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北京的地标建筑,也是古老中国的标志和象征。在故宫博物院,有成千上万的国家文物沉睡于此,它们身上巧妙的设计与细致的刻画,无一不让人感叹中国古代匠人技艺的精湛。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一件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往往与诞生的年代是否久远成正比。最近大火的《国家宝藏》里,出现了一件人气爆棚的文物,它就是石鼓。
石鼓历经2300多年的历史变迁,曾遭逢多次战乱,几度失踪又被找回,还与不少历史名人结缘。石鼓出生于大秦,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之后,在唐贞观时期被发现,人们发现了沉寂一千多年的十面花岗岩巨石,其质地为关中一带山中所有的青石。
石鼓命运多舛,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经历了繁华盛世,经历了兵荒乱世,经历了以金镀石,经历了磨刀摧残,堪称千年中国历史的缩影。
石鼓,约高45-6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面不很规则,其形制大致相近。每块石头上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诗。因为石形如鼓,故谓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但是它上面并无年代落款,也没有作者姓名,所书诗文简短,且文字古奥难识,诗意含蓄隐晦。石鼓文的发现震惊了唐代朝野上下。唐初的书画家、诗人,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在看到石鼓文的 “打本(拓本)” 后,皆惊叹石鼓文篆刻的“古妙”。文人雅士听闻消息,也纷纷前去一睹为快,争相为其作诗写赋,也就有了韩愈流传至今的《石鼓歌》。
而这石鼓也是九大镇国之宝,还是位居九件之首,这个石鼓有着太多的故事,说都说不完。康有为说它是“中国第一古物”,这一点也不夸大!
梁家辉,身为《国家宝藏》的“国宝守护人”之一,在香港出生长大的他对故宫的感情可不比任何人少。
梁家辉在之前的采访中就曾表示,在拍摄电影《垂帘听政》时,“那时每天早晨都坚持去故宫‘打卡’,在金水桥边看完升旗才从正门进去拍戏。”太阳刚升起来的故宫、夜晚的故宫,他全看遍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他都走过。
影片上映后,梁家辉更是凭借《垂帘听政》中的“咸丰帝”一举夺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了香港史上最年轻的影帝,首次与故宫结缘便给梁家辉的演绎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故宫这段经历念念不忘的梁家辉在接受采访时一直都爱自居是“半个故宫人”。此次,身为三个“国宝守护人”中最年长的“老戏骨”,梁家辉守护的国宝——石鼓也更符合他的身份。这次,梁家辉扮演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有关石鼓不同寻常的故事。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却因字而死。小小的司马光哭着说,“难道父亲,就能因为几个字而死吗?”
司马池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名族没有信仰,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何以为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不了解华夏五千年历史,国土面积多大,汉字的演变和书法形式,是不能够做中国的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能成为世界唯一没有断续的文明,而且中国民族众多,能让我们众多民族坚持融合并将中华文明传承下来,文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石鼓上的文字,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每件石鼓上都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70字左右),共十首,名称取所刻诗篇的前两字,即《车工》《汧沔》《田车》《銮车》《酃雨》《吴人》《作原》《吾水》《而师》《马荐》。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其实,不说书法,我们中国人历来就十分敬重汉字。现在老人家小时候可能听老一辈的人说过,写了字的纸,绝不能拿来擦屁股,也不能随意踩踏,路上看到遗弃的字纸,都要捡起来。
在鲁迅的《门外文坛》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常看见挂着“敬惜字纸”的篓子。
清代末期的时候,中国有很多文盲,但是就算是文盲,地上看到有字的纸片,也会热心地捡起来,放到街巷之中的篮子里,这些篮子上都写着“敬惜字纸”。
古人一直都认为,字便是人幸福的根源和灵魂,如果不细心呵护,或者粗心对待这么珍贵的东西,那真真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了。以前的渔夫,出门远行打渔之前,都会步行很久,找到一个读书人,用鸡蛋或者鱼干换取一叠字纸。
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漆漆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能乘风破浪,安全回家。
路上捡字纸的百姓和渔夫都不识字,但他们尊重文字,如同尊重神明一般,崇拜敬重,是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文字就是我们的信仰,
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起点,
那是我们熠熠生辉的华夏文化!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