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片石多情甚 曾送渊明入醉乡
——“赏石祖师”陶渊明与赏石文化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对美的追求,是恬淡朴素,质性自然之美,更是守朴含真,率直高洁的人格之美。这种美被后人推崇和效仿,是陶诗美学思想的灵魂,正是这种美,孕育了陶渊明美学思想的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和意境美。
公元404年陶渊明归隐柴桑(星子)躬耕务农,酒后常醉卧栗里附近的一块巨石上,后人将此石称为“醉石”,也叫“砥柱石”。这便是史载最早被文化人命名的第一块纪念石,据此后人将陶渊明称为“赏石祖师”。
醉石位于庐山南麓庐山市(原星子县)温泉镇般若峰虎爪岩下。只见一瀑布从山涧跳跃而出,汇成小溪,称清风溪,又叫醒溪。溪水在大石傍集水成池,称濯缨池,也叫醒泉。醉石长4米,高和宽各3米余,石面平整如桌,上面刻满了题刻和诗文。从岩性上看,醉石为绢云母板岩,千万年的风雨侵蚀,岩石呈灰褐色,是从山崖上滚落的巨石。像虎爪岩下这样的大石,庐山不知有多少,唯有这块石头牵动了千百年世人的心。
“醉石”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是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才使得它有幸与诗人一样名传千古。(清)袁枚在《过柴桑乱峰中蹑梯而上观陶公醉石》中写道:“先生容易醉,偶而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金床玉几世恒有,眠者一过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柴桑,胜立穹碑万年长。”
俯视“醉石”可见绢云母板岩的片状结构
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军治在现庐山市),在唐“醉石馆”遗址上建“五柳馆”,后又建了“归去来馆”。关于醉石和石上朱熹手书的“归去来馆”四个大字,朱熹在《跋颜鲁公(颜真卿)栗里诗》中说:“栗里,在今南康军治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传是陶公醉眠处。子常往游而悲之,为作归去来馆于其侧,岁时劝耜,间一至焉。俯仰林泉,举酒属客,盖未尝不赋是诗也。地之主人,零陵从事陈君正闻之,若有慨然于中者,请大书刻石上。予既去郡(1182年朱熹离任),请益坚,乃书遗之。”可见字为朱熹手书,也表现了朱熹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心。
醉石上除了“归去来馆”,还刻了许多诗词:明嘉靖四年(1525年)郭波澄《题醉石》是:“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轻。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处?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日醉,尘梦几人醒。”(宋)程师孟《醉石》:“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北宋)吴亮醉石诗:“挹水濯缨池,渊明醉不知。征战君欲速,石上我忘机。”(明)雷号刻诗:“经过栗里桥边路,忽忆征君被酒时。白石巍然天倚馆,青山几处有荒祠。旷怀复出羲黄上,诸作总为风雅遗。下马斜阳那可荐,高秋篱菊故开迟。”
“醉石”上的明代石刻
有关醉石的诗很多:朱熹《归去来馆》:“子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每寻高士传,独叹渊明贤。及此逢醉石,谓之公所眠。况复岩壑古,缥缈藏风烟。仰看乔木阴,俯听横飞泉。景物自清绝,优游可忘年。结庐倚苍峭,举觞酹潺溪。临风一长啸,乱似归来篇。”(元)龙仁夫《醉石》:“净社归来倒石床,醒馀肝胆卧松簧。行人只赏陶公醉,谁识悲凉《述酒》章!”(宋)陈舜俞《渊明醉石》:“活活飞泉清绕石,悠悠天幕翠铺空。是非分付千盅里,日月消磨一醉中。柳絮任飘荒径畔,菊花仍在旧篱东。水声山色年年好,尚使游人想素风。”(宋)《周必大庐山后录》:“陶渊明醉石有坳处,俗云陶公枕痕。”《南史》:“先生弃官归,亦常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明)林有麟《素园石谱》:“陶渊明所居栗里有大石,渊明常醉眠其上,名曰醒酒石。”
《素园石谱》中的醒石和醉石
中国古代文人玩石,著名的赏石名家白居易、柳宗元、苏轼、李德裕、米蒂及其陆游、刘禹锡等都写过不少赏石诗,其中最有名的是白居易。白居易(817年)在庐山建“草堂”,并在石上题诗:“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白居易以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和庄子的“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表达了皈依自然的情愫。”。中国赏石的名句,如:“烟翠三秋色,波涛万石痕。削成青云风,截断碧云根”(白居易《太湖石》);“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往仇池”(苏轼《双石》),还有陆游的:“石不能言最可人”等,都是形神兼备,石人相依,情景交融,作为陶渊明的拥趸,都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影子,是中华赏石文化美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安徽黄山李白醉石吟诗处 明嘉靖二十年罗渊章题刻
1987年12月,江西省政府公布醉石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四块省级奇石重点文保单位之一。庐山市(原星子县)政府建有醉石公园,醉石碑立于对酌亭旁。公园入口刻有朱熹《归去来馆》和颜真卿《栗里》诗,颜诗说陶渊明“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公园建有碑廊,刻有古今颂陶诗词和书画,醉石侧建有观石台,可居高观石。
徐州云龙山黄茅冈东坡东坡醉卧处
醉石集中体现了陶渊明高风亮节,守朴归真的人格魅力,它承担了太多的后人对他(它)的敬仰和追慕,作为“中华第一石”,醉石是中华赏石界的标志,也是陶渊明“赏石祖师”身份的象征。
福建福州戚公祠醉石
陶渊明到底给了后人那些启示呢?淡泊名利,以石为友。守朴归真,人格为首。固守家园,自然为本。情景交融,艺术追求。这四句话,32个字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是他给后人的启示和忠告,是中华赏石文化的真谛和本原,也是每个赏石者应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陶渊明是一本书,一本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书。这本书,古今中外已被人们读过千百年,至今仍热情不减。人们从文学、艺术、社会、哲学等各个方面研读它,从中吸取智慧,净化心灵,启迪人生。但是作为中华“赏石祖师”,赏石界对陶渊明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笔者尝试解读这本书,从中寻找中华赏石的真谛,回归赏石文化的本原,希望对传承和发展中华赏石文化有所帮助,更希望广大石友、学者和赏石爱好者广泛参与,共同挖掘这个中华文化的宝库。(本文节选自“吕桦、钟小根: 陶渊明人格思想文化初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谁知片石多情甚 曾送渊明入醉乡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