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寺山门一景
无锡惠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古迹众多,风景优美,被乾隆誉之为“江南第一山”。其中,惠山脚下的惠山寺就很有名,山门口有两座石经幢,分别雕刻有佛像和狮子等纹饰,形体华丽,雕刻精美,形象生动,一座为宋代,一座是唐代,也是无锡地区保存最为完好、年代最为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松石床”现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寺内大同殿门口右侧,有一座“听松亭”,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里面置放了一方巨大的卧石,上面刻有篆书“听松”两字,亭因石名。这方石头,质地类似花岗岩,非常坚固,色泽黄褐,包浆滋润,完全为自然造型,上部平坦如砥,一头略为上翘如枕,下部稍呈三角形,南北朝向,长近2米,可供人坐卧,又称为“偃人石”。石头三面有书法题刻,因岁月漫漶大多已经辨认不清了,唯有枕部两个大写的篆书“听松”,字刻深峻,字体优美,尚清晰可辨,又称“听松石床”。
“听松石床”全貌
“听松石床”三面有题刻
“听松石床”,据记载早在六朝建寺时就已存在,当时在石旁有两株古松,石上坐卧,可以静听松声。到了唐代大历年间,无锡县丞公孙罗携书法家李阳冰游惠山,李阳冰特为此石题篆“听松”,距今有近1300年历史。晚唐诗人皮日休游览此地,也留下了《惠山听松庵》一诗:“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听松石床”由此越发有名了。
惠山寺大同殿门前古银杏树和“听松亭”
时过境迁,如今六朝古松早已不存,“听松亭”旁侧只有一棵银杏树,高达20多米,遮天蔽日,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住持性海所植,距今也有650年了。每当深秋时节,这棵银杏树叶子变成一片金黄色,落叶铺地,煞是壮观,成为一大景观。
“听松石床”应该是惠山寺所存最早的文物了,尤其是其刻铭,在清代尚能辨别其六七,颇具史料价值。如“听松”石三面刻铭,纪年可考的,有北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南宋嘉熙己亥年(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等名人记游题刻。明代当地著名藏书家邵宝曾作诗提到:“听松庵里双古松,松下石床苍藓封。洗却藓痕看石刻,志书传是米南宫。”(《惠山杂歌》之一)将石上的刻铭指为米芾,应该是个误会。
“听松”石刻
“听松石床”,也可以称作为最早的园林置石之一。惠山寺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梁大同三年(537年)建大同殿,易名为法云禅院。这方石头和东晋陶渊明的“醉石”一样,最早也是属于实用和观赏价值兼而有之的园林置石,当时赏石之置大多是就地取材,所以绝大部分石种不明,如梁武帝时期的“奇礓石”等等。
明代张弼草书《风入松》二首手卷(局部)
不过,比起“醉石”、“奇礓石”等历史名石,这方“听松”石头的意象更充满诗情。大自然的树木之中,大概只有松树在朔风中所发出的鸣响乃至涛声最有诗情画意了,松树又有高洁、坚贞等寓意,所以深得文人雅士的喜好,宋代诗人苏辙在《过九华山》诗中,就有“但闻有高士,卧听松风眠”之句。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也有佳句:“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将煮水沸腾时发出的声响比作松涛之声,可谓想象奇特,脍炙人口。宋词更有“风入松”一阕,据说是源自东晋嵇康古琴曲《风入松》。元代诗人虞集,写有一首寄赠给退居江南的书画家柯九思《风入松·寄柯敬仲》,词末有“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之句,词翰兼美,传颂后世。
值得一提的是,二胡独奏曲有一曲《听松》,又名《听宋》,为现代无锡著名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所创作,阿炳曾经解释说:北宋时候,岳飞大战金兀术于牛头山,金兀术败走无锡,逃至惠山,躺在听松石上小歇,没想到听到松涛阵阵,仿佛宋朝兵马袭来似的,吓得他赶紧滚下石床逃生,石床竟然被他揿出一个手掌印,抓出三条指甲痕,迄今犹存。此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
中国园林博物馆“听松石床”复制品
如此看来,“听松石床”还真是一方有内涵有故事的园林置石,也是赏石文化史上重要的遗存。前几年在北京新建的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就陈列有这方“听松石床”的复制品。1957年,“听松石床”被列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1月立碑)。如果诸君有暇游览无锡惠山古镇,别忘了去探访一下“听松石床”。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