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肉石“二出宫”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图录封面

6月17日起,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于五十周年馆庆之际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Emperors’ Treasures),展期至9月18日。之后展览将巡回至休斯敦美术馆,展期为10月23日至2017年1月22日。共展出150余组件,包括30件绝世珍品。此次特展,遴选了宋、元、明、清各朝经典文物,包括书画、青铜、陶瓷、漆器、玉器、织品、珐琅器和图书文献,以展现宋代至清代九位帝后统治下多元发展的艺术品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翠玉大白菜齐名并举的“肉形石”,将作为重点精品首次赴美,并且只在旧金山一处展出。这也是“肉形石”的“二出宫”——也就是说,最近三个月去台北故宫参观的游客将无缘与“肉形石”谋面了。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帝王品位——台北故宫精品展”参展的宋徽宗书“怪石诗”

“肉形石”首次“出宫”,还是在2014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神品至宝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展期至9月15日;10月7日—11月30日又移展九州国立博物馆,展品包括宋、元、明、清四朝的186件收藏珍品,其中包括“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均是首次“出宫”。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东坡肘子”(于瑞军藏)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部研究员贺利在向媒体记者重点介绍肉形石时表示:用玉石雕刻写实性的动物花草,传流悠久。但是用来表现家喻户晓的炖猪肉,却是清代玉匠的新创意。玉雕技艺中有一个专业用词:“巧做”,用来衡量玉工的智慧设计和琢工技巧。这件肉形石,充分保留了原体材料,呈不规则块形。利用天然形成的石层,表现深厚的刨面,从肉皮、肥脂到里脊部位,完整具到。玉工对上表皮进行了人工染色和抛光,呈现油润滋滑的烧肉皮。对肉块各处点点,先做了凿刻处理,再对坑洼处进行染色,制造出肌理纹路。整体似一块脍炙人口的东坡肉。精心布局、纤细巧工,是晚清时期的巧做典范,凝聚了玉匠高度的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理念。

由此,关于肉形石究竟是天工开物还是人工巧做,又一次成为了话题。因为肉形石似乎一直缺乏有关传承纪录,比如究竟是何时进入清宫的?材质或工艺又是如何?其底座究竟是什么工艺?等等,可谓谜团重重。一直到前几年有国内石友指证它是内蒙戈壁石后,争议又达到了高潮。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内蒙戈壁玛瑙“红烧肉石”(于瑞军藏)

“肉形石”向来被视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另为西周毛公鼎、清代翠玉白菜)。尽管台北故宫展出的文物(馆藏70万件,每次仅能展出各类文物1700余件)常换常新,但是这三件宝物始终没有更换过,特别是东坡肉形石,可以说是人气最足的一件宝物。“肉形石”尺寸很小(高5.73cm,宽6.6cm,厚5.3cm),与东坡肉不但神似,而且大小几乎一比一,故又称为“东坡肉形石”。底座是用纯金(我怀疑是铜鎏金的,因为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常见铜鎏金制座的记录)做的,这在清宫收藏的各种文玩器物中也是颇为少见的。原来有关专家一直认为,这是天然石材(玉髓或是玛瑙)巧雕而成,前些年有国内石友敏感发现,肉形石可能是内蒙戈壁玛瑙石,因为在内蒙戈壁石(其他如河南鲁山等地的黄蜡石等石种也有发现)之中都能见到此类象形石,有的象形程度不遑多让,如在河北康保县草原戈壁滩出产一种猪肉石,肥瘦分明,有皮有肉,就连毛孔一应俱全,康保奇石现已被收录张家口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肉形石究竟是天工开物还是人工巧做变成为一个话题,以至于“度娘”如今就是这样介绍的:“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块黄玉,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内蒙戈壁沙漠漆“走油蹄髈”

关于清代内蒙戈壁石进贡清宫的说法,确实成立。据曾经在内蒙阿拉善王府任职的图布吉日格勒老人回忆,玛瑙奇石的进贡,古有定制。阿旗成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上不设盟,直属朝庭理藩院管辖。清宫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即所谓小年夜)之前,必须向清宫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贡品主要包括:白骆驼、青羊和盘羊的肉和皮、麝香、苁蓉、狐狸皮、水晶、玛瑙等。所谓玛瑙,就是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各类玛瑙质奇石。这个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国。当时还规定,采集玛瑙奇石是王爷府的特权,主要用来进贡朝庭,普通百姓不能捡拾戈壁滩上的玛瑙奇石。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清代陈豪《瀚海之英》团扇画页

此外,笔者前两年在检索收录康熙御制文的《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发现有一篇《瀚海石子》称:“瀚海沙中生玛瑙石子,五色灿然,质清而润,或如榴房乍裂,红粒鲜明;或如荔壳半开,白肤精洁。如螺、如蛤、如蝶、如蝉,胎厣分显,眉目毕举。”并称他在亲征内蒙额鲁特部族时,在戈壁滩捡到过数百枚奇石,“赋形肖像,奇奇怪怪,莫可敷陈。造化生物之巧,一至此乎!”这是内蒙戈壁玛瑙石在清代初年就已进入宫廷的佐证。只不过,当时戈壁石称作为瀚海石。这个称谓,一直到民国年间还有。记得十五年前我在撰写《观赏石投资与收藏》一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1月版)时候,偶然发现了清代画家陈豪(1839-1910)的《瀚海之英》团扇画页,内中描摹的就是一片瘦皱的瀚海石:“案瀚海石皆浮生无根,着风沙薄磨踰历岁月,悉光润莹洁若玛瑙。兹独绉瘦有致,俨若灵璧而光彩绝(伦),信可宝也。”这幅作于“丙戌”(1886年)的扇画,据此可以认为清代后期戈壁石(瀚海石)已经广泛进入收藏圈了。近年来在香港拍卖过几方清代祁连石,其实就是戈壁石,这在近代收藏圈已经非常流行了。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宋至清”祁连石“桥虹迭翠”,在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季拍卖会以364万港元成交(宽12cm)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奇石宴”十分吸引眼球,很多石展不可或缺

如今,以肉石为代表的食品类奇石已经成为了石友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题材,这不能不说多少是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肉形石的影响。所谓民以食为天,美食易腐,美石不朽,食、石同音,奇石的永恒性和美食的易腐性作了很好的互补,从而诠释了永不落幕的盛宴(奇石宴)的主题。前两年张家口石友于瑞军著有《食为天奇石选》(朝华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中,选录了100种“食品类”的内蒙戈壁等奇石,堪称经典,其中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红烧肉”(后易名“东坡肘子”)。著名文博学者杨伯达为书作序,盛赞其收藏的红烧肉石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堪称“姊妹石”。2014年4月,于君收藏的两块“肉石”——“东坡肘子”和“红烧肉石”赴台湾花莲县参加2014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引发众人争睹,“东坡肘子”被当地石友誉为“中华第一肉石”。2015年9月29日,由杨伯达题匾的“中华第一肉石馆”在张家口市察哈尔文化城正式开馆,展出了于君收藏的“食为天系列”奇石,“东坡肘子”成为了镇馆之宝。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中华第一肉石馆”一景

【赏石名家】俞莹:清宫肉石“二出宫”

台北故宫·肉形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肉形石究竟是天工开物还是人工巧做?也许只有真正上手以后才能验明正身了。按照照片推测,我以为应该是天工开物,只是有可能表面做过染色(熏色)处理了。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6年6月11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6月25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