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明珠缘》这样描写明末的居室:“一张天然几摆着个古铜花瓶,内插几枝玉兰海棠,宣铜炉内焚着香。案上摆着几部古书,壁上挂着一床锦囊古琴,兼之玉箫、象管,甚是幽雅洁净。”岁寒时节,摩挲温暖铜炉,品闻袅袅幽香,是文人每日的清课。
自宋代以来,收藏三代鼎彝礼器,因寄托了法古尊周之精神,乃为文人所重。文人们不仅使用这些藏品,并且还仿照这些造型制作许多器物,香炉即为其中重要的一类。铜炉自上古的青铜器造型中蜕变而来,大气与古雅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加上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提炼与功能要求,经典的宣炉于是横空出世。
上到敬天祭祖、礼佛敬神,下到品香伴读、燕闲雅集,以铜炉焚香伴左右,可谓风雅之至。《长物志》香炉篇曰:“三代、秦、汉鼎彞,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彞炉稍大者,最为适用。”为何宣德炉会自明代出现后便青出于蓝,得到众多文人的歌咏与推崇呢?
张岱在《陶庵梦忆 》中似乎对此给出了答案:“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只因三代铜器、宋代名磁均不耐久火,论便用称手,莫如大明宣德炉。明代第一收藏家项元汴在《宣炉博论》赞曰:“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
如此“宣炉”,在晚明时期就已价值连城,令“纨绔子弟”张岱也深感囊中羞涩。幸有当时苏州名手法古制炉,同样风靡一时。张岱说到:“然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苏州甘回子文台,其拨蜡范沙,深心有法,而烧铜色等分两,与宣铜款致分毫无二,俱可乱真。”当时的制炉名家,深得文人推崇,“亦古亦今,以今胜古”的铜炉珍玩,成为后世争相收藏的雅物。
在今天,古董宣炉的价格已令普通爱好者难以企及。然而吴中绝技,代有传人。巧生制炉世家,传承至陈冠丞已是第四代。其在十余年间对家传的制炉工艺融会贯通,并以老炉收藏为鉴,不断复刻钻研,推陈出新,日臻妙品。
炉火相传,技艺不灭,敬造一尊铜炉,让袅袅炉烟,如瑞云祥彩伴君左右。祝新岁大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人空间):吴中绝技,代有传人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