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赏石理论群体开始讨论观赏石美学以来,“审美意象”一词不断出现在各种赏石文章中。但有趣的是,这样一个被广泛使用,并且能够充分表达观赏石美学核心思想的术语,长期被人误解和曲解。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有人将“意象”与“想象”、“联想”等审美活动等同起来,有的将“意象”与“意境”的词义等同起来,造成学术上的模糊与混乱。有人问“意象石”怎么解释,“意象”怎么解释。为此,除了有必要从深层次理解意象美概念,把握赏石中的审美方式、审美情趣、审美境界等方面的重要心理环节之外,还需唤起主体精神对审美意境创构的人文关怀。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审美意象理论,其美学思想深深地维系于东方哲学根基之中,有关意象的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山海经》的“触象而构”的神话意象中就已涉及了“象”的虚幻世界。其后,老庄哲学中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是意象的含义。所指之“象”,非指客观物象,而是由主体凭借记忆或想象幻化出的主观意念的“象”。南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到意象问题时指出,意象是指作者或鉴赏者想象中不定性的形象,或比较成熟但最后违背表现在物质形式中的形象。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由此我们来比较一下想象与意象的审美实质:“想象”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观照时,所引发的超越客观对象的联想和拟象;“意象”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观照时,脑海里浮现的另一种形象,这一形象在想象中呈现为流变状态,以致创构出自然世界或现实世界中的物象或景象。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可见,“意象”与“想象”的区别,就在于“意象”可以表现为特定艺术形象的某一局部,也可以表现为特定艺术形象的全部,甚至可以大于特定的艺术形象,它的审美内涵就是“超以象外”。有关“超以象外”的美学理论,从我国先秦至六朝的著作中早已有之。如《道德经》二十一章里写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像”,就是对意象的生动解释。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中国赏石艺术的意象美,与不同时代的审美方式、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有着必然联系,通过审美意境的创构,反映出虚拟情景的“真实性”。石之“象”,不仅是瞬间定格的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单元映象,而且随着审美意象的运化而成为游离于脑海中的多元映象。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正是这种赋予赏石以鲜活生命的审美意象,在赏石艺术理论中常被提及。由此而言,构成中国赏石独特审美趣味的就是意象,而且这个特殊审美范畴凝聚了赏石艺术的真精神。实际上是当代人追求更具感性、更具个性的审美倾向的显著反映,并且与审美理想的升华是分不开的。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赏石艺术中意识的完形与物象的结构,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视感空间与意象空间的关系,虽说都是主体意识的反映,而且既有部分空间也有整体空间,但意象空间的“整体”并不等于想象空间“之和”,两者在意识运化中互相穿插,却又互相分离。

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中国赏石的审美本质,就在于赏石者不甘于停留在客观对象的感官形式上,而是善于把自己的心智和情感凝聚成突破自我的生命精神,依靠具有生命活力的意象活动创构“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由此从“象罔”中渐进到超越时空的境界之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审美意象​赋予​赏石艺术以鲜活生命​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6641.html

(1)
上一篇 2020年11月9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上午6: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