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中,除了意识外,就再也没有其它东西,物质只不过是意识的倒影和产物。
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意识。无论人、植物,哪怕一个石头,都是意识体的组成。
意识,到了不同的维度,它呈现的生命状态,或者说能量,是不一样的。维度越高,能量越大。能量越大,看到的是无限的美。否则,我们会一直被欲望支配和束缚,永远为奴,而痛不自知。
佛教的轮回解脱,道家的性命双修;老子的天人合一,庄子的清静无为。无不是高维度意识的体现。
既然如此,所以,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提升意识的维度与自由度,这也是人类的意识能动性将在今后愈来愈被重视,甚至愈来愈被唤醒的必由之由。
人类已经更多地认识到,某种意义上,科技的发展之路,同时是文明的消亡之路。而文明的消亡,更多的体现在本自具足的人类意识,渐渐地被蒙蔽,越来越漶丧。
石头,跟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类借以抢救意识,达到高维度意识的媒介。
具体到赏石,尤其传统赏石,具备独特的属性,更容易成为人类意识外援内求的参照物。它的迷人之处,给人所读取的意境,更容易体现高维度的东西,存在着超越于三维空间而将人带入高维后,进入或迷幻的,或神性的,超越生死的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的交感过程和阶段。
故而不难理解,为何石头的审美是自古公认的最高级的审美。而且,也不难理解——越传统,越当代。越当代,越永恒。
一个合格的赏石者,除了骨子里的审美状态和兴趣点在于往高级的美学价值方向推进、发展外,同时要有致力于分辨石头和其它事物各自属性的能力,然后,找到发生关系的那个交集的点,以及可以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最终为了掀开或者还原石头的本来面目,而开辟一些前不为人知的途径,供后来人借鉴或者超越。
如即将到来的12月3号,汇石融通在上海艺博会中亮相的石非石展,以西方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画作演化而成立体展示空间。
再同时,一个合格的赏石者,更要有加强洞悉生命智慧文化的前提和能力。
一个人生命充满了智慧,意即意识层面到达了高维度的空间,可以各个维度上下穿梭。这样的人物,以及他的思想可以做师。师可以指导如何赏石。我们的古人早已经做到了。而我们,一旦投师,如同投胎。
一个石非石,两次展贡献的意义,还有,今年上海传统赏石鉴赏两次研修班贡献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只会迫使石界中的每一个人,更加地注重意识的维度,审美的内涵,催发人文哲理的思想,去加快那个真正的属于当代石头的分水岭的到来。
当一个人在石头上懂得放弃因为热爱而单纯的抒情能力后,或者当一个业界懂得放弃因为欲望而强烈的利益能力后,在石头中拓广有关生命的哲思空间,进而恢复意识维度的生态,才会开始活跃起来,灵敏起来,进而自由起来。
在石头面前,有识之士早已经很惭愧,今人的意识维度,可谓还无法自信,甚至超越不了古人。
古人赏石,启用的是高维度的意识,他们从上往下观。而今人的维度,与古人相较甚远。今人拥有的是科技,借助的也是科技,却以丧失意识为代价。
今人很多时候在石头上流露出来的个体自信,充其量只是变相的一种利益的自我保护的需求耳,在族群中,力求维护自身的一席之地耳。
而且,所谓的仅有的自以为是的自信,通常来自于无知,确切地说,来自于盲人摸象中自认为摸到的那一个部位。可以说,因为无知,人们才会自信爆棚,迷之自信,一迷千里。
每一次见石,何尝不是见自己意识的产物,或者见跟自己一样的同类的倒影,那是对生命的穷追不舍,凝结着精神与孤独的永恒。每一次出发,何尝不是对自身身心的一次综合追索与勉励:我是谁,我曾经是谁,我将来有可能是谁。
对于一个赏石者,意识,借由石头提升维度,进而,借由维度再重新观照石头。
朗朗乾坤,朗月清风,在石头上穷究竟,在生命各个领域穷究竟,在任何事物上穷究竟,一理通百理,都终极到对意识领域的穷究竟。换而言之,只有高的维度才可以俯瞰和指导低的维度。
也只有自身意识到了这一个点,才能感召到相同这个点的石头、理念及其志同道合者。
很遗憾,当我们回顾个人的文字,及其收藏的石头时,我们经常会遭遇到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如同世间所有的误解也好,所有的事故也好,都是冥冥之中的时间差在作祟一样,也就是说,思想走在了文字与石头的前面。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