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嘉佩乐雅集•中国赏石座谈会”场景之一

九九重阳佳节,一个以赏石文化为主题的“嘉佩乐雅集·中国赏石座谈会”,在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举行。此次雅集,汇集了十余位中外学界、石界以及媒体资深人士,围绕赏石话题,探讨人文精神,是一次跨界的交流,大家和而不同,各抒己见。尤其是围绕古典赏石这个常议常新的话题,谈出了新意,谈出了深度。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嘉佩乐雅集•中国赏石座谈会”场景之二

此次赏石雅集的缘起,是因为嘉佩乐酒店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梅萍博士慧眼识石,在今年初夏引入画家、藏石家庞飞的古典赏石收藏,展示于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的秘密花园和大堂等公共空间,并成功举办过“嘉山乐石-夏至游园雅集”活动。此次雅集活动,也是一次延续和深化。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赏石座谈会一景

旅居海外的著名赏石学者丁文父,是此次雅集的主讲嘉宾。十多年前,他编著的《御苑赏石》、《中国古代赏石》等大作,成为赏石界传颂的经典,如今早已是洛阳纸贵。不过,这两年他主要的兴趣转移到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以此来重新审视和观照中国古代赏石,发现有很多问题,或者说,更多地带有一种批判精神。比如,他认为,中国赏石美学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顶峰,那时完全是移天缩地、气势恢弘的一种心态,经过元朝一统之后,整个汉民族的心态是收缩了,所以包括赏石、绘画等艺术都从此没落了,甚至是非常颓废。关于古典赏石推崇的瘦皱漏透之审美,他越来越认为这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最后,他提出当今赏石应该“向前看”,完全不必唯“瘦皱漏透”是瞻。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丁文父先生(右二)在作主讲

丁先生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我以为,赏石艺术确实是在宋代以后走下坡路的,这其中所谓“瘦皱漏透”之说,可能也是一种主要束缚。 “瘦皱漏透”之说,应该是元代才确立的,这个时间节点,与丁先生提到的元代赏石开始趋向没落是相一致的。元代是个外来民族大一统的王朝,当时文人对于赏石的鉴赏、审美趋向于内敛、收缩,可能与当时统治者对于文人的高压政策有关。不过,当代为什么很多人还热衷于收藏欣赏古典赏石,在“往后看”?这应该是缘于人们都有一个怀旧的情结,古典赏石对很多人来讲就是一种怀旧,虽然很多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貌合神离,但是应该还是有一种传统文人情结在里面。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故宫建福宫中的英石供置

如果说“瘦皱漏透”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我更倾向认为是一种“观念的艺术”),那么,其所对应的文人情怀究竟是什么,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更多的文献线索,我们已经很难准确地去还原其语境。记得清代诗人陈洪范曾经有一首咏赞英石的诗:“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甘心埋没苦终身,盛世搜罗谁肯漏。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也是很拟人化地表述了所谓瘦皱漏透之意味,可备一说。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代太湖石(吴雨洁摄)

其实,我认为,古典赏石(“文人石”)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来说,凡是以瘦漏透皱为主要造型结构,以抽象审美为旨归的赏石,可以统称为“文人石”;广义来说,凡是符合文人情怀、文人审美的赏石,都可以称为“文人石”。如果我们用广义概念来衡量“文人石”,就不会有瘦皱漏透的程式化要求来束缚,而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瘦皱漏透之外,应该还有清丑顽拙,还有苍雄秀深,还有奇古幽雅,还有孤高寂静……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苏州狮子林古代太湖石,云头雨脚,透漏有加。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城市山林》书影

比如,此次雅集藏石家拨云轩主人姜雷奉献的新著《城市山林:古代原座赏石》,收录了其父子两代收藏的古代赏石近百方,其中除了一小部分是瘦皱漏透类型之外,大部分是山东地区流行的鲁作赏石,比如崂山绿石,其造型特征以雄浑拙奇为主,仿佛“泰山岩岩”,正大气象。这类赏石,也应该属于“文人石”的范畴。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清代崂山绿石(拨云轩藏)

同济大学教授孙周兴,是个标准的“跨界”人士,他本科是地质学,硕、博读的是哲学,这也使得他对于赏石的见解既富感性,更多理性。他认同瘦皱漏透、以丑为美根本上是一种古代文人的阴暗心理。当然,也可以做另外的解释,比如他从小在浙东山里长大,乡下多有鬼和怪的故事,鬼、怪、丑本来就是自然状态人类生活的基本特质。确实,丑(醜)字的本意,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可恶如鬼。以丑品石,一方面是点明古典赏石造型结构那种难以名状的狰狞感,其实也有反形式美和抽象审美的意味在里面,因为鬼这个东西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可以意会,却无法言传。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故宫宁寿宫清中期灵璧石,狰狞不凡,明显有修治痕迹(丁文父摄)

孙教授认为,以丑为美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对于美的理解,在中西方差别是很大的。在欧洲古典时代,美的理想(理性美、规则美、和谐美)多半是文人的虚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古人真是聪明,早就有了自然而然的、非虚构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境界。奇石以丑为美就是一种自然性的艺术境界。

【谈古说今】重阳雅集话赏石

孙周兴教授在阐述“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石头?”

很多石友都有这么一个观点:赏石是最接地气的一项收藏活动。至于在当今这个技术物占据生活世界主体的技术时代,接地气是否重要,如何重要,则大都不得要领。孙教授在此次座谈会上的最后总结发言,我以为将赏石活动的认知程度,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我们为何还需要石头?根本上就是在问:我们为何还需要自然和自然的经验?因为自然的经验是我们人类的根源性的经验,更因为自然的经验对于技术人(半自然—半技术的人)来说可以成为一种稳重的力量。……石头是自然的化身和标志,它可能是丑的,可能是怪的,但它终究是有重量的,是美的和有意义的。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441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0月19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10月21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