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时尚圈世界级地震的“D&G”事件,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场出手迅猛的正面刚。
演员陈坤本来是受邀去参加活动的。下了飞机得知事件后,二话不说直接返航。紧接着,其他的明星以及模特也接连拒绝出席,以至于筹备许久的D&G大秀一夜崩塌,辛苦了数月的工作人员在后台直接急傻眼。第二天,与D&G有代言合约的两位当红明星正式发函解约以示抵制,天猫、京东、苏宁以及数得上名号的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纷纷下架对方产品,连普通民众也自愿排长队退货……
印象中,起码在时尚界,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集体反歧视活动。抛开事件不说,敢于主动挑明歧视、争取平等,以中国人的习惯来说,至少是真有底气了才干得出来的行为。
强大是渐进的,对强大的判定也是渐进式的。无论这次时尚界如何试图讨好中国民众,但敬的仍然只是中国“救市主”的身份,尚不是中国在时尚艺术界的权柄。
譬如这次事件的导火索——中国元素,就长期处在被边缘化的状态,外国人不会用,中国人用不好。元素背后承载的非同一般深厚的文化底蕴未被激活,而文化符号,本来应是解锁一种文明的绝佳钥匙。
除了利用方法上的不当,问题或许也出在中国人自己对于中国符号的一知半解上(毕竟在之前的百年间我们就曾经历一次巨大的文化断层)。譬如我们都会购买手串儿、平安扣、如意结,但我们说不太清楚它究竟寓意着什么,它后面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它在传统标准中应该长成什么样儿……
从商业上来说,视觉形象必须辅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才能令人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不知道文化符号的使用方法,就像入宝山空手而归,只能卖个材料钱,无法卖附加值,更无法为商品提供更多的魅力。除了对具体符号的陌生感外,还有大量符号未被发掘的问题,一说到中国,立马浮现出的都是龙、凤、熊猫、筷子之类的符号,几乎快被用滥。而有些符号,又容易与日本、韩国的混淆,没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实泱泱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相继,可使用的、新鲜又优秀的符号实在是数之不尽。
本期我们就以“葫芦”这个常见但又新鲜的素材为例,展现一下中国符号的丰富魅力与中国符号的可能潜力。
葫芦的形象,人们常常见到。无论是葫芦形状的瓷瓶,还是那种各大景区都会贩卖的葫芦小玉饰。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其实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符号。它有这么一些优点:
够中国,够古老
1973年,在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葫芦皮及种子,据测定属于7000年前的植物遗存。这个年代有多早呢?甚至比我们传说中的炎黄文明还要古老2000多年,要按照民间传奇的路数来讲,大概就算是神仙时代传下来的物种了。
在《诗经》等先秦古籍中,也常常能够看得到葫芦的身影,当时它被叫做“瓠”“匏”或者“壶”。到西汉以后考古发现中出现了葫芦制成的瓢,汉代至南北朝期间,民间开始出现了“壶卢”的叫法。
葫芦能吃,也能作为实用器。容易栽培和储存,价格低廉。因此自它诞生以来,就密密地渗透入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之中。高大上的风雅颂里有它,市井气的话本传奇里有它,宗教标志里有它,民间爷孙相传的故事里也有它。
神仙铁拐李用它来穿江过海,写诗写文章的李白苏轼举着它一醉方休,普通巷口老大爷用它取水浇园,幽居深宫的后宫嫔妃绣着葫芦纹样的锦缎祈求多子多福。能够一下子联系这么广泛的群众,寄托如此不同的梦想与快乐,并且持续当红数千年,葫芦这个东西还真是不简单得很~
够简单,够多变
然而作为一个视觉形象来讲,葫芦元素又是很简单的。我们在旅游景点买到的小玉饰,哪怕雕工再粗糙,直接抽象成一个8字型,我们也认得出来,说明它的辨识度很强。
简单,则制作难度小,操作空间大。这样说起来,葫芦比龙凤元素实在是优秀很多。因为它非常简单,也就适用于很多种材质。譬如玛瑙这类脆性的,如果雕龙凤,一个不慎很可能就把整块石头崩掉了。葫芦没有这个担忧,什么材料都能够制作。
而且大大小小的空间它都不受限。小葫芦有芥子纳须弥的慎重感;大葫芦更有海纳百川水的气概与魄力。这或许与我们从小到大听来的那些神仙故事有关,在故事里,葫芦是世界之外的世界,连孙悟空都被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困住过。它就得有一种什么都能接得下来的张力。
最简单的葫芦就是一个8字,但变化起来又极尽变化。上下、大小、虚实、阴阳无一不能抽象变形,也不影响符号的辨识度。这是一对清宫所藏的金累丝葫芦式耳坠。以葫芦形象配合葫芦瓜叶的纹样,形状上小下大,既能修饰亚洲女性常见的面型缺憾,又考虑到了古代女性对子嗣的祈求,还充满生气和美感,真是出色的符号应用。
一物占尽福、禄、寿、喜
专家研究表明,葫芦是罕见的“音、形、性”都有运用的文化符号。
福禄双押
声音好理解,葫芦,念起来像福禄。蝙蝠单沾一个“福”的谐音都能成为吉祥符号,往往还需要和鹿(“禄”)联袂出演。
而葫芦自己就来了个双押。不少大画家都喜欢以葫芦入画,无非是借喻载志,举行一场不言明的精神祈祷。苏州园林子里的铺地碎石纹样里,也常常可以见到葫芦瓜叶的变形,这是希望你步步生福,福泽连绵不断。
道教圣物
葫芦不仅出现在俗文化中,也是道教官方指定的圣物,同时还为佛教所用。
葫芦与道教很早结缘,卖药的老神仙一般都是用葫芦来装药的。所谓悬壶济世,这个“壶”就是葫芦。到了《后汉书》里的费长房故事里,葫芦就已经开始变成了“可供神人出入的洞天福地”了,到了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讲蓬莱三山描写成葫芦形状,已经是有明确宗教符号的意味了。
宋、明、清都有帝王崇信道教的时期,葫芦作为道教圣物的使用也愈加频繁。我们能看到很多古代道宫建筑,都保留了葫芦形塔刹。烧火的丹炉也是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装置,葫芦还成为神仙们的标配,甚至也感染到了佛教,连济公一个和尚也变得成天葫芦不离手。此外,佛教借鉴葫芦形制的宝刹、装饰也并不罕见。
多子多寿
葫芦外部轮廓绵延起伏,形似女性的身体曲线,而腹内多籽,又应和了古人多子多福的期盼。古代女性装饰物中,经常能看见葫芦形、葫芦纹样的的物件。有时也与祥云和绶带同时出现,形成一组象征。
这种俗文化口口相传的符号,在明清时期尤其得到了浮现和发扬,在生活富裕的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建筑装饰里,葫芦元素往往得到了大张旗鼓的应用。不止有前面提到过的葫芦花砖,还有葫芦形的窗户,葫芦形的月洞门。
另一方面,葫芦瓜藤绵长,也有家族绵延传承的寓意。明末常常能看到葫芦与灵芝、寿字、莲枝一起出现,暗喻长寿,也暗含了道教的不死升仙的意思。
可以说,葫芦一个物件,是将中国人传统中追求的“福禄寿喜”四个字都占全了。故宫的传世名器金镂空葫芦式香薰中,一面刻上了“大吉”,一面刻上了“四喜”,或许就是对葫芦的吉祥寓意的全面概括。
文人标志
俗文化追求的东西,与雅文化的往往是互斥的。但在葫芦这里,二者有了共识。
葫芦不但常常出现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还因为葫芦常常用作酒器,而成为了文人淡泊明志的象征物。在宋元文人画中,常常可以见到葫芦形象。哪怕几笔简单勾勒的葫芦线条在此,也能让人窥见你并不简单的精神抱负。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驾一叶之扁舟,举瓠尊以相属”的描写,何其洒脱,何其快活。
壶天净地是堪于西方极乐世界媲美的乌托邦,而且是中国人自己独立建造的理想国。
挂件:
这一个清乾隆年间的白玉葫芦式鼻烟壶,现藏故宫博物院。葫芦式鼻烟壶是常见的小型挂件,后期主要是作为装饰挂件。而另一件玛瑙鼻烟壶则主要是利用天然的葫芦纹样,作为符号暗喻,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摆件:
翡翠葫芦形摆件,据考为清代康熙年制,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藏清宫旧藏葫芦形水盂,可做贮水、洗笔,外部透雕与高浮雕葫芦枝蔓、小葫芦及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十分美观。
耳环:
金镶水晶葫芦耳环,现藏嘉兴博物馆;一耳三钳东珠葫芦耳环,现藏故宫博物院。葫芦式样耳环是元代以后逐渐普及,到了明清已经成为耳饰最常见的款式之一。
(摄影:止语庭除)
别针:
这是一件金嵌珠石葫芦式别针,现藏故宫博物院。珠宝镶嵌撞色,浓艳富丽。
戒指:
这是湖北省博物馆藏的明初金嵌宝石葫芦戒指。比较特色的地方是上下用不同颜色的宝石镶嵌,显得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摄影:松松发文物资料君)
葫芦,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符号,实在具有生机勃勃的发展空间。2004年的时候,演员张曼玉去戛纳参加电影节,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有一个醒目的中国装饰,于是她选择了一个夸张的葫芦形耳坠。这个葫芦(福禄)果然名不虚传,给她带来了好运,拿下了历史上第一个华人戛纳影后的桂冠。
(葫芦“祝福”张曼玉拿下首个华人戛纳影后)
这个葫芦,是华裔设计师创始的某珠宝品牌公司推出的“Wulu”系列(谐音葫芦),设计师从超过1000张不同形状比例的葫芦手稿中精心比对挑选,最终确定了一个现代而简洁线条的8字形轮廓,这个葫芦同样为品牌方带来了好运,诞生10余年来,始终是公司最经典最成功的标志系列。去年热映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袁泉饰演的唐晶也带着这个系列的珠宝,福禄自致不由人,也暗喻了现代女性所争取的一种独立务实的态度。
周大福系列珠宝也有类似的葫芦型的小金饰,或许也借鉴自吸金葫芦的概念,这是将寺庙中的废旧黄铜法器熔炼后再制成的一种葫芦形小装饰,取葫芦“能吸能容”的寓意。
爱马仕旗下的中国设计品牌“上下”的“hulu”系列,有耳饰项链等设计,看起来既时髦,又古雅。也是葫芦现代化的良好应用。
(“上下”的葫芦系列红宝石首饰)
然而Wulu系列也好,周大福金饰也好,hulu系列所开拓出来的文化,仍然可以说只是“葫芦”元素的冰山一角。正如前所言,福禄之外,它还有多子、多寿以及神仙洞天一般更加文雅、幽深、抽象的寓意。除了热闹世俗的金银饰,用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宝石类上同样很不错。
同时,现在对葫芦的符号形象的利用,仍然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是对轮廓的抽象简化。但从前面可以看到,远在古代,葫芦就可以有那么多复杂的变形夸张,镶嵌、镂空、拼接……应用不穷。下一次,你不知道原材料应该用做何种装饰的时候,不如考虑一下“葫芦”。
所谓的“文化符号”,就是把兆亿的信息量压缩在一个图像中,也让人从简单形象里,耕耘出兆亿的溢价与文化附加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占尽吉意的中国符号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