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艺术空间贾廷峰老师光临东阳时,提到了石头底座。他以一个非石圈的同样热爱石头的艺术人士的身份,非常中肯地提出,关于底座,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如何配合石头来满足和体现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
向来以严厉著称的张卫老师为此留言,拷问我: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是什么?
我说我哪知道哇。
基于预测这是一个庞大的专业性的理论问题,我作为三无三不人员,的确不敢接招,当时就虚晃了一下下。不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小女人在耍赖。
凭内心对石头的急切,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有一点越来越可以肯定的是,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一离不开熔炉性的综合和多元化的探索;二离不开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自由;三离不开当下生活对空间质量的要求。
这一点,从今年国家大剧院石非石的赏石生活艺术展中尤为能够深刻体会。
这两方石头,从底座的传统窠臼的突破,到主题的无与伦比的贴切,再到空间的震撼人心的陈设,一气呵成,以出人意料的高度,诠释了当下时代对于石头的审美需求。
但是,纵观国内,有几个类似石非石的出现呢?有几个是为了石头而真正出山呢?
除了人云亦云,除了借古说今,除了照猫画虎……我们有多少人怀有主动追求的强烈,致力于挑战石头的高度?
审美的缺失,已然沙漠化很久。而且需要人们警醒的是,审美的缺失它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代人。
这一代人,惶惶不可终日,注定喜欢走捷径,凭关系,而且不知怎地,还引以为豪。
这一代人,基本缺乏深入的亲力亲为,也就难以形成代表自己时代烙印的思想体系。
不是大概,不是也许,这一代人分明已经到了身处石头,又时不时地需要跳开石头,正视自身在石头面前的狭隘和无能了。
这一代人,不缺收藏家,但一定缺乏艺术家,而且是不同风格的艺术家。
这一代人,也许会有属于时代的大师,但一定缺乏一代宗师。
但是,说真的,大师也不是自己这一代所能确认的,而往往是后来人反应过来后追认的。
这一代人,不缺为石头描绘未来蓝图的,但一定缺乏实践开拓的。
这一代人,不缺头脑清醒的,但一定缺乏振臂一呼的。
望着丰富深厚的石头,我们依靠什么来建立当代赏石的秩序?石头也许影响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艺术之路,然而通往石头本身审美的路,也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可是,我们,或许连一条供人信服的,都还没有成型。
人间不作为的荒草掩埋了石头,我们是否有信心,谁来为石头伸张正“义”?
热爱石头很多时候成了标榜的口号,或者欲望的膨胀,综合勾兑了生活、爱好、工作和情趣,勾兑到极致。
人类天性里固有的不安全感的困扰和作祟,进而渴望物质和利益连续不断地保障和供给。正是这样的出发点决定了我们在石头上仍然始终不得要领,因为我们承受不了痛苦、失败和艰辛;因为我们所谓的付出怎么都等同不了石头给予我们的所有,甚至压根就谈不上什么付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会牺牲个人,哪怕皮毛的个人认识,或者适时的警钟都被当作对行业的奉献和施舍,而不是本分和使命,更何况有觉醒的人,确实出生得太早了,哪怕再三独善其身的隐忍,或者苦口婆心的推心置腹,也等不到大众的醒悟。
王小波曾说,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也许后来人会质疑我们,我们对待石头的思维,浅薄,碎片,褴褛,不堪一击。而我们自己是舍不得鄙视自己的。
无可否认,石头里,求知求真的气候过于温和散漫;石头里,求善求美的能力过于乏善可陈;石头里,求醒求悟的过程过于形式和空洞,而所有经世的作品无一不是诞生在轰轰烈烈的大浪淘沙中,甚至危机重重的殚精竭虑中。我们眼中身处资源的最好年代,或许因为我们的挥霍、慢怠和粗暴成为最坏的年代。
从不明就里的热爱和推崇,到久而久之看到行业背后种种纵横交错的弊端,以及怎么也等不到尖锐的大刀阔斧的矫枉过正,再到无奈或者理性地看待和接受这些弊端中保持洁身自好,再回归当初原点的热爱,这条路,对于精神洁癖、情感笃定的人来说,对于行业内恨铁不成钢、不争气,在行业外又处处袒护石头、推广石头的人来说,不知道该走多久。
我们的认知是否真正配得上石头?我们的心态是否在暴殄天物?
于是念叨,石头你就干脆开始大起大落吧。
只有大起大落,才能引起足够幅度的震动,震掉那些与石头不相匹配的行径和灵魂,留下供岁月仰慕和尊敬的中流砥柱。
对于那些充其量只能简称或者全称是石头的石头,想到还在人间被妄以涂姿抹彩、装神弄鬼,成为自吹自擂的喋喋不休,或者礼尚往来的你好我好,执拗的抵触和反感,已经促使丧失足够的耐心。
石头,不如咱就一起反了吧。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