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炉的督造官吴邦佐,有一款私铸的铜炉,款识为“琴书侣”。这三字颇有讲究。抚琴读书,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须有炉香相伴。读书有压经炉,古人读经焚香,有助于专心静气,提神醒脑。弹琴有琴炉,为抚琴营造氛围,同时也便于计时,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抚琴读书,有琴书侣相伴左右,青烟袅袅,幽香袭袭,仿佛羽化登仙,体会物我两忘之境。
赏石与琴书,同属文房雅趣,也应有相伴的意趣。笔者多年习惯,将听琴、闻香、品茗列为赏石三侣,个中三昧,乐与众友分享。
一天工作之后,每每于深夜赏石,是消除烦扰,修身养趣的必修课。泡一壶茶,燃一炉香,放一曲古琴,将最近喜欢的几个小石头,排列于书案之上,静静的品赏把玩,是我的一套赏石程序。眼中有美石,耳中有琴音,鼻中有沉香,口中有茶味,心中无限满足,可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五蕴齐全,全方位审美。
听琴,始于中学时期的爱好,虽有叶公好龙之嫌,却也乐此不疲。古琴为民乐精华之首,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传承所在。听琴,不仅仅悦耳,最主要的是有穿越之感,可以通古今。那深邃的琴音响起,仿佛闻孔子读易,见墨子悲丝,随伯牙访流水,伴太白宴乐桃园。琴音入赏石,可以将石中画面、造型活起来,神游山水,品论人物,静观花鸟。一抹一挑之间,宋元古意,汉唐风骨,扑面而来。我们印象中的古典,是要有物象载体来映射的,石头本身占一个古字,为天然之古,超越人世沧桑。而琴音的古,是人文精神的写照,契合天人合一的理念。琴与石相通,则可以上穷宇宙星辰之浩瀚,下揽万物品类之繁盛,让心灵和自然融为一体,此即为,畅人神。听琴赏石的过程,是一个渐渐融入境界的过程,起初还是手中石,耳中琴,慢慢则融会贯通,眼中无石,耳中无琴,心中有境,石与琴并没有消失,而是凝聚为感动内心的一种审美状态,所谓忘情,这才是琴音赏石的妙趣所在。
焚香,是近几年沾染的文房习气,调侃地讲“烧钱”,以我的实力不足以玩真正的香道。但略备几件香具(均为仿古铜器),几款沉香线香、香粉,(均为入门级)。却也可以体会古人那种琴书在侧,篆香袅袅的感觉。特别是看着炉中香气,氤氲往复,袅袅婷婷的样子,有一种将现实虚幻起来的效果。加之隐隐约约的暗香袭来,身心俱静,有助于将神思凝聚在赏石当中。而且缭绕的烟气,可以增加韵味和神秘感,某些抽象审美的内涵,可以不知不觉地被激发,被升华,思绪也仿佛随着烟痕,上达天宇。人生天地间,是孤独渺小的,想与天地沟通,石头和香都是载体。一沉稳,一轻灵,一个恒生亘古,一个转瞬即逝,历久沉积的自然属性,深沉厚重的审美属性,成就了这种审美意象的对比,可谓妙不可言。设想,石中有淡远的一痕远山,石外有悠悠的一痕香云,景深模糊了远近,心绪忘怀了时空,此刻我们心中勾勒的,不就是那一幅桃源秘境图么。
喝茶,原本是大玻璃杯茉莉花茶的水平,后来受朋友影响,也置办了公杯、盖碗,开始品味铁观音和普洱,开始享受舌根回甘的乐趣。逐渐发现,茶不仅润喉,而且润心,一个人喝茶尤其如此。书斋里喝茶,不在于茶器的华美,不在于茶品的名贵,而在于喝茶的心情。让心情沉静下来,专注于一杯一盏的汤色和香气,则不去想一天来的纷纷繁杂,放空自己于味蕾和茶汤之间。期间少不了,在茶海中养几颗小石头,看茶汤浇过后,石皮深浅的变化,有种细腻玩味的感觉。书案赏石,琴音与熏香意蕴虽浓,但更接近无形,而茶味则直接融入身体,这过程仿佛饮酒,美石便是下酒菜,一番赏玩之后,小酌一杯,即当小节又是回味,十分惬意。茶歇,仿佛是给赏石乐章,添加了注脚,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节奏,既不至于疲劳,又有隽永的力道。夜深时,倦意袭来,有茗香在喉,则可以延续这赏石的美好时刻。倘若是兴味相投的朋友,对石品茶,则会激发出许多妙语连珠的意趣,一起咀嚼生活甘苦,赏石三昧。
夜深了,喧嚣渐渐隐退于窗外黑色夜幕之中,窗内青灯之下,琴音、炉香和茶香共同酝酿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赏石小天地,这其中,只有我和石头,安然其间,任凭窗外风雨也好,雾霾也罢,全然不相干了。也许是多年赏石经历后,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喧嚣也好,繁华也罢,最终要归于沉寂,归于内心,归于自我认知的升华。有了这三友的相伴,让赏石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也给内心的释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与古人文房清玩的境界,还相去甚远,但好在已经开始耕耘这一方天地。在这美石与三侣相伴的氛围中,安然入梦,去迎接新一天的工作与生活,为自己平凡的人生,增加一抹内敛的亮色,似乎就印证了前人总结的赏石二字诀——得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赏石三侣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