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道光·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 

匡时香港2019年春拍会“集瑞—中国古董珍玩专场”,推出了一件“清道光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高28.5厘米),为道光官窑粉彩佳器,双夔龙耳,造型考究典雅。颈部施黄绿彩为色地,彩绘西番莲纹饰,瓶腹通景绘“八蛮进宝”图,图中峰峦起伏,古木参天,平溪小桥,掩映其中。进宝的队伍行于崎岖的山道上,有的骑宝马、瑞兽,头戴稚鸡翎冠帽,随从手持或肩挑贡物,有红珊瑚、如意、香炉、宝剑等。所绘人物俱异族装扮,其中一组为金发的西洋人物。这件拍品估价550-850万元,成交价为708万元。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道光·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图绘有红珊瑚

此件拍品,曾经在2011年嘉德秋拍会“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御瓷(二)”上拍过,当时市场处于高峰期,成交价达902万元。八年以后,价格缩水了二成多。这也是这两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景气度下滑的一个例证。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展示场景

“八蛮进宝”的题材自唐代起就已经流行,常用来比喻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直至明清而不衰。具体到这件“清道光·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不同以往之处在于,首次出现一组西洋(欧洲)人物,秃顶,金色卷发,类似马戏团小丑打扮,表情夸张,带有矮化的意味,辨识度很高。这也有其母本。笔者曾经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见到过一件“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高74厘米,腹径40厘米),器型相同,纹饰相似,但尺寸更大,要比这件道光官窑高一倍多,颈部则为胭脂红彩色地,看起来更为华贵雍容。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

仔细分辨,乾隆瓷瓶因为尺寸较大,比起道光瓷瓶绘饰画作的余地更大,细节更多,比如人物更为疏朗有致,置景的山水、树木、楼阁等更为具体而微,人物与山水背景的比例更为协调,更富画意。其中,乾隆瓷瓶西洋人物描绘更为细腻,而且是人物主体,一共有十多人组成,有的骑着马匹、瑞兽、白象,携带的物品有红珊瑚、寿桃、座钟、布匹、元宝、花草等。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局部之一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局部之二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局部之三

“八蛮进宝”进贡的方物,可以从这两方瓷瓶绘饰上分辨出,最突出、最醒目、最具辨识度的,就是红珊瑚,呈树杈状,大小不一,而且在瓷瓶绘饰上多次出现,在乾隆瓷瓶上至少出现过七八次之多,也是贡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这其实是反映出清代帝王乃至古人对于红珊瑚的偏爱。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图绘红珊瑚格外醒目

红珊瑚属于有机宝石,色泽鲜丽,质地莹润,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富贵祥瑞之物,向来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古代佛教中被列为“七宝”之一。珊瑚是海中腔肠动物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形成的碳酸钙堆积物。珊瑚本色为白色,由于吸收了氧化铁会呈现出红色。与一般的海族珊瑚不同,红珊瑚仅产于台湾海峡、日本海峡和地中海之中的深海里,对于生长环境十分挑剔,生长极为缓慢,而且采集不易,所以非常稀贵。目前,由于国际贸易公约禁止非法采摘并限制红珊瑚国际贸易,顶级红珊瑚2015年每克价格达到2万元。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代白珊瑚盆景(故宫藏)

“珊瑚”属于外来词语,一说来自于波斯语,是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产于地中海、印度洋的珊瑚通过西域的罽宾等国进贡而来。至少在三国时期,红珊瑚已经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了,如吴国万震《南州异物志》中记载:“珊瑚生大秦国(即罗马帝国,今意大利一带),有洲在涨海中。距其国七八百里,名珊瑚树。洲底有盘石,水深二十余丈。珊瑚生于石上,初生白软,弱似菌。国人乘大船,载铁网,先没在水下,一年便生网目中。其色尚黄,枝柯交错,高三四尺,大者围尺余。三年色赤,便以铁钞发。其根系铁网于船,绞车举网,还裁凿恣意所作。”云云。

这是有关红珊瑚生长和采集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红珊瑚的采集确实颇费功夫,先以铁网沉入水底,让珊瑚附着而生,若干年后再取之出水。类似的记载在《新唐书·拂菻传》中也有之。所以,成语中有“铁网珊瑚”之说,意思就是搜罗珍奇异宝,也引申为网罗人才。

如明代常熟赵琦美(一说为苏州朱存理)编有《铁网珊瑚》十六卷(清代四库全书作《赵氏铁网珊瑚》),书名就是引用了铁网采集珊瑚的故事,是一部搜集古代书画名家题跋的集录体,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所载书画诸跋,颇足以辨析异同,考究真伪,至今赏鉴家多引据之。”此外,明代苏州藏书家都穆也有同名的《铁网珊瑚》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评价不高,认为是东拼西凑的杂烩:“盖奸黠书贾杂裒成編,借(都)穆之名以行也。”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明代朱存理编《铁网珊瑚》

在古代,(红)珊瑚无疑就是富贵的象征。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西晋富豪石崇与晋武帝舅父王恺斗富,以珊瑚树之高大为炫耀。王恺将晋武帝赏赐的二尺高“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的珊瑚树示以石崇,石崇见后用铁如意砸碎,命手下取家里高三四尺“条干绝俗,光彩曜日”的珊瑚树给王恺选。这个炫富故事见之于《晋书·石崇传》,非常有名,但是,这里所说的珊瑚树是否就是红珊瑚,并没有明确记载,也可能是一般的珊瑚,当时在南海和南洋一带海域均产。如故宫御花园有四方明早期石制须弥座、圆盆复合座供置的珊瑚石,为灰褐色(本色应该为白色),净高都在二三尺之间,不过并非是树杈形,而是比较端庄的山子形,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或者是当时南洋诸国进贡的物品。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故宫御花园明早期须弥座珊瑚石

红珊瑚以大为贵,明清两代文人笔下记载的以七尺为限,实际上也是一种夸张说辞。如明代藏书家胡应麟《相逢行》一诗中提到,一位征战有功的将士,“归来报天子,赐第连皇都。黄金为门限,白玉中堂铺。堂上何所有,七尺红珊瑚。”云云。清初诗人宋荦在《黄山松石歌寄金仁叔将军兼索子湘和》诗中提到:“黄山松石天下无,好事往往绘作图。千岩万树不到眼,刻意摹写徒区区。茸城将军胸次别,远道移取来崎岖。石一拳耳俨千仞,松不满尺盘两株。盛以巨盎置铃阁,珍比七尺红珊瑚。”也是将七尺红珊瑚视作为珍奇异宝的象征。

珊瑚石作为进贡物品,最早见诸图像的,应该是唐代阎立本(传)的《职贡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时,南洋的林邑、婆利、罗刹三国(今在爪哇附近)前来中土朝贡,并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其中有三人所持的盆石即珊瑚石。后世有关蛮夷诸侯进贡的图绘,也包括贵族佛僧们的供赏之石,多有珊瑚石形象。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唐代阎立本(传)《职贡图》局部

在清代宫廷制品之中,红珊瑚是比较多见的材质或饰品,无论是天然造型的珊瑚树盆景,还是加工成朝珠、帽顶的珊瑚饰品,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故宫珍宝馆中,就陈设有多件清宫旧藏红珊瑚盆景和红珊瑚雕件。清廷规定,皇帝佩戴朝珠,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质地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蜡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这四种不同颜色的朝珠,恰好寓意天、地、日、月。清代文武官员官居二品者,帽顶为红珊瑚制品(一品为红宝石)。此外,珊瑚红还是清代瓷器中的重要釉色,为低温烧烤而成,呈色艳丽庄重,清代康雍乾三代有不少官窑彩瓷、单色釉都是使用它做底色釉,品质极高。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梅花珊瑚盆景(故宫藏)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代红珊瑚喜字纹朝珠(故宫藏)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代铜镀金盆红珊瑚盆景(故宫藏)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款珊瑚红釉白竹纹碗(故宫藏)

有意思的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还有一件“乾隆绿地粉彩进宝人物瓷雕香插”,雕塑的也是一位西洋男子,红衣黑靴,金发披肩,单腿下跪,手捧一花瓶(可以插香),貌似进献宝物。盘里的宝物,有红珊瑚、犀角、铜钱、方胜、金银锭等,其中红珊瑚格外醒目。这位西洋男子单腿下跪的模样,让人联想起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吉利国王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承德避暑山庄拜谒清高宗的情景,当时清高宗正好是八十寿辰。清廷认为,英国使臣来拜见皇帝,应该行跪拜之礼,其实就是如同以往其他附属国称臣纳贡之礼仪。如清宫意大利籍御用画家郎世宁《哈萨克贡马图》,描绘了哈萨克头领阿布赉汗在承德避暑山庄朝拜清高宗的情景,为首使节跪拜在地作五体投地状。最终,马戛尔尼是行了单腿下跪之礼,这在双方来看都是作了最大的妥协,如同这件乾隆瓷香插所揭示的场景。不过,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已经不再是类似红珊瑚的玩好珍奇,而是天体运行仪、臼炮等体现西方近代科学文明的物件。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乾隆·绿地粉彩进宝人物瓷雕香插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清郎世宁《哈萨克贡马图》(局部)

【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觐见清高宗的速写,系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所绘水彩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活色生灵红珊瑚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3156.html

(0)
上一篇 2020年2月22日 上午9:29
下一篇 2020年2月23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