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11月双休来到柳柴赏石市场,感觉柳州奇石节似乎并没结束。在千水雅石中心林维宽(人称宽哥)那里喝茶时,喝出了宽哥的成交秘笈,据他透露奇石节前后成交破百万,有些是在奇石节期间成交,有些是在客人回去后电话成交。宽哥“烹饪”出的这些“美食(美石)”,能得到客人点赞好评,全靠平日积淀的功夫使他创作的作品达到了1+1﹥2的效果,这就是他的成交秘笈。
这份秘笈听起来很简单,但需要经年累月用脑用心的实践,为此,应笔者之邀,宽哥将自己的创作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抛砖引玉,造出更多的“百万”明星来。以下案例有些即是本次成交实例,因此这份分享也特别有实战意义。
小品石创作实战案例 文/林维宽
小品石与中大型石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一旦定位后,一般不会再去移动。而小品石的乐趣,在于它能随手把玩组合,与石对话,一旦成局,这种成就感很让人走心。
在今天资源渐缺,中大型石转藏一个便少一个。而小品石组合创作,机会相对更多。是故莫因石小形微,而弃之鄙之。要知风沙磨砺也好,千里激流也罢,越小受的冲击越大,才能造就它多彩多姿的变化。
创作的灵感在于,得到一件小品,便知需要寻找哪一种可以对应组合的物件,这种悟性需要时间沉淀和经常赏玩积累的文化底蕴。今与大家分享几组案例创作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传统制式格架布局创作案例
按传统多点组格架的摆放,严肃制约,难度是很高的。除了石种相同、大小比例、走势方向、颜色接近外,更讲究的是它的呼应关系,高低错落等整体所产生的协调感。越多点难度越高,且需长年搜集与缘份,非一蹴而就,然一旦组建成功,却是了不得,所以一般石友轻易不涉足,较多石友采用相对容易的两点、三点组合展演。但对于多点组格架,只要掌握方法又能持之以恒,一通百通也不是太难。
《群英荟萃》形象组 大湾石
多点组(14格)在台湾是难度最高级别的组合,而今为了突破,也算是圆一个梦想吧!从2012年有了右上第一颗人物起,开始有了想法,中间几度放弃,但又不甘二十多年无代表作,于是直到今年终得完成。六年时间的去芜存菁,按其格位大小、比例、色系组建完成。整体协调度甚佳,唯仍有颗把不足,但尚可接受。毕竟此种格式以人物石为优先,又因人物立、坐、蹲、卧、跪等形态不一,难上加难,很难面面俱到。曾经想改放戈壁石人物,却因其外型流畅度产生干扰,而再次回归初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大局,一圆此愿。虽然用了六年,这种心路历程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秋峦向晚》景观组 大化石
三点组相对简易多了,许多人看热闹,却不知道有讲究。按原设计最上层是摆放全部景,再往下其他位置才是局部景。山为主体,依下才有崖、湖、谷、台、段、涧、洞等局部景的产生。不论人物或景观的摆放,万变不离其宗,主石下方置立石,余左右需朝中,否则便成出格无法呼应。
二、平面展开式布局创作案例
小品石往往过于细碎,如何整合做成大局,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视觉效果?除了有现成的背景台可利用,我更偏爱周边唾手可得的枯木烂板,就看自己是否有心因应一个故事,而去寻找适合的配件,做最接地气最自然的演绎。在整合的过程中,除了融入文化元素外,更多的是经由自己潜心的创作,达到真正赏玩的目的,这才是赏石带给我们最大的乐趣。
《渡禅》形象组 戈壁石
不使用背景,完全以千禧年开始,推动戈壁石组合赏玩的方式营造场景,利用硅化木为渡具,佐以形似达摩人物,又以泥石岩洞辅以坐姿修行人物,配上瘤板为基。如此人物颜色相同,一站一坐,辅件相似,形成由西向东完美的结合。主题故事达摩东渡便由此而生。也因使用自然古朴素材,更能贴切表现出时代感。
《九寨秋色》景观组 冰彩玛瑙
此组作品15年原应邀回台参加《不动声色》联谊展,唯当时不使用任何道具,只以显示平放即稳的难度展式。而今过了多年,为了使其完善,改采外制雕刻有远山背景的方式演绎。另增加些许元素,搭配小人物和枫树,在强烈的色彩冲击下,从而突显了九寨黄龙秋天地质的特色。将两个单一个体,集结整合成一主轴,视觉上的气场不容小觑!
三、不用道具布局的创作案例
《五子登科》意象组 大湾石
石出圆形以鹅卵石质松软为易,而大湾石其形质色取得则相对困难。原有右二两个,再又得左一紫砂红,为了完善色系丰富,再找到绿黄。剩下的便是前后关系和高低错落的排列,如此穿插便鲜活了整局的律动感,因为颜色扮演了很大的关键因素。往往没有外型的框幅限制,反而更能展现出简约却不简单的哲理。正如书法的一字,笔画最少,想写出神韵却难!
四、传统与雅趣融和的创作案例
《古月照今尘》景观组 戈壁石
从大唐碑林一路向西
走过敦煌佛窟
丝路在风沙中淹没
岁月史迹历历在目
唯留古月照今尘
不胜唏嘘
本组作品在传统制式的严谨中,融入雅趣 。如此大胆的陈列展演,反而鲜活了主题故事的明确性。尤以小人物俏皮的反差,更是完美收官的点睛之作 。整体结构因其石体大小相近,颜色几乎同步,在视觉上产生了高度的契合感,便有了开启尘封历史过往沧桑的对话!
此组作品2018年3月太原展会寻石过程中,先有了山形景观,后有月牙形,当下灵光一现,便有丝路的创作联想,虽然此行只得4+1,可却在无心插柳的背后,尝试完成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一组作品,喜之!
林维宽简历
1958年生,台灣屏東人,千水雅石中心負責人,曾任中華賞石文化協會秘書長,中華賞石文化協會會務顧問,2008攜手奥運中國觀賞石博覽會台灣展區秘書長。資深雅石玩家,賞石專欄作家,編有《大漠藏珍》戈壁石典藏專輯。玩石细膩精巧,演繹自然脱俗,近年常受邀於賞石論壇擔任講座。受邀各大賞石會館担任創意總監操刀設計佈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林维宽的小品石创作实战案例及成交秘笈。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5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