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样东西,自古就被华夏文人称之为“大自然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神秘的图腾、无字的天书”。它就是观赏石。
有一群人,自古就小众而不显,当天下汲汲于名利的痴缠时,他们却清茶一杯、与石为友。他们就是石友。
中华民族是最早把赏石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诗意赏石民族,西方至今对此依然感觉如高山仰止、难以企及。东方文化圈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部分东南亚地区,赏石文化还在文脉绵延。这些地区与赏石文化、赏石产业有关的石友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我国目前石友约占总人口的两千分之一。
2014年,“赏石艺术”被列入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此,赏石文化搭上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快车。
那么什么是“赏石艺术”呢?就是人在赏石活动中,通过人石互动,给石以命名及艺术安置的艺术行为,简而言之就是用文化和艺术的视角进行赏石活动。活动中,能称得上观赏石的,已然从普通石头蜕变成自然艺术品。在古代,观赏石称奇石、雅石、供石,西方学者称之为“文人石”,日本称“水石”,韩国称“寿石”,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称“雅石”。下面就主题进行三方面的阐述。
中华赏石的历史飘洒着诗意
是什么东西推动着猿进化到人的?毛主席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会使用石头等工具,猿才慢慢从兽进化到人。从此,石头陪伴着人类的发展。大约100万年前,人类进入石器时代,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进入玉器时代。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就是美石的泛称。古人对人容颜美的至高评价是“颜如玉”。历史上把美石人格化的是孔子,孔子认为理想化人格是“君子”,其标志是“君子如玉”。因为君子和玉都具备“仁、义、智、勇、洁”五德。“玉”对儒家来说,不仅是外在美的象征,也是一种道德、精神的美丽化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是我国的赏玉文化鼻祖。
中华赏石文化的诞生就是诗意盎然的。东晋时期,田园派诗歌鼻祖陶渊明喜欢石头,常常在一块大石头上写诗、醒酒,并浪漫地题写“醉石”二字。陶公被尊为中华赏石鼻祖。
中华赏石文化风行于唐代。唐朝社会繁荣,文人士子有了追求艺术的条件。从唐初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可以推测出唐太宗是个特殊的石友。王维、刘禹锡、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墨客也有爱石情怀。
白居易更是中华赏石理论的开创者。他为石头写《太湖石记》,在《双石》诗里写道:“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开启了审石的“丑石观”。宰相牛僧孺对爱石“待之如贵客,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宰相李德裕也爱石成癖,为爱石置办别院,广采珍松怪石。牛僧孺、李德裕因执政理念的不同而党争了几十年,殃及池鱼甚多,但他们都将白居易当作好朋友、好石友。
当时诗人赏石多为寄情,如杜牧《题新定八松院小石》:“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想念家乡的时候,诗人就到院里赏石,看到了石中的三座小山峰,仿佛看到了故乡山水,还有特写的雨滴如玉、青苔葱荣。真是“石里乾坤大,品赏见故乡”啊!
宋代是中华民族最有文艺范的朝代。我们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见当时经济与艺术繁盛之一斑;中华四大发明里,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均出自宋代,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百花齐放、活力四射。如果说汉朝是个坚韧不拔的武林高手,唐朝是个威名赫赫的儒雅壮汉,那么宋朝就是个风度翩翩的秀才公。
中华赏石文化也繁盛于宋代,其领袖人物是一天才、一癫子、一文青皇帝。
天才指苏轼,他可谓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千古奇才:诗、词、书、画、石样样皆精,儒、释、道、医、美食融会贯通。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多次流放,一生几乎在被贬与被贬的路上。豁达的苏子却把生活过成了诗,把困顿酿成了酒,把满肚子的不适变成美味佳肴与艺术灵感,在坎坷中更昂扬达观,更丰盈通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也许和他爱坚硬不朽的石头有关。
苏轼曾作《前怪石供》《后怪石供》《枯木怪石图》等,常把自己比作丑怪之石以自我解嘲,从而对灾祸坦然释怀。他的“石文而丑”丰富了白居易的“丑石观”。2018年11月,苏轼所作《枯木怪石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4.636亿港币成交。
癫子指米芾。一次他为宋徽宗写屏条,看上了徽宗的端砚,就说:皇上,此砚已被微臣污染,皇上再用则臣大不敬,请皇上把此砚赐给微臣,让微臣细细体会皇上隆恩吧。徽宗准后有洁癖的米芾不顾墨汁淋漓,赶紧把端砚揣入怀里,徽宗哈哈大笑:米癫之名,名不虚传啊!从此米芾坐实了“米癫”之名。
米芾爱石成痴,曾两次遇到怪石设席整冠下拜称呼怪石为“石兄”“石丈”;南唐后主李煜的爱石研山传至于宋,人家问米芾是要一座宅子还是要研山,米芾毫不犹豫选择研山;米芾的妻子出身望族,结婚之日,米芾得到陪嫁研山,就“抱眠三日,欣喜之极,即兴挥毫”为研山题写《研山铭》,却把洞房花烛里的佳人忘却一旁。米芾总结出相石四法:瘦、皱、漏、透,后人奉为圭臬,至今仍然采用。2002年,39个字的《研山铭》以3300万元在上海作为回流文物被拍回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青皇帝指宋徽宗赵佶,徽宗自小书画天资非凡,18岁登大宝而爱好更胜从前。他创造了4项记录:工笔画的创始人;“瘦金体”开创者;诗、书、画、印结合的开拓者;因石亡国的皇帝——因为爱奇花异石而造艮岳,号令天下进献花石纲,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最终被金兵所掳,北宋灭亡。元人郝经有诗叹曰:“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中华文人有两次传世佳话雅集,一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一次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与驸马王诜、画家李公麟等16人的西园雅集。
西园雅集是文人一起书画、论诗、赏石、谈禅的盛会。如果说兰亭集是文人墨客放浪形骸的酬和、人生苦短中的天问,那么西园雅集就是文化精英诗酒相亲、艺术相融、思想相汇、人石相谐的清旷、闲适、优雅的讴歌。
中华赏石艺术集大成者为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研究、收集大量的江南园林资料;搜罗了大量的奇石、古石;修建了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成为世界罕见的文化工程。乾隆帝还喜欢石印章,和田玉、寿山石等都有,尤其喜欢田黄章。乾隆帝在位60年,写诗四万首,他的诗、园、赏石、印章等方面成就,给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御花园 | 长江油画石
清代还有一名人石友,他写了一本奇书叫《石头记》,写的是女娲补天中遗落青埂峰的顽石,被一僧一道点化成美玉,流落到人间游历的故事。作者爱石之情有《题自画石》为证:“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曹雪芹爱石、洒脱的情怀跃然纸上。
当代名人石友也不少。毛主席小时候曾拜村后的大青石为“干娘”,乳名“石三伢子”,他曾对彭德怀说:“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一块扔向杜鲁门,一块扔向麦克阿瑟。”著名画家傅抱石爱石爱得一家子都成了石头:大儿子名“傅小石”,小儿子名“傅二石”;作家贾平凹家里摆满了石头,连厕所也不例外,其作品《丑石》激起当时社会广泛的共鸣。
如今,全国各地石店、石馆、赏石博物馆、石文化研究所等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广东、浙江、广西等地赏石之风更盛,石友众多,成了我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美丽风景线。
中华赏石的原因迷蒙着诗意
为什么从古自今中华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社会精英喜欢观赏石呢?
(一)爱美天成。观赏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荒古、奇异、神秘、不可思议的外形或画面,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带玉质的观赏石更是直观地显示出温润、细腻、娇艳、妩媚、晶莹剔透、五彩斑斓之美,不需多看,内心已然沦陷。
(二)价值取向。远古先民为生计把石头当作工具,须臾不可或缺。当玉从石中分野之后,由于玉的琢磨不易,只有部落首领或祭司才有使用权。古先民认为玉能通灵,可以沟通鬼神界,丧葬佩玉者,可在彼世界得以永生。许多人想死后在彼世界用度不愁,就生前节衣缩食、拼命积攒陪葬品——这就是华夏厚葬风俗的起源。几千年来,华夏用玉规制森严,逾制法不容情——这从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只能陪葬玉含等小配饰,迄今只出土两具玉棺,均为汉代王墓——可见,玉自古就是崇高身份的象征。
唐代开始,观赏石从一般石头中渐次嬗变,成了人们怡情悦性的艺术品,赏石者大多是有闲钱、有闲情的文化精英。在普罗大众眼里,赏石是有文化、有地位、有修养、受人尊重的社会价值标杆。华夏人的名字里之所以含有那么多的“石”“玉”(“王”字旁是“玉”字旁的简化),是因为“石”“玉”代表着身份、代表文化、代表美丽、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崇石、尚玉的文化基因,已经流淌在自己的血脉里。
(三)石、玉对人有滋养、保平安作用。中华文化的根源是《周易》,《周易》的基础是阴阳。医、兵、卜等家根据阴阳演化五行,所以石、玉也是有阴阳五行属性的。《本草纲目》中20多种可以入药的石头,是属性使然。一些不方便入药的石头,对人的滋养作用亦大,其中的代表就是“玉”。
葛洪是晋代儒、释、道、医、丹集大成者,其作《抱朴子》云:“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故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玉是吸收了亿万年精纯的五行属性物质。玉是稀有的大地精灵,特别是籽玉,是经过亿万年地质运动后幸存的珍宝,被佛教称为“大地舍利子”。历代佛、道大德喜欢用籽玉刻画福寿牌、平安牌等。
(四)观赏石是可人的共情物。观赏石拙朴、坚硬、孤高、耿介、冷峻,观赏石也温润、细腻、娇艳、玲珑剔透、神光内蕴……不同性情的人,都能在赏石中找到与自己相投的因子,得到共情的愉悦。观赏石也就渐变为沉默而可人的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说:沉默是最坚固的语言、沉默是最深远的意境、沉默是最忠诚的告白。沉默的朋友肯定是“法不传六耳”的。所以白居易诗云:“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陆游诗曰:“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有这样沉默而可人的朋友陪伴,人就容易沉下心来静心养气。人只有常养静气,才能洞悉本心,不在纷纷扰扰的人事里迷茫;只有常在慎独中坚守本心,才能明心见性,不在光怪陆离的名、利、欲中迷失,找到自己的幸福。
(五)观赏石有疗愈充能作用。帝制时期因科举制,社会精英绝大多数是文人,赏石者也是。人的社会地位是和社会责任相辅相成的,精英的压力有多大?伴随阳春白雪的失眠有多深?“伴君如伴虎”的滋味有多玄?名利场波云诡谲的迷雾、恩怨情仇的刀光剑影有多恐怖?不少精英的肉体因此奔溃,心口在滴血,灵魂在贪婪与恐惧中挣扎、奄奄一息。
这时的他们,是虚弱的病患,多么渴望能找到一处可喘息、痛哭、舔舐伤口、包扎疗伤、补充能量的安全所在!于是,一个暂时隔绝喧嚣的小书斋,几方观赏石或许就成了这些文化精英疗愈身心的处所。
这些“病患”伤于“七情”,又被“六淫”所侵,症状常见心烦、口苦、纳呆、不寐、懒言、恍惚等,盖由心阴暗耗、肝阳上亢、虚火上炎、脾胃失和等所致。治疗当以降君火、退相火、滋阴补气、健脾安神为原则。而坚硬致密的观赏石,是经过亿万年流水冲击和极端气候考验后的石、玉精粹,大多含一定量的水、土之阴精(俗称“地气”),恰好有滋阴降火、安神镇惊、固先后天之本的作用。此时的赏石处,也就变成了他们对症治疗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 都安石
当他们眼凝视着爱石,体会着爱石的沉稳、坚定;手抚摸着爱石,感受爱石传来的厚重、凉爽,忐忑的心绪缓缓平复,浑身的烦闷渐渐消散;再看爱石上的图形画面:或日月山川、或龙蛇起陆、或枯木怪石、或林泉清风,令人生出白居易赏石时那种“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同感。渐渐地,赏石者的灵魂开始在石中自由地飞翔,胸中块垒在自比丑怪而不朽的奇石面前得到释怀。
这样,爱石成了治疗的药石与针砭,抚摸成了调节手三阴三阳经脉阴平阳秘的导引,爱石上的图形画面犹如治疗心理创伤的祝由科符咒。“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人们,身心在赏石中得到放松、放松、放松……解放。想归隐林泉吗?想长生不老吗?想实现美丽的梦想吗?……赏石者在与爱石的互动、遐想中,似乎已然得到——花耶?石耶?蝶耶?人耶?坐忘矣。赏石一瞬,似已千年。
万年之约 | 右江石
让诗意氤氲在赏石与生活中
诗意,是观赏石命名的点睛。观赏石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天工地造的自然艺术品,有着千奇百怪的形状或纷繁复杂的画面,给观赏石命名,非常考验赏石者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泛学科的底蕴。为一方观赏石赋予恰当而诗意的命名,犹如画龙点睛,石头从此有了灵魂,获得了新生,从而价值倍增。
诗意,是观赏石艺术赏析的花朵。一方观赏石之美在何处、奇在何方,贵在精到的赏析。诗歌是语言的花朵,诗歌的一词一句,浓缩了几千年文化典故之美,诗意的天马行空,给人的思想插上翅膀,令人享受到精神解放的自由与喜悦。一个充满诗意的赏析,闻者如听天籁、如饮醍醐。
诗意,是摇曳在我们精神中的桃花源。人类在迈向自由王国的征程中,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个发展的过程里,人们的美好愿景与环境的制约始终是相生相伴的矛盾,当人们解决不了这个矛盾的时候,有人选择了隐逸林泉,如张良、刘伯温、竹林七贤、八大山人等。即便发展如今天,仅仅一座终南山就有3万多隐士。难道通往愿景的道路,我们只能在生活的苟且和隐逸中二选一吗?
我们发现,在苟且与隐逸之间还有一条迷你小道:那就是让自己在书画、诗歌、赏石等文化、艺术活动中多那么一点儿诗意;在生活的日常里,偶尔能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受一下清风明月的况味,聆听一会儿花开叶落的响动,静静叩问本心、守望初衷——或许,我们精神的桃花源就在那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诗意的中华赏石艺术。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5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