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竹
莫道豪奢尽可图
清欢至味两相殊
春风秋夜当窗影
欲写清幽老墨濡
一枚灰白色的小小图纹石,独立案头,常常令我静夜凝神。两三竹茎,萧疏静谧,筋节凸显,笔墨味道,交代得酣畅淋漓。由线条纹理构成竹的形象,时常出现在赏石题材中。传统文化中,竹是气节高标的君子形象,所谓,“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便是其传神写照。古今画题常见,四君子之一的名号,令人联想丰富。
就此石而言,非出名门,本就平淡无奇,妻子偶得于太行深处的考察途中。它石质普通,毫不起眼,无法与大化等名石相提并论。在山野河滩中,一片片,一堆堆,有很多这样灰白黑相间的石头,粗糙而略显沧桑。但这竹纹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太行石特有的瘦硬风骨,配合竹子飘逸的造型,有一种内敛之美。纯朴、干净、素淡,内蕴无声,散发着一种山林野趣的气息。
竹的形象,本身就有一种野逸之美,自古皆然。有所谓“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之说,讲的是画作题材与审美趣味差异迥然的两位画家,五代时期,徐熙与黄筌,开宗立派,各自的画风分野鲜明。
徐熙《雪竹图》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言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徐熙自命“江南处士”,将山花野竹之类尽入画题;而黄筌服务皇室多年,宫苑禁中奇花怪石、珍禽异兽,笔墨精妙。居住环境不同,生活感受各异,审美意趣也大相径庭,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亦各成一家。以至于引领千年的审美意趣分野。宫廷绘画的庄严气象,文人绘画的特立独行,皆肇始于此。
黄筌《写生珍禽图》
历史文化传统,必然引领赏石审美的走向。特别是色彩构图等要素,尤为突出。而今赏石繁荣,名石辈出,以往审美主导的,多以富贵吉祥的色彩与题材为盛,比如大化石,讲究所谓宝光,红黄主色调令人有喜庆豪华之感。南北半壁江山的戈壁石更是以绚丽丰富的色彩和质感取胜,尤其是彩珠类的饰品,日益受到公众追捧,甚至跻身珠宝行列,不能不说都是所谓黄家富贵思想的延续,是国泰民安,生活富足之后,大众审美的渴求。
然而审美也是个有意思的过程,当大家共同追求的基数大了,日子久了,就会催生更有个性,更深层次的审美。如此,徐熙野逸便有了市场,一些色彩不那么艳丽,题材不那么富贵的石种,如陈炉石、潦河石悄然兴起,可以反映这细微的变化趋势。其中道理,也没有多少神秘感,温饱满足之后,便是鱼肉餍足,曾经理想中的富贵需求都满足了,甚至有“三高”之虞了,就会久而生腻,所谓审美疲劳。自然要补充一些清心野趣,提升境界。
其实,这最终要归结到审美共性与个性的追求上。收藏有圈子,每人都要接受圈中审美共性的影响。早期大化石的石皮、石色和造型的审美价值引领,可以说打破了千年文人赏石的传统,横空出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大家追求富足生活的节拍,以至于当代赏石关于审美标准的要素,许多都是依托他们产生的,而且影响力一直都在。就我个人而言,也总是把皮色放在选石标准的首位。
不过,影响归影响,个性追求还是要自己培养的,应当作为大众审美的有力补充。收藏情趣的追求,绝不可人云亦云。富丽堂皇大家追求过后,简淡素朴也不失为很好的审美对比与补充。这种素淡甚至略显粗陋的美感,因为感官刺激的强度降低,能让人平心静气,养志安神。古谚云“闹里有钱,静处安身。”说的就是这道理。浮华久了,我们都需要一些清心野逸来安神静气。有如人生奋斗与安闲,交替进行,一张一弛,全在内心的掌控。繁华似锦过后必须回归清净淡泊,这是一种达观意趣,更可以体会自足之乐,可以常驻于心,无须他人评赏,便可达到自我清心的境界。
一石一竹,静夜独对,无需言语,自得山林之气,自远凡尘旧梦,自成赏心乐事。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汇石融通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