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有遗石

记不起是第几次拜谒绍兴大禹陵了,但每次去照例还是都要去禹庙旁边小山坡上的窆石亭拜观一下,亭中竖立的窆石相传是大禹下葬时用的石头,也是大禹陵中最古老的文物了。记得最早四周是围以木栏,只能远观;后来是屏以玻璃,又隔了一层。其实,关于这方堪称最古老的石头文物,其身世也是扑朔迷离,好比雾里看花。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大禹陵碑亭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大禹陵远眺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窆石亭远眺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窆石亭内景

说窆石身世扑朔迷离,是因为大禹的身世本来就是扑朔迷离。记得上世纪二十年代古史大辩论时候,“古史辨”派代表人物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出了“禹是一条虫”的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引发极大的争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禹,虫也”)。后来顾颉刚曾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两先生》一文中指出:“商周间,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土的需要,酝酿为禹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禹庙中的岣嵝碑亭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岣嵝碑正文

历史上禹真有这个人吗?还是神话传说虚构的人物?甚至只是图腾崇拜中的动物形象(虫,也可以视为动物)?现在来看,还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至于说禹是夏朝的创始人,可能也是后人附会上去的,甚至夏是否有其朝代曾经也是充满争议。(按照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目前来看,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区二里头村发现的文化遗址,被认为属于夏代的统治中心,虽然当时还没有文字存世。大禹陵禹庙有岣嵝碑,又称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因原刻于湖南南岳衡山岣嵝峰故名,系明代翻刻,字如蝌蚪,形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古奥难辨,古代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纪念碑。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窆石曾经断裂后重新接合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窆石上部有一穿孔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窆石上面题刻累累

窆石高约204厘米,宽约80厘米,形同圆锥体,上锐下粗,上部有圆孔穿透,应该是人工所为。立于自然山岩之上,下面被水泥掩埋(民国年间所置),下部曾经断裂过嵩山窆石岣嵝碑,窆石上“石纽”“禹穴”,有明显修补痕迹。质地似砂岩,上面自东汉以降题刻二十余处,但经过上千年的风蚀雨淋,刻字已经十不辨一了。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窆石亭后有“石纽”和“禹穴”石碑,寓意大禹生卒之处

关于窆石的用途和名称,历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南北朝至唐时以为是石船,宋代起谓之禹下葬的工具,今天也有人怀疑是生殖崇拜或是巨石文化的遗存。其中,称其为大禹下葬工具之说流行最广最久(《说文解字》云“窆,葬下棺也。”)鲁迅则认为是祭祀用的碑碣(《会稽禹庙窆石考》),最早是三国吴国末帝孙皓为自己记功而立,后人又用来作禹庙中祭祀用的碑,自宋移至禹庙后,误以为窆石。

不管如何,这是一方有历史有故事的纪念石、事件石,至少是与纪念大禹有关的历史文物。明代文人张岱作有《窆石歌》云:“留此四千年,荒山一硕石…中藏故神奇,状貌反璞立……”。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嵩山“启母石”

说起大禹的不明身世,也与石头有关。古代有“禹生于石”之传说(包括其儿启,也有生于石之传说),说禹的母亲修己氏感石而生禹于“石纽”;又说禹的妻子涂山氏,化身为巨石而生启,称为“启母石”,石在嵩山太室山万岁峰南麓。这既是古代以石祈嗣生殖崇拜之习俗,可能也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一种遗风。至今四川地区羌族还有白石崇拜的习俗,是否与之相关不得而知——据史籍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大禹为今四川北川禹里乡石纽村羌族人,如今北川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1992年7月2-5日,全国首次“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曾在北川召开。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禹粮石中空,又称空石

与大禹传说相关的观赏石,则有禹粮石一种(最新出版的《中国石谱·中国观赏石资源分布》没有收录,其中河南省收录有响石,有点类似),又称余粮石、禹余粮。这种石种的命名方式极为少见,也是与大禹治水传说有关的物证。

禹粮石是含铁质的硫化物矿石,在地球表面经过漫长的氧化和水化作用,使其变成氢氧化铁的胶体溶液,在海盆和湖盆中凝聚而形成的。分布在山头上,往往构成黄褐色或棕黄色的所谓“铁帽”。长时间的脱水干缩,禹粮石的外壳与内核产生分离便形成了空石。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此石外表似馒头,浙东人称其为“石馒头”,大小不一,底部略平,黄褐色,中空,腔内物不尽相同,有黑色粉末碎屑物,也有呈半透明的石英晶簇,还有肉红色隐晶质的玛瑙,不一而足。摇动有声,故称空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为常用矿石类中药材,久服可使人有力气、耐寒暑、轻身延年等神奇疗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此石内腔物含有锶、锌、铍、锂、碘、锰、镁、磷等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降低血液胆固醇,保肝、健胃、蓄精固本,促进人体发育的功能。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唐代阎立本《职贡图》局部

空石还有一个特殊功能,据民国年间四川《泸县志》记载:空石“产兰田坝、烟墩山及桐子林山中,大小不一,凿为水盂花瓶,注水不腐”。据报道,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在台湾因思念家乡,费尽周折得到了一方泸州空石,十分高兴,抱着空石拍了一张照片,寄回大陆。也是石界的一段佳话。

禹粮石在浙江会稽山中产出甚多,民国章鸿钊《石雅》一书称:“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有禹粮山,该山以产禹粮石而得名。”相传大禹治水时,登上浙东天台山观察泄洪之处,遥见一道山梁堵住了洪水,他摇身变成一头巨兽,用鼻子与双角去挖山。这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正好送来一篮馒头给他,见此巨型怪兽,吓得跌坐在地,打翻的篮子散落的馒头一下子变成了石团子,陷入山体之中,人们称其为“禹粮石”,意即大禹的食粮。2000年7月,原浙江省嵊州市收藏协会会长赵樟华因收藏有“空石”3118枚,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空石收藏之最”。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
禹贡九州图

说起大禹,不得不提到《尚书·禹贡》。《禹贡》作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其中提到了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具体谈到了各州的物产及其贡赋。据统计,九州诸侯向天子进献特产贡品有70种,包括石品25种,其中如青州贡“铅松怪石”,徐州贡“泗滨浮磬”,扬州贡“瑶琨筱簜”,雍州贡“球琳琅玕”等,都是有关古代赏石的重要史料,屡被后世引用引证。《禹贡》也由此堪称“我国最早的石谱”(《中国石谱·中国历代石谱文献概论》)。

俞莹:大禹治水有遗石《中国石谱》书影

由《禹贡》首开先河,后世所谓的《职贡图》扩而广之,渲染了四夷来朝的氛围,其中时或出现的赏石,也是与《禹贡》一脉相承的。这是后话了。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392.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6年10月3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10月15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