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非石|圆融

圆融

净室虚怀欲寂然

前尘旧影照无眠

庭前映雪三秋月

笔底存诗四美篇

未了凡根思过往

难除欲念枉参禅

鹑衣百纳随栖止

自在由心阅世缘

石非石|圆融

展厅之中,一眼入目,便觉此石最容易契合想象中禅石的样子,圆首拙身,厚重沉稳,如石窟内罗汉静坐,十分泰然,体量也博大,配合光影玄妙,仿佛讲述一个趺坐修行的禅师故事,加之宽大的禅椅,古拙的书法,缓缓地铺陈出一片令人深味的静修空间。

此石以形取胜,最为突出的,除了身首形制变化以外,整体归于圆融,性味沉稳,朴拙淡定,从容不迫,仿佛一位长者,阅尽世间繁华,洞悉诸法空相,然后回归沉寂,与世无争,周围弥漫的满是静谧的气息,让你用心去思考和体验,这便是粗浅理解的禅意吧。

石非石|圆融

佛法的禅,只可意会,源于佛祖拈花一笑,而我辈尘俗之心日久,终难证道,必须有人引领与开示,深山古寺的高僧大德,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遇到的。可以导引授教,同室静对的,唯有这圆融的石头,这大概就是以石为师的缘起吧。

有了所谓禅石,还需营造禅意,审美空间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或奢华,或简淡,或庄重,或素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赏石空间,大到可以包罗万象,小到或许只容得下自己。

为何要营造这一片或许只容得下自己的赏石空间呢?李宗盛有一首歌词:“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唱出了多数当代人的宿命与烦扰。我想这片赏石空间,是可以让我们暂时释怀,摒除纷繁的杂念,忘却奔波的劳苦,熄灭欲望的煎熬,仿佛自己可以化身为另一尊禅石,与主石相期相伴,将纷扰暂且放在身外,体验一种圆融自在的状态。

石非石|圆融

石师在座,禅椅虚席,书法醒目,光影幽明,摒除了一切虚浮的繁饰,简约、空灵而圆融的空间,追求一种内心本真的存在感。这一片空间营造出的,是一种,只有石与我同在的时空感。令人融入其间,出离尘嚣,在心里打开另一番天地。静坐此间,可以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闭了眼,一开始或许是繁花流水,过眼云烟,慢慢的则归于素朴,仿佛浦月清云,雁栖平沙,一切归于宁静,而又归于虚无。所谓看石非石,最后还是忘却了石与我界限的存在。这与佛家的打坐参禅,诵经入定,大约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石头带来的一种审美境界,他不像一般艺术品,融入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理念,而是璞玉天然,激发你内心的审美追求,从而去耕耘一块精神栖居的领地,需要放下外物纷扰,让石、景与我共同相守。

诚然,这种圆融并非随性而至,也不是轻松易得。与石并坐之际,对面的名石——中国虎赫然入目,充满了对抗性的力量,仿佛是一股不可遏制的魔力在视觉上向外扩张。这猛烈的力量,恰如内心时时涌动的欲念,对于修行人来说,有如“虎兕出于柙”的隐患,所以王维写下了,“安禅制毒龙”来警示自己。那是一柄双刃剑,一旦抑制不住,有内心疯狂的追求,也有纷繁杂念的无穷苦恼。破除这些业障的手段,唯有净心。

石非石|圆融

这也是此番展演中,可贵的用心之处,通过形象的关联与相互关照,让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圆融之美,凝聚于这小小的空间,随心融入,随心淡出,妙不可言。这便最大意义上,发挥了赏石的益处,营造境界。

诚然,审美对象的解读是千变万化的,所谓“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石头所反映出的,有时候不是理想中的哈姆雷特,而是自己内心的渴求。我们的心灵,总会渴望一种空间的际遇,就算生活中做不到完美的自己,也要求一方净土,安放自己俗世无依的灵魂。

石非石|圆融

灵魂的修炼,是古人圣贤生生世世追求的过程。儒家的内圣外王,七证功夫,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佛家的戒律与觉悟,大约都是这样一种通过消除世间欲望与纷扰,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羁绊,才可以找到一处安放灵魂的精神境界。而根植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赏石,往往在情深处时,也会走向这种必然阶段。因此,这方圆融的禅石,与瘦漏透皱的古典供石,便有了共通之处,都是超越了普通的形奇,而追求形而上的味道,两者皆妙在一个“静”字。

一处空间,几许光影,思绪沉淀,虚实相生,凝练了以往的经历,成就了空明的境界,也就不必刻意追求,云头雨脚的神秘与怪异了,有了文化的积淀,修养的自觉,同样可以在这处空间里,展开思想的修行。这一刻仿佛见到了,阳明先生说的心中那一树花开,自然光明起来。心即是理,万物随心,心意圆融,则世间万物与我一同圆融。汇聚雅石,融通万有,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石非石|圆融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石非石|圆融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7345.html

(0)
上一篇 2019年7月21日 下午12:00
下一篇 2019年7月23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