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赏雅石|屏生宁静待疫除

湖山晚忆

碧山黛影掩长堤

白水护田锁岸畦

空谷排云随路远

茂林剪廓与峰齐

湖光醉畅渔歌晚

暮霭寒凝村舍迷

谁染斜阳摹古意

原乡入梦伴归犁 

诗赏雅石|屏生宁静待疫除

木兰花 · 题屏

碧水重峦弥眼望,一抹蔚然翻稻浪。

湖天镜影待扁舟,入梦浮生怎寄畅。 

倦鸟旧林空反响,墟里暮烟凝过往。

斜阳漠漠水悠悠,身远故园心荡桨。

 

诗赏雅石|屏生宁静待疫除

石屏入画,满目苍翠如重墨泼彩。连绵远山如幕,映缀斜阳,层云薄雾之下,隐约有空谷涧壑,似有云气排空而来,凸显峰峦变化。坡脚那一抹水田新绿,更具人工整饬的味道,垄亩交错,湖水围堤。大片留白如天光倒影,几分空阔,几分静寂。湖水,斜阳,翠树,稻田,这一切风景都好像被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平添了如梦如忆的朦胧感。一幅可以沉醉心性的山水田园画卷,跃然石上。

面对石画,最大的感受就是安详静谧,仿佛记忆中的故园山水一般明秀,内心扰动了一丝隐隐的乡愁。耳畔隐约响起邓丽君那首著名的《又见炊烟》,幽回宛转的旋律,脑海萦绕不绝。

是啊,内心的思念,说明我们远离故乡太久了,也急需那一处栖居心灵的宁静田园。特别是在当下这种举国抗击疫情的形势下,保持内心的宁静,显得尤为必要。

回顾这次突发疫情的缘起,表象是贪食野生动物等行为,而实质上,与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心浮躁,贪欲扩张,迷失心灵家园,不无内在关联。就本质而言,还是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之后,带来的精神修养缺失造成的。那种简朴纯真,乐土敬业,忠于职守的生活信念,在物欲膨胀的影响之下,伴随着故乡那醇美的风景,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诗赏雅石|屏生宁静待疫除
 
痛定思痛,该是回归心灵家园的时候了。而赏石带来的内心宁静,则是这非常时期,抗疫修心的好手段,面对这幅石画,不由想起了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一系列乡村田园风格的作品,《晚钟》《拾穗者》《播种者》《喂食》等等,所表现的都是朴拙安详之美。虽然这些被称为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主要描绘的是农人耕作等生活场景,但那种朦胧的画面与生命质感,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与这枚石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反映出一种,安然朴实的生活态度。
 
诗赏雅石|屏生宁静待疫除
温饱粗安,乐游山水田园,大约是每个赏石人内心都藏着的梦想。然而,在社会上打拼许久之后,往往又迷失了当初的向往。不过幸亏我们还有石头,还有守住一方精神家园的载体。而宅在家里避疫的时刻,正是赏石静心的好机会。
 
虽然少了外出游历的可能,但伴着美石,一样可以效仿古人,卧游天下。一样可以将这山水画屏,作为神游觅道的境界。于是想起宗炳的名篇《画山水序》,每每读来,总有醍醐灌顶之感,感受到古人为何要探究山水田园的真谛。这些文字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去选取和表达山水景观石、画面石,更为可贵的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山水,纵情画中山水,进而享受悟道其间的乐趣。
 
说起悟道、参禅,许多石友都会想起自己的那些或人物、或山水、或抽象的赏石作品来,然而有几人真正去体会参禅悟道的内涵和实质呢?其实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中,不论是儒释道各家理论和手段的差异如何,都在追寻着人与社会、宇宙之间生存关系的所谓道,而悟道的前提就是静心。
 
这一点,早在两千年前曾子所著的《大学》中已经明确表达,所谓七证功夫,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排除纷扰,静心思考,则是其核心内涵。后来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佛家的“定能生慧”,都是这个道理。只有心性安定,排除物欲杂念,才能悟出大智慧,也就是道。由静而思,思而有所悟,这个过程,也可以作为指引我们赏石水平提高和人生进阶的参考。
 
诚然,探寻天人合一的宇宙大道,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显得有点虚不可及,不过赏石静心还是信手可得的修养手段,尤其是在当下这种环境,也是应对居家烦闷的好形式。而且我们有信心,疫情终将被战胜,故园风雨后,依旧会有明丽的山水等着我们。然而经过此番考验和洗礼,我们除了铭记那些奋勇献身的防控英雄之外,是否也该内心自省,去重拾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呢。就让我们一起面对这美石画屏,静心参想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诗赏雅石|屏生宁静待疫除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331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2月8日 上午8:01
下一篇 2020年2月10日 上午8: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