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古代赏石(下)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

主讲结束后,自由讨论的时间段里,大伙你一言我一语,毫无保留,真诚交流。

致敬古代赏石(下)

当白云老师说到,除了利用皮壳、修凿、落槽、底座、出处等特征来判断老赏石时,特别指出皮壳泛红现象非常重要,乃经年土浸,是土壤中铁元素渗入之故,不易造假。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自河南华夏石刻博物馆馆长刘正义,提出异议,因为他亲眼见过裸露地面几米高的石头顶端也有红皮现象,此,作何解释呢?

子木园博物馆李园长接过话茬,指出这显然跟当地的雨水、气候、微生物、石质等有关。

致敬古代赏石(下)

关于地域、气候之差异,苏州东山许刚老师有个笑谈。说曾经有一颗皮壳明明非常老道漂亮的老赏石,从北方落户南方几年后,竟然惨遭主人的嫌弃,原因是,石头在露天院落里经风吹雨淋后,原来的皮壳包浆渐渐褪去,渐渐泛新。

致敬古代赏石(下)

中国美院留法归来的九松山房吕启昭老师,年纪很轻,初次见面,根本没法跟微名“九松山房”联系在一起,而得知老师一直致力于古美术、古物的创意修复和改造时,又分明吓人一跳。老师指出,过分地强调皮壳之美,会不会失之偏颇,引领人们如何驾驭石头的整体审美才是上上之要。

在座的老师们听了后,纷纷提议白云老师举例子解释,如何审美老石头。

致敬古代赏石(下)

说到审美,梁堃老师非常痛心,他直言当下新赏石因为过于拼命追求经济利益,依靠炒作、模仿的手段,审美上多见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整个行业深受其害,违背了赏石初衷的高雅,也脱离了赏石的文化基座。

致敬古代赏石(下)

综合人文底蕴,由此基于审美高低而产生的鄙视链,姑且称之鄙视链吧,我个人倒是欢天喜地的。因为如果没有经历过如坐针毡的切肤之痛,如果没有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哪有内心自我的强烈觉醒呢?况且谁又能质疑其存在的合情与合理呢?

过,梁老师也坦诚,他跟其他老师一样,从不排斥新的赏石,也祝愿新的赏石队伍注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同时,但愿群体越来越庞大。

新赏石,是时代所需。老赏石,是追根溯源。两者并不违拗,相反,两者结合是天经地义。两者剥离的话,乃断源缺流。老赏石是根,是文化,是土壤;新赏石,是树干,是枯木逢春,是开枝散叶。我们致敬古代赏石,致敬的是托起赏石之丰碑的那个熠熠在历史长河里的文化基座。是故,我一直跟着老师们一起在新赏石里面提倡到老赏石里面去找到文化的根以及审美的哲学。这也是我整理这两篇文章的心情和出发点。

致敬古代赏石(下)

同样,北京资深玩家刘国斌老师也在现场强调,石头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毫无疑问,后者乃重中之重。赏石,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博弈。另外,赏石需要正本清源,因为不是所有的屠夫都可以成为庖丁解牛。赏石难在它不像其它艺术品的具象,注定存在着自个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无疑高度综合了儒释道禅宗法。

致敬古代赏石(下)

而在赏石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的问题,不是石头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认知与情怀的悬殊导致追求审美的高度不一。

陈从周曾说,园林的立峰是抽象的雕塑。当我指着一方石头雕塑,感慨其挺有味道时,刘老师却立马帮我纠正,说,这不是有味道,而是有思想。古人无论栽一颗石头,还是修凿一颗石头,都是思想活动的轨迹和结晶。他建议我多读一本书,至少五遍。那下子,我肃然起敬,又惭愧不已。作为新的赏石,一个多少也可称之前沿一分子的我,距离文化的核心居然如此遥远而又无力。

同时老师也私下跟我探讨,赏石正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史上关于石头专业的书籍极其罕见,多见诗词小品散文抒发情感情怀的多。每个人的情感不一样,所以对石头呈现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

老师不无远见,老赏石作为遗存量特别匮乏的收藏,区别于其它艺术品,在认知和价值体现上,至今还是洼地,出不了5年,将会出现一个价格上的分水岭,以及高档与普货之间的分野一一一高档老赏石,将独步天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发现,对于石头理解的独到和精深,往往很多来自于从事绘画、建筑、音乐、设计、雕塑、陈设等的艺术成功人士。我们是大多身在此山不见山的,而他们专业上的造诣,加上嗅觉的灵敏,再加上距离的清醒,赋予了他们理性的高度和视野。好在,没有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能够绕得过石头。

中国美院楼森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说,他是在接触了西方艺术体系后,回到国内,深刻体会到返璞归真之无限之精妙。事实上,人造的东西,恰恰长时间后会容易厌倦,而自然状态下的木头和石头,它的外在,它的内韵,每一次理解都不一样,成为身心、灵感绵绵不绝的滋养。

楼老师从山水画出发,从石头的本质出发,谈到反对聪明,反对美。从某种程度上说,聪明,即滑,滑就难免俗;而美,难免呆板。

致敬古代赏石(下)

老师再次提到,审石,无疑是一个从审美到审丑的过程。对丑的欣赏,就是对真的追求。赏石之所以好,就是没有标准;之所以不好,也是没有标准,但最终跟文化和品德的造诣深深相关。

马未都曾说,中国文化的最高审美是变态,最终是变态以后的自然,就是所谓奇正。赏石是一个渐渐补正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从出生到成长的磨炼,先奇后正,赏石也一样经过磨炼,再扶正。

老师坚信,真赏璞真的队伍只会日益壮大。

致敬古代赏石(下)

当李园长深深叹服于古代文人用字的精准时,譬如剔红的剔,斗菜的斗,供石的供,赏石的赏……白云老师顺着话题,说,既然叫赏石,赏,即尚贝,那必然很高级。高级在哪里呢?小的石头称方,大的石头称尊,它是跟佛一样,可以拜的。另外还高级在,赏石里面的空间,千变万化,阴阳对立,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前后关系等等,都形成了或微妙或鲜明的对立,最后都在博弈过后的平衡中归于和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致敬古代赏石(下)

整个论坛上,我从几个发言的老师那里学到,在欣赏老赏石时要懂得去发现石头上的蛛丝马迹,由此在心里尽可能地复原古代的场景,体悟古人的赏石背景及真谛。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从刘正义馆长那里学到,古代士大夫赏石,很大一部分既是对现世的逃避,又是在石头上寄托指点江山的矢志情怀。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九松山房吕启昭老师那里得到启示,我们拥有非常精美的老石头老石刻老木雕等艺术品,但在表现陈设上便没有到位,怎样与环境与主人相融,利用视觉语言,更好地表达文化气质,这是今后一个非常核心又紧迫的课题。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天津华厦石刻研究院院长王书玉老师身上学到谦卑、尊重和内敛,以及感受到他对古代石刻的痴迷和奉献。古代传承下来的石雕石刻,精美绝伦,前无来者后无追者。老师殷切地希望无论在体制方面,还是法治方面,它们都能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子木园博物馆谭馆长的举手投足间体会到一个女子的美丽贴心和优雅知性,以及热爱传统文化、奉献一己之力的款款深情和义无反顾。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方春龙老师身上见识到后生可畏的五毒俱全,至于哪五毒,恕不相告,留待你们自个去结识去深入。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许刚老师身上感觉到他的细心和格局,他说,白云老师能够邀请到楼老师,何止是两人认知上相互之间欣赏的深厚友谊,何尝不是双方人格魅力的相互感染和致敬。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马宏法老师的作品里,看到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在雕塑这条路上的上下求索,与传递给我们悸动不已的前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既看到古代,又看到当代;既看到他人,又看到自己。你会有一种踏实和意外,踏实的是作者对古的尊崇,它是有根基的,有来处的;意外的是作者对于古与今的融合有他自己独特的提炼和表现手法。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与李丛宽老师邻座时,体悟到了老师实践出真知的完美运用。人生已然一本教科书,和老师相谈几句,就不由得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且深为之感动。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在摄影师李旺的身上感受到了工作的诚挚和效率,还有他轻易不流露的风趣幽默,以及大材小用的语言天分。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还在清音老师的朋友圈里欣赏到了我非常热爱以至于如饥似渴的清音说陶。你从馆藏的古陶里面可以随着老师的讲解去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政治、经济及风土人情,这都是文化的传播,与审美的教化。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还在业界眼力相当厉害的牛顿老师的朋友圈里得到鼓励和信任:我们来自这个庸俗的时代,但愿不要终于庸俗。

……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我们论坛的最后一个高潮是,楼老师为子木园博物馆亲书“”云根舍利”,以及同样来自中国美院的唐海波老师的墨宝“岩魁”。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木崇文,玉尚质,感慨于古人对于石乃云之根的奇思妙想,以及石乃大地之舍利的虔诚膜拜,楼老师破天荒地将这两词结合在一起。

还有“岩魁”。

谁又能想到这词呢?各位看官,尝到文化的力量以及精髓的魅力了吧,分分钟让你匍匐,倒地不起。只有内心认识上的高度,才有行动上赋予的高度。

致敬古代赏石(下)

集天地之造化,崇文化之情怀,聚八方之俊杰,论赏石之精髓……首届古代赏石论坛,群贤毕至,卧虎藏龙,全场下来,岂止石之幸人之幸呢?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论坛之外,还收到其他未能亲临现场的老师们的纷纷来信,祝贺和感谢白云老师能在行业绵软的时期,以一往无前的激情,以一夫当关的勇气和智慧在古代赏石的领域里振臂一呼,振聋发聩。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祝贺合肥子木园博物馆首届中国古代赏石论坛雅集圆满结束。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感谢合肥子木园李院长、谭馆长、何老弟及子木园博物馆全力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感谢国内石刻博物馆领导们的大力支持。

感谢这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朋友及同好。

感谢全国各地关注论坛雅集的朋友们。

感谢《海内外》杂志的热情报道和推介。

感谢《汇石融通》不遗余力的传播和推广。

期待下届雅集。

(全文完)

致敬古代赏石(下)

致敬古代赏石(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致敬古代赏石(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7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7月5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19年7月7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