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通过以上梳理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所谓米芾相石法不过只是传言,没有可信的确切记载和论据。

(二)内容变来变去,无固定准确的说法。

(三)借助名为石谱实质是画石的画谱讹传居多,而且同为画石的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接受,有的不认可。古人画石,如没有特殊说明,基本画的都是湖石,如果是正统经典标准,理应一直被遵循并传承沿用。
 
(四)以野史杂记记录为多,官方资料与正史没有载入,也不被采信。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竹-额河石-甘鹭生
以上在介绍完与瘦皱漏透相关的人物、理清外围之后,下面请出传说中的相石四法的本尊——米芾本人。
 
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法家、画家,是当时享誉国内的书法四大家苏、米、黄、蔡其中之一,因好石成癖又被称为“米颠”“米痴”,米芾的知名度非常高,影响力很大,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大V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佛门圣境-冰彩玛瑙-巩向生

 

在米芾本人的传世诗文画作中并没有发现有提到相石法,甚至连石头都很少提及,这对于一个被称“石颠”“石痴”的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没有谈到过关于“瘦皱漏透”的任何一个字,甚至没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前面提到的其后人、喜好收藏石头的明代米万钟也不知晓,这是不是有些吊诡、非常奇怪。米芾本人及其后代皆不知所谓相石法,而那些道听途说者却津津乐道,屡屡作为经典引用。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赏荷-和田玉籽料-樊建勇
对此,笔者想借用电影《魔戒》开场白中的一句话:“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比米芾略晚,另一位在古代赏石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杜绾在《云林石谱》中也没有米芾相石法的记载。据科学考证,《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公元1118年至1133年之间,而米芾的生卒年月是公元1051年至1107年。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大咖,如果他真的说过所谓的相石四法,笔者想一定会被《云林石谱》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人,可惜没有,一个字也没有。不仅正史没有,连野史杂记都没有,只有米颠拜石之说,没有所谓的相石四法。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吉祥如意-灵璧石-施宏军
《云林石谱》中对灵璧石是这样描述的:“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若成云气日月佛像,或状四时之景。”“峰峦岩窦,嵌空俱美,石理嶙峋,清润而坚。”处处给人一种生动立体感,而不是画面感,这才是从赏石角度来谈论石头的样子,而不是公式般的瘦皱漏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林石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介绍石头的科普著作,虽有不少的赏石内容与观点,但并非赏石专著,杜绾本人也是矿物岩石学家,是科学家,而非赏石家。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嘉年华-长江石-白琴

 

除此之外,笔者还查阅了从宋到民国许多涉及赏石的诗文资料,包括苏轼、陆游、赵希鹄、赵孟頫、王守谦、文震亨、蒲松龄、沈钧儒等赏石名人以及一众非名人,未见有人提及瘦皱漏透。归纳起来,他们主要是从形、色、声、质、意韵等几个方面来赏石、论石。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人最讲究情怀。魏晋以降,讲求得其意而忘其形。尤其是到了文化巅峰的宋代,更是到处充满了情怀。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壮阔的情怀;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激荡的情怀;宋徽宗“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是悱恻的情怀;而写出“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与“云间皓月,拂袖雄披楚岸风。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的米芾,怎么可能缺少情怀?像瘦皱漏透这种机械刻板干巴巴毫无生趣的语言怎么可能出自素有“石痴”“石颠”之称而又极富有浪漫情怀的米芾之口?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锦上添花-灵璧石-王志刚
通过细致探究,笔者发现,原来浩如烟海的传统赏石历史上除了几个人物和两本画册没有详实依据地提及外,众多喜欢石头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人知道并谈及瘦皱漏透。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笔者以为可进一步地得出判断: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代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赏石专著,更没有系统完整的赏石理论体系,不过是东一点、西一点,张三一点、李四一点的碎片化的观点汇集,经过现代人的串烧、拼凑,搞出了一些所谓的传统赏石理论来。尽管现代赏石文章如乱花缤纷迷人眼,却原来很多都属于拿来主义的不求甚解,照抄传讹,或者夸大穿凿,拼凑链接。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一枝一叶总关情-三江石-龙革

 

丁文父曾有过批评:“明清以来的中国赏石深受米芾相石四法的影响,致使赏石的欣赏越来越拘泥在形式美的范畴。对赏石形式美的过分看重,最终导致了赏石向造型上的格式化、技法上的工艺化和功能上的装饰化方向发展,已经失去了早期所注重的‘意味’和‘意境’。”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瘦皱漏透极可能是民间画石的一种格式化的技法,通过民谚流传,是民间画匠把现实存在的立体的石头用画纸平面表现的一种技法和要点,且这种画法对除太湖石、英石之外的多数石种并不适用。虽然局部可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作为广泛意义上的赏石审美标准。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江山-昆仑山石-吴琥

 

目前国内石界的主流石种,无论是灵璧石,还是戈壁石、大化石、长江石等等,有几个是用瘦皱漏透来欣赏审美的呢?尤其是自古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文人青睐的灵璧石,其内涵意蕴丰富,形态风格多变,更是难以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公式化地概括它、描述它。
 
中国传统赏石的主流应该是以文人石为核心,是文人、士大夫在封建专制下寻求独立于世的思想和人格的精神寄托,注重通过意韵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完全不可能是单纯体现形态、刻板枯燥的瘦皱漏透。民间的言语由于受社会阶层与思想境界的限制,是完全感受不到这一层的,只能用瘦皱漏透这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东西来表达,如同打油诗、顺口溜。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恭喜发财-马达加斯加玛瑙-张勇为
而单纯的瘦皱漏透即便对于绘画来说,也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因为它只有形,而没有神。绘画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有思想内涵、有情感、有神韵,而不只是干巴巴形式上的东西。这从苏轼、米芾以及郑板桥所画的怪石、柱石图中都能体现出来。
 
所以,工具化的、机械刻板的瘦皱漏透无论是对于绘画还是赏石,都是不可取的,甚至连形式美都谈不上。能够空间移动、变换角度地动态赏石,与绘画利用平面来展现物像的效果,其观察与表达的侧重点是有很大区别的。由瘦皱漏透而画出的那些病西施般的石头形态,构图机械无生气,千篇一律格式化,很少让人有艺术感。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观音-乳源彩石-吕飞英

 

科学哲学中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美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也常常是偏狭的,这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提高的过程。因此,瘦皱漏透不仅不适合一般意义上的赏石审美,且由于其简单的格式化及工法化,也使得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现代赏石不能拘困于传统赏石低水平重复、模仿。
 
现代赏石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创新、升级,包括观赏石的特质所应该体现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如果扩展运用西方及现代美学理论,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留白与简约等,又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发现和审美感受,会开拓一个新的认知世界。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白萝卜-戈壁石-张勇为
当然,对于一部分石头尤其是大型园林石,皱还是有着一定的审美意义,对于厅堂石,尤其是案头石,皱的审美功能就退化了,而石头表面的“皴”——石皴,则具有更现实、更重要的美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石皴是指石皮表面相对于皱来说比较细腻的石花节理与纹路,如同绘画所表达的“皴”,是与皱有关联而又不同的现象和概念。

 

 

石皴于石头外表凹凸起伏,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浓淡相间,宽窄有序,粗细得当,玑珠琅玕,为氤为氲,极好地展示了石头的节奏美、韵律美,又体现了石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肌理美,其传递给人们的视觉美感以及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游目骋怀、由眼入心的味象美,是很高的精神享受,这是人类的绘画作品的各种皴法效果所远远达不到的境界,是大自然独特专有的、无法模仿的美——自然的奇异之美。
 

“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财富老人-三江彩-胡敬亭

既往的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扔掉古人的旧拐杖我们也能赏石,也才说明赏石界的成熟,不能总是捡拾古人留下的牙慧以自贻。
在此,我想引用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所有的开始都拥有神奇的力量,护卫和帮助我们的生活。”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高素质、懂艺术的赏石爱好者步入赏石界,共同建设观赏石理论体系,同时以悦纳的姿态面向国际,以现代理念来创新发展赏石理论体系,开创赏石界的新未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宝藏杂志):“瘦皱漏透”真的是赏石标准吗?(下)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40224.html

(1)
上一篇 2020年7月10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0年7月11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