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在十二世纪初的时候,临照网罗的奇石异草亲笔模写而成著名的《祥龙石图》。虽然赏石和植物专家们不能根据所描绘的特征准确地判断出石的产地和草的种类,但《祥龙石图》描绘的细致入微,反映出宋徽宗对自然物有着非常仔细的观察和非常娴熟的摹写能力。
大约三百多年后,达芬奇创作出著名的《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在《岩间圣母》这幅作品中,他怀着对大自然非常强烈的忠诚,娴熟地运用透视原理和晕涂技巧,不仅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圣母玛利亚等圣人们表现在以山水景观为背景的岩石环境中,而且美丽、细微、准确地再现了他所观察到的岩石及其构造。
达芬奇是一个认真的自然观察者。他对科学的兴趣使得他不仅美妙而且准确地捕获他所观察的自然对象。1482年,达芬奇接受委托去米兰,在那里他开始着迷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质现象。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山区里观察岩石结构、化石掩埋等自然现象以及当地的风土特征。这些观察以及解释都记录在被称为Codex Leicester的笔记本里。他还把有关地质构造的观察用非常准确的方式描绘在绘画和素描作品中。这些地质构造当时尚未有科学的定名,但现代地质学家很容易根据他的描绘给予准确的鉴别。
法国巴黎卢浮宫所藏《岩间圣母》简直是地质学的精心杰作。根据地质学家Ann Pizzorusso的解读,圣人们所在的岩洞由风化的砂岩构成,这些砂岩被一层更坚硬的岩石分割。岩洞的顶部是由球状风化砂岩组成的沉积岩。在这个沉积岩层之下是玄武岩脉,这是侵入的火山岩溶覆盖在下层砂岩上形成的,当它冷却收缩后便形成柱状断裂。柱状玄武岩脉的上表面与其上的沉积岩层之间有一道水平裂隙,即两个岩层之间的上接触面。柱状玄武岩脉的下表面与其下的砂岩层间也有这样一道水平裂隙或称下接触面。在这个接触面以下直到前景与岩洞顶部一样都是砂岩。玄武岩脉上下两层砂岩都呈现出同样的球状风化构造,但是前景中的砂岩似乎未经严重风化,因此仍保留着向里递变的平层结构,同时可见一些“底痕”。中间层的玄武岩脉质地极为坚硬,不易受到风化的侵蚀,所以能保持柱状凸隆和锋利的边缘。背景中,在蓝灰色薄雾中隐现的锥形石峰是典型的蚀余地貌:将较软的岩石冲刷走,而留下较硬的岩石。地质学家还发现,由于达芬奇描绘如此准确,因此画面呈现的岩石构造及地质现象与大自然中所发现的完全一致。实际上,达芬奇在另一幅著名作品《圣母子与圣安妮》(The Virgin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中,还真实地描绘了圣母与圣安妮脚下的玛瑙、玉髓和大理石等多种石子。
By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474941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宋徽宗《祥龙石图》模写是否达到真实、准确的程度,因为细致与准确是两回事,但是它仍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幅“比较真实”的石画。遗憾的是,北宋以后,中国的画家们不再观察自然,似乎也不再写生。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描绘往往出于推测或臆想,即使是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也不过是“检阅古今图籍,奇峰怪石有会于心者,辄写其形”。丧失对自然的“观察”,致使中国从十二世纪以来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Pizzorusso, Ann, Leonardo’s Geology: The Authenticity of the”Virgin of the Rocks”, Leonardo,Vol. 29, No. 3 (1996), the MIT Press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丁文父:宋徽宗与达芬奇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