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Table of Contents

巷深路悠。

傍晚,踏在老巷的青石路板上,遁着两边高墙斑驳的印迹一路走去,时光恍若停留,一派静谧安详。 小巷深处,庭院悠悠,最是姑苏本色。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多少风流繁华都被昔日朱窗锁在这些深深几许的小厅深院中,也锁住了千年相承的一脉吴风雅韵,让人时至今日还能细品这个城市的太多内涵。

小留云馆就是其中之一。

石头记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石性随人雅 定观复自然

小留云馆主与其雅石

未入园门,已闻鸟语盈耳,推门进园,更有芝兰入鼻,好一派安逸雅致。主人闻得声响,出馆相迎,一袭黑色中衣,一身儒雅之气。待得入馆相坐,一杯清茗在手,袅袅茶香不觉弥漫开来,主客两人相对而坐,品茗赏石,谈故论今,一如故友重逢,快意率性。

雅石,又名“文人石”,自魏晋以来,赏玩雅石就一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的精神特征,唐宋时期这种雅尚发展至颠峰,从此一脉相承。中国文人贤士们既见之于行动,复出之以诗文,赏石的雅史趣事不胜枚举。

石头似乎没有生命,但给予人们灵性的启示已经超出了大脑的想象能力。对于此中真味,馆主姜先生当然深知于心,与人谈起自己的石头,更是如飞泉出崖,绵绵不绝……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融通 多才的藏家

所谓道者相通,万物皆然,玩石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能玩石头的人,本身的学养必定不差,这样方能真正欣赏奇石之美。学养愈深,欣赏力才愈强,才能真正领悟到一块好的石头所漾溢出的气韵、意趣、品格、情性。

姜先生家学渊源,又得名师相授,自幼所学深广,尤擅书画盆景,当年所制盆景曾获国际大奖。玩石之余,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或整枝条修剪,打理盆景。

“幼时,我经常去叶青老先生家,听他讲述从前的历史、故事,给我欣赏他收藏的吴湖帆、陆俨少、唐云等名家字画。叶老本人是一位传统花鸟家和盆景艺术家,与周瘦鹃、张大千、吴湖帆、叶圣陶等相交甚深,所好雅玩杂件对我影响颇大。后来又得园林艺术顾问周寒梅老先生教诲,让我对园林家具、杂件、盆景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加上其他亲朋的影响,不觉间我开始喜欢上了石头,慢慢从中找到了乐趣。”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赏石确实大有裨益。赏石时间一长,自己的心就慢慢的沉静,慢慢的融入石内,你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自然的道理,对自己的修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那种感觉只可意会,不深入到里面是体会不到的。《素园石谱》的作者林有麟认为米芾的书法纵横千古,其实都是从他所藏之石中悟得,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 姜先生说道。

雅石原始古拙,外形简洁凝炼,抽象又有意味。它的美在于自然,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唐代张怀瑾在《文字论》中指出:”深知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欲知其妙,刻观莫测,久视弥珍,虽出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真妙。”雅石的赏玩也是如此,讲究“意在形外”,与书法的”虚象”说和绘画的”味象”在美学思想上一脉相承,意气相融。自身文化素养的高深提高了赏石的境界,反之,随着赏石境界的深入,自身的文化学养也进一步加深,两者互为促进。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情缘 与奇石相守

自从爱上石头,姜先生便千方百计地开始收集,及至现在,自然是收获颇丰。这些年来,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许多石头,好像早有宿缘似地纷纷进入先生的家门,书房、客厅,每一个显赫或不显赫的位置,都有雅石的踪影,把不算太大的居室挤得满满的。以前人们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家中藏书之丰,现在姜先生的家中可谓是雅石盈屋了,用“石居人外,人在石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室雅何须大?只需雅石一方足以。昔人有云“水无石不清,室无石不雅,山无石不秀。”姜先生的小留云馆中有如此多的雅石精品,自然是雅气横溢,这大概也是所有到过这里的人的共同感受。

所谓“佛渡有缘人”,世事万物都讲一个缘分,藏石亦是如此。先生有一方吴昌硕的匾额“小留云馆”,先生的书房即以此匾为名。似乎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一块既形如 “小”字又形如“个”字的灵璧石,这一方奇石正合了小留云馆之意。如能得到此石,匾石相得益彰,“小留云馆”也名至实归了。

谈及如何得到这方奇石时,姜先生颇有一番得意。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一切都是缘分。自古就有灵璧一石天下奇之说,为了收集好的石头,我不时会到产地去淘寻。真的很偶然,那次我在安徽灵璧县的一户石农家中见到了这方石头,当我的目光接触石头的一瞬间,我的本能就告诉我,我那就是你要找的东西。当时心中一阵狂喜,但因主人不在,我也就不露声色,随即就回了旅舍。其实我那时心狂跳不已,一晚没有睡好,我不住的对自己说那是属于你的”。

“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的感到那石农家中。” 喝上一口茶,姜先生继续说道“开始我不敢谈及那块石头,点了其余几块好的石头,询问了价格,都在自己的心理价位之内。当最后我装作不经意的询问这块时,我的精神再次紧张起来,然而马上,我就由紧张转为欣喜, 因为价格也在我的心理价位之内。我二话不说,当即付钱拿石。”姜先生还沉醉在当时的兴奋之中。

当时的兴奋如何来形容,大概唯能用苏东坡的“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一诗才能形容。回到家中,姜先生精心配上红木底座,背面刻上“小留云”三字,遂为镇馆之宝。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石中乾坤大,石外意蕴深。一块小小的石头中,所能看到的可能就是无限,而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它蕴涵的自然精神,它质朴纯真却又意蕴无穷。石头表面沟壑交错,窦穴参差,或粗犷雄浑,气韵苍古,或婉约柔雅,你可以看到三山五岳之景,感受历史沧桑之风,可谓八万里山河,尽收眼底;五千年历史,默数胸中。”谈到如何赏石,姜先生的话语中一下透出了一种积淀已久的智慧与一股恬淡的纯净气质。

“石本顽,会心则灵。你可以纯粹谈石头,还可以从中谈论文化,谈论社会,谈论人生,想要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中所蕴涵的自然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没有机心,与石头一样,其心朴朴,其质纯纯。”

石不能言最可人,赏石的最高境界,是人意和石相通,情感与石相融。赏石的过程,就是炼性的过程,就是人品与石道的统一。赏石,首先是激情的迸发,然后是喜悦,然后是平静,然后致远,达到中和,最终达到养性修德。品评、赏玩雅石,时间一久,人石互融,一言一行,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利诱物欲,只是过眼烟云,所以玩石之人,必定贵德尚朴。

真水无香。水能到无香,便达自然之境。石如此,人亦如此。就以郑板桥的诗来结束此文:”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苏州小留雲馆(姜敏先生典藏版)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汇石融通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2322.html/

(5)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8年9月4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9月6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