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风雅赏古石

进入从上海去佛山顺德参加“含英咀华润清晖——2016中国英石精品邀请展”,途径广州,事先得知广东省博物馆正在举办一个“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特展,内容想必很有意思,因而抽空去看了看,果然收获不小。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特展外景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特展内景

“荟雅南州”特展展出了广东省博物馆以及其他县市博物馆馆藏的百余件明代艺术品,包括书画文玩,展现了明代广东地区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包括习字、作画、品茗、弈棋、焚香、抚琴、静坐、清谈等种种雅事,为观众复原了当年的书斋场景。展览共分为四部分,包括儒化天南、书斋燕居、雅集清赏和燕闲雅艺,凸显了文人的艺术旨趣和风雅情怀,展现这些文人雅艺在明代广东的流传与发展。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荟雅南州”特展场景一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荟雅南州”特展场景二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荟雅南州”特展场景三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荟雅南州”特展场景四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梁元柱自画像《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梁元柱《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局部

巧的很,此次展览的招贴画,是明代顺德画家梁元柱(1581—1628)的自画像《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顺德博物馆藏)。可见顺德地区在当时南粤也是人文荟萃之地。画中主人公右手倚桌,盘腿而坐,一书置于膝上,左侧白衣书童端立,神态逼肖。还有书案、庭院的布置细节描写,色调淡雅明净,极富文人气息。梁元柱曾官至陕西监察御史、福建道御史等职,富有气节,通晓书画,惜其英年早逝,其画传世很少,这幅画也是其早年所作的写实之作。我注意到,在画的下部庭院一角,有几个花盆,其中有兰花、蒲草、松树之属,有一个盆里单独竖立着一方瘦漏透皱的奇石,也算是一种清供,看似灵璧、英石之类。如果考虑到画家本人是广东顺德人,那么英石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有奇石花草之属

奇石与花草一样以盆而供,也是一种古制,在明代木座还没有流行之前朝,十分普遍,又称盆石。其实,即使在木座流行以后的明清两代,盆石之供置还是若隐若现。同样是顺德梁氏,清代诗人梁九图(1816—1880年)是位著名藏石家,他与叔侄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等建有梁园,以石景胜,至今尚存。梁九图的私家园林因珍藏有十二块形态奇异的清远地区黄蜡石而取名“十二石斋”,颇有盛名。他还写有《谈石》一文,颇多玩石心得,其中提到,“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蜡石。”“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时化工之妙却不在此,赏识当在风尘外也。”这也是赏石文化史上重要史料。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提到过木座与水盆置石之区别:“石有宜架以檀趺者,有宜储以水盘者,不容混也。檀趺所架当置之净几明窗,水盘所储贵傍以回栏曲槛,杂陈违理,贻笑方家矣。”由梁元柱的这幅画来看,即使在明代,水盆供石的习俗还是比较普遍的。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明嘉靖“青白釉瓷太湖石”

“荟雅南州”特展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方奇石造型的瓷器,即明嘉靖“青白釉瓷太湖石”(感觉有点像石湾窑),高25.3cm,作竖立状山子造型,漏透有孔,肌理皱襞。类似造型的瓷山子过去偶有所见,多为清中期的,至今故宫陶瓷馆还陈列有乾隆时期瓷制砚山。而广东省博物馆的这方,应该是最早具有确切年代的瓷山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清宫藏乾隆瓷山子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明嘉靖“红釉鹅形笔山”

大概是2000年左右吧,我在故宫陶瓷馆(当时还是在乾清宫西庑的旧馆,2004年以后迁至文华殿)见到一方明嘉靖“红釉鹅形笔山”,按照馆方的认为:“器型如一只卧鹅,通体施以红釉,棱角转折处露出白色胎骨”。其实,我认为像鹅的话太勉强了,而且后世也未见类似题材的笔架,其实是带有抽象造型的,说的更贴切一点的话就是山石造型。后来我在撰著的《观赏石投资与收藏》一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1月版)中,收录了这方笔山,改其名为明嘉靖“红釉山石形笔山”,认为是赏石文化史上一件有意义的文物。后来,一直在留意当时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瓷器——如今故宫陶瓷馆新馆已经没有这件瓷器陈列了。这次在广东省博物馆偶见这件明嘉靖“青白釉瓷太湖石”,那么,所谓明嘉靖“红釉山石形笔山”之说应该得到验证了。这与当时民窑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各项技术都有显著提高,各种新的器型不断涌现不无关系,当然,也与奇石赏玩日趋兴旺密不可分。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清雍正仿哥窑山石形笔架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明万历“德化窑白釉笔架”

其实,古代瓷器(包括其他材质工艺)最常见或是最主流的山石(笔架)造型,并非是这类不规则、无秩序感的奇石——在另外一个常规展览“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中,在一组案几文玩陈设中,还有一方清雍正时期仿哥窑山石形笔架——更多是带有规则感造型的,如五峰形、三峰形笔山。此次“荟雅南州”特展就有一方明万历“德化窑白釉笔架”,典型的五峰造型,左右两边向中间延展,中峰最高,犹如众星拱月。不过这方笔架造型有点乖张,高度大于底部宽度(标签称高6.6cm,口径9cm,显然有误),不为多见。估计这主要还是明代笔架的一个特征,显示出一种高耸的感觉,清代以后似乎主峰都放低了身段,高度都远远小于底部的宽度,显得更为稳定。巧的很,后来在另外一个“广东历史文物陈列”的常规展览中,看到了一组“陶内庭生活模型”,系清康熙大埔吴六奇墓出土的文物,大致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其中桌上置有笔砚之属,特别是一方笔架,造型与此“德化窑白釉笔架”如出一辙,只不过高度已经稍稍小于底部宽度。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同样造型的笔架器型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清康熙大埔吴六奇墓出土“陶内庭生活模型”局部_看图王

俞莹:南粤风雅赏古石
绉云峰

说起来,墓主吴六奇还与“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英石绉云峰相关。此石原置于时任广东提督吴六奇的惠州官署后圃,他为了感谢有过知遇之恩的浙江海宁孝廉查伊璜,将其千里迢迢运至海宁恩师园中,后几经辗转,今置于杭州西湖曲院风荷一侧的江南名石苑。绉云峰高达2.6米,狭腰处仅40厘米,具瘦、皱之奇,是英石中罕见的高大石峰,也是古代园林置石“瘦”的代表。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114.html

(0)
上一篇 2016年12月12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12月19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