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国庆佳节,举国同庆的气氛中,各地赏石盛会不断,藏品展演丰富多彩。在目不暇接的众多美石图片和视频的视觉冲击下,赏石文字表达似乎略显单薄,稍逊风骚,或者说关注点较低,虽然这是一个读图时代,这种现象还是值得思考。
赏石文字表达,作为一种审美手段,以文字为载体来表现藏家对石头的审美认知,其作用类似绘画、配座、置景、摄影等同属审美表达形式,而又相得益彰。其形式大体可以包括为石头,题名、题诗和撰文等形式,也包括以此延伸的文学创作、书法、题刻、影视等表现手法。
10.18天津展现场展示的藏石
当代赏石,缺乏文字表达的深度,或者说缺少文字表达的乐趣,是一个普遍现象,多数赏石作品亮相,仅仅有题名或几句简单的赏析文字,同质同类的词语出现频率很高,个别的有诗文题跋,写作功底也是参差不齐。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赏石常常不如配饰、置景、摄影修图等手法受众更广,后者往往更被认为有艺术感和神秘性。应该说这种现象,是赏石文字尚不够完美的表现。
参考古代赏石现象,有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多数情况下,古石已经轶散,而记录他们的书画和文字犹存,石谱也好,诗文也罢,和绘画作品一样,是我们认知古代赏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开创性的文人名石,尤为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雪浪石,如果没有苏轼的《雪浪石》诗,这些黑质白章的大家伙,恐怕依旧默默无闻地躺在太行峡谷之中。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到了苏东坡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人生际遇的感怀,最终所欣赏的是他那大气磅礴的人生胸怀,品味其赏石文字的魅力所在。
赏石重视文字表达的根本,在于文字是思想的载体,运用文字表达是一种审美自觉性的体现,也是将审美理想传达给受众的途径。很少有人坚持一直独乐乐地玩石头,表达与分享,或多或少都是玩石头的动机之一,只有分享的手段、受众和层次的差别,没有分享需求动机的差别。由分享到表达,由表达求认可,再求提高,这个过程也是促进文字水平提升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新奇,中间需要学习,最终要进行思考和创作,依托自然之石所创造的,是个人对社会和宇宙观的思考,一种内省和思考。千人千面,每个人对石头的理解,就像对大千世界的理解一样丰富多彩,而终极目标则会趋向哲学命题,是认知高度的再现。所以一切都可以归于思想,思想表述为文字。
没有自己的思想,难言赏石家,只能说是收而藏之。马未都先生说过“过去收藏家必须有个标志——‘著书立说’,没有著书立说,你算哪门子收藏家呀?”而今的藏家,不乏赏石专著和集体出书的作品,但文字表达的自觉性,尚待提高。众多当代赏石专著画册不少,形式美有余,细读则缺乏思想深度,久而无味。读一本书也是一种时间投资,回收的成本,要有精神提升才算有价值,提升的方式是对前人经验和思考的借鉴。这样的赏石著述可谓凤毛麟角。
10.18天津展现场展示的藏石
诚然,每位藏家在面对藏品石的时候,肯定是有所感有所思的,但文字表达的能力则另当别论。这与当代审美的群众基础有关。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至今尚未完全修复,全民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精神层面的修养则仍然任重道远。
对比数年前兴起的文玩热潮,笔者曾经有过一个玩笑之语,那就是“文玩,文玩,无文别玩”。君不见,大街小巷,男女老幼,左手星月,右手凤眼,胸前绿松,背后南红,刷磨盘玩,好不热闹。但蓬头垢面,满嘴粗粝者有之,大金链子与满臂纹身者有之,如此全民盘文玩运动,拉动内需的效果的确不错,但还有古人文玩的“文味”么。如今,核桃、葫芦等几番炒作之后,价格崩盘的“天价文玩”不在少数,热度也大不如前了,究其根本,文化底蕴不够是症结。失去文化的滋养,成年人的玩具,更容易审美疲劳。
10.18天津展现场展示的藏石
静心而论,同样需要文化支撑的当代赏石,是不是也有类似误区。文房器和书本造型石比比皆是,已成某种类型石,带个窝窝便是砚台,方形规整的,就贴个打印版四大名著的logo,然而有几人把他们摆上书桌呢,摆上后又落过几许笔墨呢?胸无点墨而对文房清供情有独钟,好比逢场作戏,即使满屋子都是瘦漏透皱的清供石,满口米芾拜石,没有自己思想的文字表达,只能是人云亦云,一不留神,就有东施效颦之嫌。
这样的局面,有赏石者自身文字功底的局限性,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对赏石文字表达的魅力,还没有足够的认知。
10.18天津展现场展示的藏石
首先,赏石文字表达功力的提升离不开读书。当然也包括行万里路,对前人思想和社会实践都要有深入的认知。这个过程,看似枯燥乏味,实则是一个播种希望的过程,也是塑造自身修养和人格的方式。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自己心态浮躁,谁能静下心来,读书充实自己,谁就有机会赢得未来。因此,以赏石文字表达为动机,深入读书,提升文字能力和文学修养,应该作为赏石乐趣和收益之一。
其次,有了文字表达的乐趣,可以让自己心爱的石头锦上添花,同时也是同好们交流的手段,优美的赏石文字,传递了情怀,可以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石友,一起交流分享。曾经在某论坛上看过,一些石友定期举办雅集诗会,将各自的美石聚在一起,然后集体创作诗文,无论旧体还是新诗,都是思想情感的流露,都能引起审美共鸣,每期下来,无论文字水平高低,大家都乐此不疲,这就是文字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比单纯赏石,内容更丰富,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且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将会传播更广,结交更远。
10.18天津展现场展示的藏石
交流快乐,最终目的是要满足内心的需求,也是收藏的原动力。收藏最初的宗旨,从个人角度看,是满足文人雅士的一些内心需求,有助于理解纷杂的世界。而从社会角度说,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证据,也是民族文化的实时标高,通过收藏,既能感受历史,也能感受文化的高度。
但是,当今许多艺术品收藏已经转变成为商业的博弈,过度的功利化不仅会影响市场的良性发展,更会伤害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欲解困惑,可以求本心于古人,他们为何收藏?为何要著书立说?
于是想到辛稼轩的名句“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再厉害的收藏家,也许只能在器物上留下几行题跋铭刻,如果没有著述传世,也难免随藏品湮没于时间长河。因此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传扬下去,就成了许多古人的毕生追求。这才是赏石文字表达的终极魅力。
古人还有一个说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今我们赶上了经济飞速发展,赏石事业繁荣的好时代,应该是赏石人担负起更多时代责任感的契机。以文字表达,进而著书立说,来引领社会审美的健康发展,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赏石后辈的一种交代。魅力所致,石缘自来,沉淀在赏石文字中的,将会是我们愉悦身心的感悟,是启迪灵魂的探索,是我们无愧于时代洪流的文化注脚和创造印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石缘笔底续华章|赏石文字表达的魅力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3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