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编者按:陶喻之先生是古书画专家,也曾经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爱石路上一路走来,这里聊到的是他的心路历程。

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荷蒙石建邦兄雅荐出席“嘉佩乐赏石雅集”,未免就自己好石始末要作一番回顾爬梳了。

我的首次对奇石感兴趣,仿佛是1984年就学期间,暑假赴南京实习,在从江宁南唐二陵考察返回途中休息,路过一处雨花石采集地点,跟同学们河滩摸石,各显神通,欲罢不能,至今印象挥之不去。

后来跟随陈淳教授学习旧石器时代考古,曾赴苏州太湖三山岛板壁峰下湖滩边,参加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发掘,对出土石质细腻,小巧玲珑的黑曜石质先民制作精美刮削器、小尖状器爱不释手,啧啧称赏。也因此经历,后来曾独自去汉中中梁山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采集散落地表的旧石器遗存,包括大型砾石刮削器、尖状器,其中一块小型透明白石英岩尖状器几乎保存抵今。尽管石器并非天然奇石,而是古人类人为加工的实用工具;但摩挲把玩之余,同样不免发思古之幽情,产生无穷的丰富联想。为此,还在当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化石》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漫谈汉中旧石器的随笔,叫作:《揽胜摭古秦巴间》。

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灵璧石的欣赏

也正是在此求学过程中,我读到了北宋著名墨竹画家、成语“胸有成竹”的始作俑者文同发表在其《丹淵集》卷十四汉中诗中谈他欣赏的奇石诗。《山堂前庭有奇石数种,其状皆与物形相类,在此乆矣,自余始名而诗之》,计有鹦鹉石、狻猊石、柘枝石、罗刹石、昆仑石和珊瑚石共六首奇石诗。其中《珊瑚石》诗最令我关注而兴趣盎然,因为而今秦岭、巴山环抱的汉中盆地,在地质时期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原先汉中博物馆的古生物馆里就陈列着汉中出土珊瑚石,因而我观摩展览后对文同的这首《珊瑚石》诗印象特别深刻。诗云:“海底初生处,扶疎苦未全。几时随鐡网,流落汉江边。”很显然,文同《珊瑚石》诗,应该正是就汉中出土珊瑚化石的真实写照。

而说到文同这位苏东坡表兄,其实跟苏轼一样,是一位爱石高手,好石资格明显要比米南宫老得多。虽然他画的奇石或竹石图,未曾传世如新近苏轼同样题材画作拍出天文数字般高价;但后世画坛往往沿袭他的画风,在墨竹一侧配以奇石,这样的例子,画史上简直不胜枚举。譬如今年恰好是文与可距今整整一千年诞辰纪念,浙江省博物馆今秋将举办“千载清风”竹科书画展,其中展出配有奇石的绘画作品,就将有赵子昂的《兰石图》、徐文长的《竹石图》、八大山人的《芭蕉竹石图》、石涛的《丛竹兰石图》、罗聘的《竹石图》和郑板桥的《仿文同竹石图》等等。可以说,文笑笑是画坛以怪石配幽篁的图式先驱。

而且说到文同好竹石和我跟文同的因缘,冥冥之中,还真直接影响到我的文同情结和奇石缘分。譬如前两年,我就出席了苏州博物馆为重获元代画家《六君子图》举办的“高呼与可”学术活动,那也是就元朝六位继承文同画风名家展开的学术研讨。此外,我还到过文同画竹暨“成竹在胸”成语发生地——筼簹谷的陕南洋县,出席文同学术研讨会。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还在二十年前出席过文同几度经过并留下美好印象的陕南略阳召开的首届东汉《郙阁颂》学术研讨会,撰写的论文正好是文同跟略阳《郙阁颂》文化传播关系,因为文同是第一个以诗歌形式描绘这方东汉蜀道摩崖石刻的北宋诗人。诗云:武兴山水郡,左右有佳处;仙岩蝉两殻,何贾二眞人。佛字玉一柱。神坑孕金砾,口金穴。灵窦泻琼乳;郑都县泉。乳柱石窟寺,不辨文字古。郙阁汉铭。主人好事者,乃我诗酒侣;安得陪后乘,放荡此歴覩。而与山石融为一体的古代摩崖石刻,既有大山的伟岸背景,又有古人朴拙书法和蕴涵深刻的文字内容;以我多年研究这些蜀道间流动金石的体会,它们其实也堪称是具有人文精神和观赏价值的奇石之一吧,现将己见提出质之奇石界同道,不知是否归属外行话?

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灵璧石的欣赏

而回归奇石话题,两年之前,我联袂今天在座的顾村言兄同行陕南汉中访碑,又一次来到文同笔下的古兴州(略阳),竟然两度在我古道热肠的朋友——嘉源艺术馆任继成馆长开设在嘉陵江边的奇石馆里,各自相中了好几块历尽嘉陵江水淘洗的古化石、奇石,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村言兄有情有谊,回来还在报章发表了介绍嘉陵江奇石的报道,由此引出一段不期偶遇的奇石因缘。至今这块颇有些份量的褐色菊花石,依然摆放在我窗台一隅,令我时不时令张望观赏一番,养眼养性;这大抵属于我继舍妹贶赠一块产自昆山马鞍峰间片玉昆石后的第二块观赏石

因为好石,我也结识过几位藏石、鉴石高手、大咖,譬如今天在座的俞莹兄,就是暌违良久的老朋友了,我久闻他藏石、赏石、讲石大名。还有一位新认识的岭南藏石名家苏药农,据说也藏石了得;只是他深藏若虚,暂且未曾有缘欣赏其石,相信会有一饱眼福那一天。

我认得藏石,并且名石、珍石最厉害的大家,是鼎鼎大名的吴江静思园主陈金根,他迷石、痴石到乃至拆桥架桥搬石、卖房买石、盖房养石(静思园有规模可观地下阴房专养云桂等地洞穴钟乳石)等种种逸闻,想必在座石友尽人皆知,毋庸赘述。我曾几度去陈总静思园探访,深为他海枯石烂迷奇石的那份豪气和执着精神而震撼、感动。也因此,曾为他业余书法技艺发表过一些心得点评,题目是借用的北宋金石学开山祖欧阳修《石篆诗》中的句子,叫作《嗟我岂能识字法,见之但觉心眼开》。我想这同样也是我对他藏石甚至对所有名家藏石的总体观感。换言之就是:嗟我岂能识“石”法,见之但觉心眼开。因为在下是“石”门外汉;今天谬蒙错爱,混迹滥竽此间如此高朋满座席间,居然还信口谈石,实在惭愧,不好意思的很啊!故而尤其要请在座方家批评指教为盼的。顿首再拜再四!

文/陶喻之

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陶喻之:我之好石談

灵璧石的采集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5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8年11月4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11月6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