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是中华赏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淄博赏石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喜逢盛世,更趋活跃,淄博文石蜚声中外,藏石者众如繁星,淄博已成为我国发展与繁荣赏石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淄博地处鲁中,属临淄为齐国故都,系齐文化的发源地。南部群山环抱,北部平原广阔,且有河流湖泊。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观赏石资源,为赏石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赏石文化古即兴之。

据古籍记载,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后汉书·应邵传》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梧台系春秋时期的齐都宫台,现属临淄区梧台镇。

唐人张读《宣室志》载:“海岱之间出玄黄石,或云茹之可以长生。玄宗(李隆基)皇帝尝命临淄守,岁采而贡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江夏李邕为临淄守,是岁秋,入山采玄黄石。”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宋人杜绾著《云林石谱》载:“青州石产于土中,大者数尺,小亦尺余,或大于拳,细碎垒磈,皆成物状。”淄博古为青州府管辖,淄博产之石早已成为观赏石。

至清代,博三大文化名人蒲松龄、王渔洋、赵执信等名人雅士,皆爱石,视藏石赏石为高雅的文化活动。仅举几段记载,即窥见其赏石之趣。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其在淄川西铺毕际有家执教时,居于石隐园。

“园中积石为山景,磊落嶙峋,众石参差散布,奇态怪状,象形命名,不可胜记”(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蒲翁颇爱园中众多赏石,并称十方最喜爱的赏石为“石友”,即凤翔石、双鹰石、九象石、峨豸石、太朴石、垂云石、菡萏石、月窟石、魁星石、灵璧石,并对十方赏石依其形神赋诗取悦。

诗云:

石隐园中远心亭,门对青山四五层。

凤翔双鹰飞禽样,九象峨豸走兽形。

太朴垂云生得好,菡萏月窟最玲珑。

宋朝魁星石灵璧,万世流传十友名。

蒲翁在石隐园朝夕与石相伴,执教之余,爱石、写石、咏石,浸染于灵石的美感之中。除写《石谱》外,仅颂石诗即写了数十首。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蒲翁还为毕际有从福建武夷山带回来的奇石

诗曰:

遥望此石惊怪之,插青挺秀最离奇。

不知何处曾相见,涧壑群言似武夷。

同时还赋诗赞咏“丈人石”,即魁星石,

诗曰:

丈人何傲睨,高眠傍修竹。

南宫具袍笏,毋乃太边幅。

千载遇狂生,横足加其腹。

蒲翁酷爱的“蛙鸣石”“海岳石”“三星石”三大名石,蜚声中华石坛,至今还珍藏于蒲松龄纪念馆。当年蒲翁赋诗赞许“海岳石”,诗云:大人何皓伟,赎尔抱花关。刺史归田日,余钱买旧山。

蒲翁故居还珍藏着“山”“明”“水”“秀”四方奇石,意境深邃,气韵生动,熠熠生辉。蒲翁所著《聊斋志异》中的颂石名篇《石清虚》,即是蒲翁爱石的写照。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王渔洋(1634~1711),名士禛,自号渔洋山人,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王氏家族明清两朝科举蝉联,簪缨不绝数百年。渔洋累官至刑部尚书,并以其“神韵”诗说,主盟诗坛数十年。他及其祖辈皆爱石,其所藏两尊太湖石可谓园林石中之珍品。

据清代成津炌《桓台胜览》载:“司马园在城东南隅,城隍之外,林峦佳胜,洞壑幽绝,明大司马王公霁宇所置也。寻山问水,指览不尽,真觉别有天地。然盛世已不及见矣。独有两太湖石,为元时张养浩先生(元代著名散曲家)云庄故物,一立一卧,向背各殊,屹立如二山焉,即五丁神力,恐亦未能移,正不知当年何以移于此也?当与司马勋名,并垂不朽。”

《重修新城县志》对二石亦有记载:“唐李白书,振玉石在王大司马园中,上镌有太白书‘振玉’二字”,“元张文忠公苍云石,亦在城东南王大司马东园中,上镌‘苍云’二字”。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历经沧桑岁月,神韵依然如初,两石今仍巍立于王渔洋纪念馆,供游客观赏。振玉石形似灵芝,苍然奇秀,神韵盈目,石阴面镌刻“振玉”,下款刻“李白书”,字迹清晰,笔势飘逸,颇为珍贵。苍云石形似竹简,雄伟奇突,巍峨壮观,前右上方镌刻“苍云”二字,下款镌“霁宇书”。霁宇系王象乾的号,明代礼部尚书,此石系王由京师回新城归养时购置的。

在王渔洋纪念馆,还有一方明代遗珍百鹿石。此石瘦、皱、透、漏皆备,并刻有百只梅花鹿,活灵活现,跃然石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赵执信(1662~1744年),字坤符,号秋谷,清代著名文化名人,官宦世家,曾祖父赵振业官至明代监察御史,叔祖父赵进美曾任福建按察使。赵氏园林,叠石景,置石于案头,以享天然为趣。

《赵进美·怡园记》载:“南凿方沼,东见石璧,郁律怍锷,若立若骞,石多诡丽,而以意位置之。构轩三楹,形如舟虚,前楹以收其盛颜,曰醉石,聊以适吾志耳。”赵执信赋诗赞石,见其咏景诗中的《小华子岗》《石丈》诸诗中。

可见赵氏家族爱石之风甚盛。然而遗存稀有只有一方八音石屹立于孝水之畔的博山公园。此石瘦峭巍立,透漏兼备,叩之有声。赵氏怡园毗邻范公亭亦有石景。清人孙廷铎诗曰:“闲亭独对荆山门,亭下清泉漱石根……长留片石云封树,賸有茅堂水绕村。”可证赵氏园林周围石景可观。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古代淄博藏石赏石者主要分布于博山、淄川一带。博山帝王之师孙廷铨《颜山杂记》曰:“崇祯间,有人于峨岭后凿煤井,攻山出石,其表里自然而解,文(纹)成鳞甲悉如鱼龙,一边突起,一边如相印俦,精研密丽,殆非雕绘所及,行家以为恐伤地脉,遂填平之。”此谓博山之象形石也。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续修博山县志·隐逸》载:“刘甲庚,举人,晚年杜门谢客,尝辟静心斋,琴书罗列,诗酒自娱,四时莳花种竹,徜徉自乐。尤爱石成癖,大小嶙峋,常供左右,悠然有出世之概。”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博山县志》刊有咏石诗文。沈建芳《暮行博山》诗云:“荤确荒山怪石多,泉声百道走狂波。晚来唤渡野云际,风雪茫茫孝妇河。”赵进美诗作中有:“石壁泻微云,鸟声弄清樾”“素石鸣潜流,绝壁无晦明”的诗句。

清代道光淄川举人王培筍著《乡园忆旧录》载:“研村老人得石。峰峦参差秀耸,命曰砚山,取米襄阳(米芾)得李后主砚山之意。”“辟小园,筑石癖斋。”“子思睦,号敬和,亦好作字,间为小诗,嗜酒善谈,尤癖于石,余淄在万山中,每雨霁路滑,辄入涧谷,剜苔剔藓,搜块泥沙以求石,取其纹多而深者,形状诡异者,骨瘦无肉者,黛色浓皴者,列上品。积日既之,所蓄遂多……皆具峰峦形势,奇秀如华,尊严若岱,衡山九面,罗浮两峰,亦尽可缩之如拳……觉天下名山近在几席矣。”

山东赏石家孙兆俊还见淄川清道光进士、礼部尚书毕道远有一书法曰:“四月末,上皇山,樵人以异石告,遂视之,八十一穴,大如椀,小容指,制在准山一品以上”。以书叙石,足见赏石之乐。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清末民国之后,政局突变,烽火四起,淄博藏石者多消匿,但仍有岳心铭、李式如、郝鸣皋、姚增海、姚增田、徐登俊、李庆章、任子荣等藏石家未泯赏石之趣。岳心铭曾藏有鹅、牛、象三方象形石及“福”“寿”两文字石,受到青睐。李庆章系陶瓷艺匠,每获奇石佳品,即镌篆铭,爱若和璧。姚增海每拥有珍石,爱不释手,曾吟诗云“撮尔峰亦岂等闲,飑岩峭壁状天然。崔嵬气势若千丈,瀑布云崖俱一拳。搬取三山充鉴赏,移来五岳当清玩。问君结癖时多少,牵摸无间到老年”。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就石文化的广义而言,淄博尚有艺术价值颇高的石刻造像及摩崖石刻。齐国故都西天寺旧址临淄石刻艺术馆存石刻佛像,重10吨,有212尊小佛像赤足立于长方形石座上,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另一尊石雕佛像高5.6米,雕刻细腻,堪称神品。还有石碑、石狮等。沂源县塔山被称之为“罗汉崖”的摩崖石刻,系隋唐年间造像,有浮雕像503身,每身佛像高达40厘米,千年遗珍,甚为壮观。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综观久远年代,淄博赏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山东乃至我国赏石文化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灿烂的中华传统赏石文化写下了浓浓的篇章。

(未完待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淄博赏石文化蓬勃发展(上)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0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1月14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9年1月16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