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玩味、陈列及收藏价值的石质艺术品, 她是大自然的伟力雕刻,她是人类难以企及的精华。观赏石美,美在哪里?既没、美在她的天然刻绘,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美在她与人的交流,美在人类赋予她的思想和灵魂,也许正是人类的参与——人的审美意识赋予了奇石以美学的生命,正是文化的渗透疏导,以一种视觉方式展示着艺术与科学映射的深层人文景观与人文精神,开拓着人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人类更真实地感受到观赏石的美与价值,也使观赏石以一种更为柔韧的生命力融入人类文化历史。
石,以云根地骨的坚实,以超越时空的永恒,乃万物之基,土壤之源。孕生于苍茫,历万劫而坚韧。饱风霜而刻骨,自然的沧桑巨变,地动山摇,火山喷发,江海翻腾,或与水的熔炼,亿万年的磨砺,塑造了观赏石或魁梧挺拔的英姿,或玉树临风的气魄,或玲珑剔透的雅致……
而石的发现与鉴赏,则真实地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尤其在文人雅士的艺术眼光中,观赏石不但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而且参与并支持着文化的承继和传流,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中也有广泛渗入,文学家借石头来叙述他们的故事,抒发他们的感情,“石”以言志,“石”以抒怀。
中国古典小说颠峰之作《红楼梦》中对赏石的描述也比比皆是。其开篇就说,历经梦幻,真事隐去,借“通灵宝玉”之说,撰《石头记》一本,在中国赏石传统意识中,石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灵性,因此要借石传言,于是下面便说:“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石,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另一块,女娲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此青埂峰下。谁知此石瞬息万变,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不堪入用,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心切慕之”便求助僧道,只见那僧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头立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佩物。
几经劫数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一石背后有一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刻着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历经的一段陈迹往事,故曰〈石头记〉。其主人公林黛玉的由来,也与石头结缘,“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原来那林黛玉也是三生畔的一株仙草,因欠神瑛侍者之情,转世偿还。其他在第五回、第八回、第十七、八回以及二十二回、二十八回、三十回、五十回、六十四回、七十回和最后一回都有与石的描述,寓意深刻,以石喻事、以石喻心,很是精彩。
《红楼梦》以石头始,以石头终,终究意味着什么?终究赋予石头多少意蕴?石头毕竟还是石头,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识和传统观念,所喻示的人文精神和象征意义,却是永恒生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赏石绝不只是一块形体固定、色泽鲜艳、被人们鉴赏的物体,而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代表着民族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凝结了历史与科学的艺术修养!
神话小说《西游记》对石头的描述也谓情有独钟。其主人公孙悟空乃一石所生。《西游记》的开始便这样写道:“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
按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为一石猴,五官具全,四肢皆备,便学走学爬,拜了四方,目似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后石猴探石帘洞时,“只见正中有一石见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禁……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是桌、石床、石凳……。”山石嶙峋,怪石林立,乃观赏石之大观也。
第二十四回中:“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万岁石、虎牙石、三头石,突突磷磷生瑞气。”第三十回写花果山:“玲珑怪石石玲珑,玲珑结彩岭头峰。”第八十二回描写有“亭上下有太湖石、紫英石、鹦落石、绵川石……有木假山、翠屏石、啸风山,处处丛生凤尾竹。”第九十四回写天竺国曰:“径铺彩石,槛屏雕栏……径边石畔长奇葩……”。等等。《西游记》乃中华文化之精华,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深层次的文化觉醒意识,其对赏石的记载和描绘,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可见赏石早已与人们的思想意识一起融入了文化观念之中了。
《水浒传》开篇写宋仁宗年间洪太尉到龙虎山:“虎啸时风生虎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石堆烟。”山以玉作喻足见其碧透之美。而“伏魔三殿”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丈,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入泥中。看那碑碣上时都是龙章凤篆,人皆不识。这段描写提及的石头、石碑、石龟、青石板都是用来镇一百零八个魔君的,这时石头更有了远古时期的那种传奇色彩——用于镇妖压邪。石头一起,则群魔纷出。
其中,《水浒传》青面兽杨志在上梁山前遇到的倒霉事儿。一件就是他在第十二回中的一段自述:“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杨志所说的花石纲是指什么呢?首先来解释第一个名词:纲。所谓的“纲”其实是唐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成批量货物运输的一个组织,类似与民国时期的“帮”。
货物按照一定的大小或重量,被分成的组进行运输,这叫做“纲运”。一组叫做一纲。所谓的花石纲,宋徽宗赵佶,因为收集这些艮岳奇石,不惜劳民伤财,将太湖石分批纲运东京,以十只船组成一“纲”,史称“花石纲”。“花石纲”使得东南地区数省及运河两岸人民深受其害。也最终激起了反抗。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石头的描写也颇为精彩,第六回孙坚破洛阳时:“殿男有五色毫光起于井口……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琐着,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月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楚王,解之得玉,后为国玺,有帝王之兆。和氏壁至今仍为无价之宝。
可见小小石头,神奇无比。石头吸引历代文人的目光,他们深深地被观赏石的玄妙与艳姿所折服,他们的心境在苦闷烦乱的世事中真正找到一种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寄托,他们从赏石的千姿百态感受着自然的神采与召唤。赏石仿佛有种奇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国文人,也渗入了人们的意识。石是美的亦是奇的;石是雅的,亦是幻的;石是心灵的发生,亦是艺术的开花;石是文化的载体,亦文化的亮点……赏石在古典名著中找到自己的仙踪神影,是文化认知意义上的明智,亦更真切地显示了赏石的艺术价值永存于民族文化之中。
作者简介:杨嘉克,曾在山大、武大任教,其后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机关工作。现兼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铁道部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观赏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曾有多篇论著在国内外发表。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