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一、奇石一定都蕴涵文化

奇石源于自然石,却又有别于自然石。区分奇石与自然石的最根本标志,就是文化。凡奇石一定蕴涵文化,世上从没有无文化奇石。

第一由人创造构成文化核心。讲奇石文化,需要先厘清文化概念。古今中外,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庞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均十分强调人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即一切文化均围绕人类活动展开,先有人然后才有文化,是人创造出文化,与文化相对应的是自然,提出文化概念就是要与自然状态相区分。《辞海》等权威工具书也遵循这些共识,都把文化解释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当然也有狭义理解即“泛指一般知识”。但无论广义狭义,都要由人参与,包含人的所有体力或脑力劳动即创造,则是最核心部分。可以看出,人永远在文化中唱主角,离开人的创造谈文化如缘木求鱼。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中国心(16×18×15) 新疆彩玉 收藏:尚文石

第二,奇石无法离开人而独存。世界上最早奇石源于何时何处已无可考,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即必须由人发现。之后包括现在直至将来的所有奇石,概莫能外。如果不是由人发现,自然石将永远不会化身奇石,类似“养在深闺人未识”情况可能存在,但在被人发现前,这一切均毫无意义,存在也相当于不存在。而且,在奇石被人发现后,人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做采集、研判、解读、配座、题名、宣传、展览,以及赏析、把玩甚至转让、交换、馈赠、收藏和传世等等。即从奇石发现那一刻起,人的各种创造活动就与奇石如影随形,世界上不存在与人类创造活动无关联奇石,所有无关者都与奇石无缘。

第三,文化让奇石自然石分界。著名文化学者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27页)中说:“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奇石有别于石器,但奇石发现及伴随的采集、解读等等过程,与石器打磨具有相同性质,都注入人的价值观念,方式有差异,结果却一致,也应归入文化范畴视作文化现象。即自然石与人的创造结合所诞生奇石,已成为有别于自然石的全新文化物体,外形虽在,质已不同,这也是奇石与自然石的分界线,奇石一定都蕴涵文化,否则就不成立。

二、奇石文化不高深玄虚

奇石都蕴涵文化,但文化毕竟是一个抽象概念,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因此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奇石文化很高深甚至玄虚,真相远非如此。

首先,文化包括简单朴素。说到文化,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接受学校教育程度和阅读书本知识能力,即常说的识文断字、舞文弄墨等,这些对一般普罗大众可能真有或大或小难度,但其仅为对文化的狭义解读,十分片面。比如打磨石器,就不一定需要学校教育或识文断字,尤其是在古代特别是在史前文化时期,文字尚未出现,先民就曾制造了大量石器以及骨器乃至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这些基本都是靠经验、常识和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其中并无识文断字、舞文弄墨内容,但谁也不能说先民们这些创造不叫文化!即文化的全貌,是既可能含有一定深度又同时包括大量简单、朴素、通俗内容的复合体,而且很多情况下,后者也许才是主体并占大多数。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南京城的国家宝藏》视频截图

第二,奇石文化不拘一格。所谓奇石文化,顾名思义,就应该是与奇石相关的一切人类创造活动及成果,均囊括其中。奇石文化作为众多文化类型的一个分支,同样要全面认识。理由很简单,尽管世界上最早的奇石何时出现已无可考,但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曾先后在南京市鼓楼区距今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发掘出土76枚古人用于赏玩的雨花石,就有力证明奇石在尚无文字的原始社会即已存在,奇石文化至少在此之前已发端,远超出识文断字、舞文弄墨等狭义范围。具体说,就是真正客观全面的奇石文化,也属广义概念,要覆盖从发现开始到采集、研判、解读、配座、题名、宣传、展览,以及赏析、把玩甚至转让、交换、馈赠、收藏和传世等等全过程,由于这些行为无一包含人的创造,且只有部分内容如解读、题名、赏析等可能需识文断字会略带深度,其余如采集、配座、把玩等等则更偏侧重实践经验显得比较朴素,尽管不同的人包括相同的人针对不同奇石个体所做创造活动及成果之间会有差别,但改变不了都在为奇石文化积累做贡献基本事实,且不用做谁够格谁不够格争议。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南京城的国家宝藏》视频截图

第三,无需人们刻意而为。奇石文化由与奇石相关的一切人类创造活动及成果组成,内容涵盖从发现到采集、研判、解读、配座、题名、宣传、展览、转让、交换等等众多方面,并由这些众多内容叠加累积构成奇石文化整体。在这个体系的各方面与各环节,全有实在内容,不神秘、不飘渺,不故弄玄虚,更不用刻意而为。可以这样说,奇石文化就是对人围绕奇石所进行创造活动及成果的总结概括。而且,这些总结概括颇有些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本质上是把从发现到采集、研判、解读、配座、题名、宣传、展览、转让、交换等等所有围绕奇石的创造活动过程及成果集中归纳整理揭示出来,并不是再创造,也不是而且根本无法刻意再创造。

三、奇石文化是良莠混居

奇石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文化奇石将无从谈起,文化也因此成为衡量奇石价值的重要标尺,但却不是所有文化都加分,有些甚至起反作用。

第一,文化不天然区分良莠。文化作为对人类社会各种创造活动的总称,仅反映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客观事实,属明显的中性概念。但人是极为庞大群体,遍布五湖四海,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思想品质、不同道德修养和不同人生目标及不同利益追求等等一系列差异。而文化又只能是由众多相互间存在各种各样差异的人共同创造,既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也形形色色、无所不包甚至光怪陆离,就像农民所种田地中有庄稼、有稗草、有健株、有弱苗,还会有害虫、病毒和细菌,并要经历风吹雨打、霜冻雷击、日晒雪压,泥沙俱下、良莠共处是常态。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秀甲天下(10×1.5×2.5) 广西大湾石 收藏:尚文石

第二,奇石文化同属大杂烩。奇石文化作为人类浩如烟海文化成果组成部分,同样由芸芸众生共同创造,也难免鱼龙混杂。有成熟的如在一些产出或集散地涌现大量奇石专业门店,并形成了较为公认的评价交易标准规范等,也有幼稚的只在自家附近河沟或山坡中拣而少与成熟玩家沟通,却还梦想自己的石头天下无双能坐拥天价;有隽永的如有些奇石赏玩理念已被传承数百年,也有流行的像遇到重大事件或活动就追捧相关内容;有包容的如藏品不分天南海北唯精品是举,也有狭隘的像对外地石种玩法悉数抵制排斥;有清雅的如引经据典吟诗作赋写把玩赏石体会,也有平庸的像收拢众多积压清仓地摊货;有秀美的如用石头表达健康阳光向上主题,也有糟粕的像给石头造假或传递低俗暴力邪恶反动信息等。总之,奇石文化也参差不齐像大杂烩。

第三,并非全部都提升价值。奇石在被发现前的原生自然石状态,并无所谓价值,但在因发现和采集等被融入人的创造信息后,随即就有了可供人赏玩、交易、转让以及馈赠、收藏等功能,这些功能明显具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征,当然也就产生了价值。对产生这些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显然非人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文化莫属。但奇石文化作为大杂烩,良莠壮萎齐聚是常态,表现在对奇石价值提升作用上,就未必都有正面意义,有些甚至成负面。像幼稚地把极普通石头吹上天梦醒后不得不抛弃,是白忙活;平庸的地摊货即使能玩也难出彩,基本不升值,如同鸡肋;属糟粕的造假和传递低俗邪恶信息等会惹人厌,就还会起反作用;唯秀美部分能让人舒心畅意、怡情养性并增添正能量,才是真正加分项。

四、奇石文化会优胜劣汰

奇石文化并不全属正能量,还有很多无用、平庸甚至负面内容,而且奇石文化会随着人类创造活动延续不断叠加堆积,其中的正能量肯定好,但无用、平庸、负面会成累赘!不过别担心,奇石文化与世间万物一样,也会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第一,优胜劣汰是铁律。可以这样说,淘汰不管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亘古不变真理。自然界会沧海桑田变迁,人类社会不吝啬湮灭遗弃。但这些变迁和湮灭遗弃等并不随意而为,都会大浪淘沙、物竞天择,总是除莠萎留精英、精华和精髓,恰似农民种地杀害虫、铲稗草、去弱苗只保留健硕个体,俗称优胜劣汰,即在淘汰中胜出并长盛不衰的永远是优异。奇石文化存于天地之间,也不会自外于优胜劣汰铁律,曾备受推崇石种石体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曾广为传播赏玩方式、方法、理念逐渐失去踪迹,曾甚为得意藏品越看越无趣终被放弃,等等,都是优胜劣汰功绩。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婴戏图(27×16×12) 四川长江石 收藏:尚文石

第二,辨识优劣有真谛。奇石文化会遵循优胜劣汰规律,也就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无用、平庸、负面等累赘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唯精英、精华和精髓等优异部分能成功晋级。对于广大石友和爱好参与者来说,大家既是奇石文化创造者,也同时属被优胜劣汰对象,若不想掉队,正确做法唯有向优异即精英、精华和精髓等看齐,努力去幼稚选成熟、远流行近隽永、忌狭隘促包容、离平庸兴清雅、除糟粕取秀美……但也要注意,成熟、隽永、包容、清雅和秀美等不会自带标签,辨识需经验智慧,诀窍在于深刻领悟文化由人创造且人类追求愿景中最大公约数首推美好良善这个终极道理,这也是真谛所在,即精英、精华和精髓等优异都一定弘扬正能量,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美好良善愿望相匹配,若抵触都会走向反面并最终进淘汰区。

第三,时间任职总裁判。在奇石文化众多繁复内容中,有一项特重要却容易受忽视,就是时间传承和沉积。俗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精英、精华和精髓等优异都需要过时间关,所有进大博物馆、列世界遗产的人类文化都是饱经岁月洗礼版,没有历史、匮乏传承、昙花一现的基本属笑谈。具体到奇石文化,让时间慢慢蒸馏也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程序,尤其是新玩法、新理念、新观点,包括主要标志物即奇石中的新品种、新个体等,更需要静下心、沉住气好好磨砺,要先确保经过时间锻炼提纯仍巍然屹立,然后才有资格谈能否在收藏界收获一席之地,想一蹴而就根本就是白费力气。

五、奇石文化含隐忧误区

奇石文化很古老,保留有许多传承,但相较于其它门类如相近的玉石文化等,参与人数和创造成果等明显偏少。是到了当代,奇石文化才迎来喧嚣,但也同时暗含隐忧误区。

第一,低门槛掩盖假繁荣。奇石从最早出现直至现在,都不是生活必需品。而在人类历史相当长时期,受生产力制约,寻常百姓获取生活必需品已不易,甚少有闲心别顾,使奇石差不多成为官宦和文人雅士等衣食无忧阶层专宠,群体小也就枉说繁荣。但近二、三十年,因生产力进步,多数普通百姓不再发愁衣食住行,开始要精神享受,奇石因不受识文断字或受过相关技能技巧训练与否限制,从自然界发现即可,正好填空,所以陡然爆热,大江南北每个石头产出地,几乎都聚拢有拣石玩石人,相关组织、平台等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使奇石文化一派繁盛。但背后也有尴尬,即大多在低端徘徊,只能小范围摆弄,甚至都走不出当地玩石小圈子,更不要说超越奇石界进入大收藏圈,有名望博物馆、受尊崇拍卖会和艺术展馆等,基本难觅奇石踪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奇石文化在当代靠低门槛实现了跃升,但低门槛所致低水平也恰恰成了其强身壮体障碍。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喜从天降(15×16×4) 广西大化石 收藏:尚文石

第二,小字辈想比肩古董。奇石界喧嚣始终被阻隔在大收藏圈外,找原因不难,就是当今新发现奇石包括新玩法、新理念、新观点等,还属小字辈,资历太浅。号称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肉形石”,同样是奇石,谁敢轻视?米芾名作《研山铭》中所记之研山石若能再现,即便对奇石毫无概念者也可能争相观瞻,因为除了奇绝外形,它们还有数百乃至千年历史传承,能带给人太多情感、记忆和震撼,早厚重到使人唯有仰望!误区也在这里,就是有人对小字辈定性不服气,认为奇石都经历过大自然亿万年幻化锤炼,与有数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董相比年龄更老而非相反,完全可以相互比肩!显然是忘了奇石和自然石界限,忽略了奇石作为自然石和人类创造相结合产物,发现时才是诞生日,所蕴涵文化包括玩法、理念、观点等都只形成于发现后,怎么比都显年轻,吃大收藏圈闭门羹并不冤。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台北故宫藏肉形石图(来自网络)

第三,商业化过度丢初衷。人们发现奇石,最早可能出于无意,后来尤其是当今肯定多为有意。但无意和有意均可达成相同目的,即满足人们赏玩包括收藏等需求,而奇石发现与分布的不均衡,致使人们不可能都通过自行采集拥有,部分人只能向别人交易交换,奇石也因此成为商品,需要市场调剂。而问题在于,商业化很快出现过度,使不少人认钱超过认石头,各地展会纷纷主打销售,一些评比也充满铜臭,用“黄金有价石无价”谬论鼓吹的虚虚实实价格上涨传闻不绝于耳,更有炒作、造假等恶劣现象充斥其间!造成本末倒置,丢掉了消除不均衡和为满足人们需求服务初衷。奇石并非生活必需品,不是离开了不行,正常赏玩收藏之路又被商业化过度阻塞,人们极有可能选择逃离,热闹也就到了头,并让奇石文化发展变为空中阁楼。

六、奇石文化能主动完善

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会努力进取或规避危机,并因此推动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在奇石文化发展中,人们同样会有所作为。

首先,低端徘徊终将过去。发展前进是世间万物永恒主题,文化也总是要从低级向高级过渡。比如人类住所,就经历了从山洞、草棚、茅舍到瓦屋、庭院、楼宇等这种从简到繁、由功能单一至设施齐全的演进过程。近二、三十年出现的奇石赏玩低端徘徊现象,离不开时代背景,寻常百姓关注奇石妙用,有不少都在刚实现温饱后,因饿的记忆尚在,就难免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所以才会,而事后反思,尤其是有更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参与,才发现过往曾有偏差应学着改变,人们选石头更注意比较、配座越来越精巧、互相交流探讨增多等等,都是苗头,预示着低端徘徊期正逐渐成过去,奇石文化从低层迈向高端步伐已在徐徐开启。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元人秋猎图(24×17×6) 四川长江石 收藏:尚文石

第二,沉淀积累获取认可。难跻身大收藏圈,主要是对当代新发现奇石而言,年代久远、传承清晰和曾与名人结缘的古石并未受冷落,如世界著名的拍卖行香港苏富比和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拍卖公司杭州西泠印社等就都曾推出过古石专场,且均有不俗表现。客观地说,许多当代新发现奇石,若仅看当代人重视的质、色、形、纹包括古人要求的瘦、皱、漏、透等自然条件,与能进受尊崇拍卖行的古石比并不逊色,有不少还在其上!收藏圈不认,主要是这些新品还缺少厚重印记,这与文物古董的新仿器即便能乱真也要被鄙视同理。但随着人们不断创造和时间沉积,新发现奇石也终究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承、故事和记忆,并推动难入大收藏圈的尴尬局面改观。此过程也许漫长,但也可能不远,当代书画同样遭到过大收藏圈白眼,却在近年解冻,当代新发现奇石说不定就是下一个。

观点 | 奇石文化漫谈

西泠印社 古石拍卖专场宣传图(来自网络)

第三,交易交换回归理性。在成熟市场上,交易交换会大体保持公平稳定,除非发生强买强卖、稀缺紧俏或信息不对称等非正常情况。在奇石交易交换市场,强买强卖肯定不存在,作为非生活必需品与稀缺紧俏也基本无缘,倒是信息不对称最可疑,像吹嘘忽悠包括炒作、造假等,基本都应该与此有关,欺负的就是受让方不了解、不知情、未上道!但人能学习并长记性,不会在相同地方反复摔跤,钻信息不对称空子可得逞一时却不能得意一世,玩击鼓传花早晚会失手!决定了奇石交易交换市场也早晚会成熟和回归理性,即所有交易交换都要恢复其为满足人们赏玩包括收藏等需求服务之本来面目,旁门左道、小伎俩均会失去滋生土壤并慢慢变少。而既然能回归理性,奇石文化走上康庄大道也就并非遥不可及。

(本文撰写过程中,广西桂林资深奇石玩家黄伟光老师给予了很好的修改意见,特表示感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中华奇石杂志 ):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5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8年10月13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10月15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