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宋代赏石(三):变异的造型

秀美的宋代赏石(三):变异的造型

《祥龙石图》

形态极度变异的赏石是宋代最具特色和创造性的一类。虽然这类赏石可以上溯到後蜀滕昌佑的《蝶戏长春图》,但到了宋代,变异手法明显地加强了,更为注重表现赏石的诸如姿势、涡穴、质感等观赏要素,从而使赏石具有了强烈的装饰性甚至工艺性。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赵佶(一零八二-一一三五,徽宗)《祥龙石图》。此图所绘“祥龙石”,腾涌若虬龙之势,挺然为瑞应之状,形体蜿蜒怪异,表面涡陷密布。卷後赵佶《题祥龙石图》诗序云:祥龙石,立於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胜瀛,“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此图既精细入微地刻画出了赏石独具的特征,又力求突出“祥龙”的立意:“凸凹起伏的石形既玲珑剔透,又犹如左向昂首、盘曲蜿蜒、腾空欲飞的虬龙;细劲线条勾描的尖峭轮廓强调了石身之瘦秀,也增添了虬龙雄强之气质;浓淡墨色渲染的涡孔窍穴,既突出了石体的褶皱纹理,又极似斑斑龙鳞”,“太湖石的瘦、漏、透特征与祥龙石的雄强、吉祥、瑞应寓意巧妙结合,兼而有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御苑奇石的姿、韵之美”(单国强,二零零零)。(台北)故宫博物院另藏有赵佶《花鸟》。此画作於宣和二年即一一二零年,所绘赏石瘦挺而现秀美,皴皱而显强劲,有质感,有韵味,比之《祥龙石图》更具装饰性,其风格与其瘦金体书法颇为一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蔡肇《仁寿图》,图中所绘赏石比赵佶《花鸟》更夸张,堪称玲珑之极。有题曰:“生必深山,峰状自閒,电烶霞駮,树杂苔班,奇形异质,纷拏不一”。宋赵昌《岁朝图》中央绘湖石,灵芝状,体态纵恣,表面极具质感和力度,有大、中、小三种孔洞星罗棋布,其中底部的大孔洞十分独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佚名《折槛图》,该图所绘湖石,圆浑通透,洞与洞之间的脊隆为等距条带状,石体边沿具有繁密的锯齿纹,表面也具有众多的鱼鳞涡,颇有一种山花烂漫的感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轴宋佚名《花竹翎毛》, 所绘树下奇石,疏落有致的孔洞集中於中部,鳞次栉比的涡陷密集於周边,表面极富质感,甚为独特。

秀美的宋代赏石(三):变异的造型

《仁寿图》

秀美的宋代赏石(三):变异的造型

《折檻图》

文献资料表明,与唐代相比,宋代赏石的造型更为丰富、复杂,这不仅可以验证於石谱和杂记对太湖石、灵壁石、常山石、江华石、湖口石、林虑石等赏石的形态描述上,而且见於宋诗的歌咏之中。赏石峰峦起伏者,气势险怪,所谓“岩竇逶邃、峰岭层棱”(孔傅《云林石谱序》)。欧阳修《和徐生假山》云:“谓我爱山者,为山列前詹。颓垣不数尺,万险由心潜。或开如断裂,或吐似牙咸。或长随靡迤,或瘦露崆嵌。阴穴觑杳杳,高屏立巉巉。後出忽孤耸,群奔沓相参”。宋祁《常山杨氏》云:“块然两奇石,谲怪状难悉。千仞裂嵯峨,一气与崷崒”,“屹如不可转,挺若无所屈”,“危顶烟夭矫,窄窦雷郁律”。李弥逊《五石》序:“峰峦郁然,若巖竇涧壑,水落月吐,云影渺冥。若远若近,皆有自然之势”,“为之名,曰群玉峰,曰水月巖,曰遥岑,曰碧涧,曰阴壑”。赏石类诸物状者,生动活泼,所谓“物象宛然,得于髣弗”(孔傅《云林石谱序》)。金君卿《怪石》“巉顽累疊百千状,人兽鬼魅相髣弗”。黄文雷《古石》:“贔屭窗前石,参差类虎螭”。曾季貍《罗汉石》:“君看此翠琅,乃有罗汉面。殷勤作礼相,形质皆可辨。初观顶相殊,次观双足现。僧袍如轻绡,风举势转旋”。文同《山堂前庭有奇石数种》:“鹦鹉石:静立身微耸,惊窥首略回”,“柘枝石:被谁留断拍,长舞不教休”,“狻猊石:巨尾蟠深草,丰毛覆古苔”,“崑崙石:问时都不语,应是忆扶南”,“罗刹石:洗濯形容露,剜挑口眼通”,“珊瑚石:海底初生处,扶疏苦未全”。此外,张淏《云谷杂记》引祖秀《华阳宫记》云:政和初天子命作寿山艮嶽于禁城之东,“增以太湖灵壁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石皆激怒觝触,若踶若齧,牙角口鼻,首尾爪距,千态万状,殚奇尽怪”,“其余石,若群臣入侍,幃幄正容,凛然不可犯,或战栗如敬天威,或奋然而起又若摟取,其怪状余态娱人者多矣”。

拙著《中国古代赏石》摘录(错别字因电子字库所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丁文父):秀美的宋代赏石(三):变异的造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469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5月7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9年5月9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