以款识鉴别老赏石的真伪,是最为有效和最具说服力的方法。在款识鉴定为真的前提下,也是石头断代最为准确的方法。然十个款识九个假。依款识鉴别赏石,难在款铭的真假判断,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循。
笔者曾经和篆刻行家探讨过石头刻字问题,他们认为,用篆刻章料的工具,在赏石上刻字,断无可能。究竟古人如何手工刻铭,今人几乎无解。
今人造假,难在善书法者不会刻字,善刻字者不懂书法。两者皆通着者没有工具过和方法。玉器造假者,也遇到了同类问题,文字始终无法突破。说明某些文化活动,离开了时代背景,便无法再现。
我们也曾经找现代工匠在赏石上用电动工具刻字,全无金石味道,一看便知现代人为之。电动工具刻出的字,章法整齐划一,粗细、深浅没有变化,撇捺点划,皆无形无神,飞白就更不可能了。
市上所见做伪老赏石,铭文内容东拼西凑,与石头形神风牛马不相及。稍具文学素养者,一目了然。
因赏石质地坚硬,古人铭石不易,一般只铭石名及落款。铭短文者也有,多见于石有平面,意在补白。内容则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抒发主人情怀。
见过很多新造刻铭赏石,一两千一块,多落小名头文人款识。动辄五言七言绝句一首,多摘自唐诗宋词。若无籍可查,或不合诗律,或粗俗不通。试想,格调高雅之人,谁屑于此道?所为者,皆鸡鸣狗盗之徒,安有文化之士?说到底,古铭文赏石,有一种独有的文化气息。赏石文化素养所及,很容易领悟。
受质地、空间、工具所困,古人铭文文字,以隶书、楷书居多,篆书亦有。行书草书,笔者未见。
今人刻石,因功底不到,不敢用隶书楷书篆书,多用章草、行书,因易于遮丑,便于蒙混过关。
再者,文字底部包浆,与石头包浆不能浑然一体,格调不伦不类,总是刺眼。放大镜下,原形毕露,一目了然。
古代有款识赏石,有的有石名,有落款;有的只有石名,而无落款。前者断代简单,一查便知。后者及查不到人物出处者,只能按书体风格及包浆综合判断大概,并不能确切断定其年代。
还有一种铭文老石。石头确老无疑,铭文确老无疑,但石头老旧程度与文字老旧程度不符。此种情况自古有之,所铭多在晚清民国,现谓之“老冲”,与今人造假性质决然不同,不可轻视。
韩勇藏清代白檀木座
小结
鉴定古代赏石,与鉴定古玩一样,毕竟不是科学,只能靠经验的积累和悟性,这又容易坠入玄之又玄的误区。因为,世上的老赏石存量,与古瓷古玉相比,估计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参照物稀缺,只能智者见智了。
以笔者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看,侥幸心理不可有。遇到一块疑似老赏石,不可从主观愿望出发,先假定它老,再寻找根据。然后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予以肯定。而应当相反,有九个地方看真,一个地方看假,即予以否定。
在排除底座、皮壳、铭文造假的前提下:
1.根据石头的皮壳或包浆,可以判断石头的新老,但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其年代。
2.石头的底座,可以起辅助鉴定作用,不能用其证石头真伪。可用以判断石头最早人文赏玩期的年代下限,而不能判断其上限。
3.确定的款识,是断定石头具体朝代或年份的准确依据。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