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留真——蔡斯民摄影作品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场景

近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留真——蔡斯民摄影作品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展出了新加坡摄影师蔡斯民在1984—1988年间拍摄的现代国画大师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陈文希、王己千、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关山月等14位共84张“留真”系列摄影作品。这些画家今天均已谢世,这些作品也是他们晚年生活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弥足珍贵。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画家朱屺瞻一组照片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画家唐云照片

这些画家之中,海派画家占了四成之多,其中有一幅陆俨少手持卵石欣赏解说的照片格外特别,引人注目。这幅照片,前段时间也在朋友圈里流传,但多不知出处,不明其详。据蔡斯民介绍,有一次他看见陆俨少橱柜里摆了几颗石头,陆老介绍这是他当年逃难时,在四川嘉陵江畔拾起,半个世纪坎坷流离,被轰炸,被抄家,可这七枚石子始终收藏在身边,当老人沉浸在回忆中时,摄影家拍下了这一幕。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手持卵石欣赏解说的照片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陆俨少携全家逃难至重庆,当时画家在其表兄李维城任厂长的第二十兵工厂里谋得一份闲职,工作之余,以捡石作消遣。画家在《陆俨少自叙》中,曾经有过详细描述:“江边一带,卵石平滩,连绵数里不断。此种卵石,只有浸在水中方见色彩花纹。故只有在水陆交界处,沿着水线,细心寻找察看,碰上运气,才有所获。”前后六七年时间,应该是捡了不少,其中也有类似南京雨花石的螺纹玛瑙石,最后淘汰至七方,皆有品题,抗战胜利后随身带回上海,“置之案头,用作清供。”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收藏的七枚长江卵石

这七方卵石,“最佳一枚,作鸡心形,淡石绿色,上有翠竹一竿,挺然而立,下有兰草一丛,如同天成,极为难得。又一枚质如白玉,墨绿花纹,梧桐之下,一古装仕女独坐吟诗,神情宛肖,栩栩如生。又山水一枚,石质极细,黑色花纹,林峦村舍,曲折可见;背面平沙落雁,平沙一带,秋雁一行。此外尚有秋林夕照,梅雀寒林图等,皆属上品。”

作为画家,对于图纹卵石的审美自然是最擅长的。和齐白石一样,陆俨少也认为,作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具象和抽象应该有机会地结合。比如他认为赵无极的画,看不出所画为何物,完全是抽象的,这绝对不是我们(国画)的方向,但我们也不应该一概排斥……这些长江卵石的图纹,让他领悟到抽象与具象之优劣,“不成物象,虽也可观,但多看乏味。亦犹画中之抽象派,品下一等,终不若有形象可求者为无上神品。”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艺术院外景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艺术院“陆俨少峡江行主题展”场景

抗战时期在重庆的那段经历,尤其是抗战胜利那年从重庆乘木筏溯流而下至宜昌的惊险刺激的游历,对于陆俨少的绘画创作实践来说至关重要,长江三峡后来成为了画家最拿手和经典的绘画题材。今年恰逢陆俨少诞生110周年,近日上海嘉定陆俨少艺术院举办了一个“江行几千里峰高无坦途——陆俨少峡江行主题展”,几十幅作品都是画家以长江三峡为题材创作的。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与其长江三峡画作照片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国画“峡江行”局部

二十多年后,陆俨少在一幅课徒石头画稿上,有这样的题跋:“这两块都是水成岩,长江三峡一段路上,很多这种石头,元代大画家王蒙喜欢画这种石法。左面一块用笔像牛毛,所以又叫牛毛皴。”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课徒画石稿之一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课徒画石稿之二

有意思的是,画家在课徒画稿上,多有一些个人的游历介绍,有的就是观察石头的记载,如有一幅画石稿:“这两块石是画的北方太行山的石法,我记得在北京郊区娘娘庙后面有一块大石,完全这右面一块的样子,也是所传五代时候大画家关同(仝)的画法。他是住在太行山,对景写生,可见古人法子都是在现实中来的。右(左)面一块在南口火车站旁边山石是这样的,也是宋代大画家范宽的画法。”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陆俨少艺术院庭院一景

陆俨少是上海嘉定南翔人。1991年10月,嘉定区政府在秋霞圃一侧斥资建成陆俨少艺术院,1999年6月正式开院。艺术院庭院中,耸立有一方两米高的太湖石,上面有陆俨少的好友、画家刘旦宅的“两老峰”题铭。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太湖石“两老峰”

陆俨少与刘旦宅可谓忘年之交,陆俨少年长刘旦宅二十多岁,两人性格相似,亦师亦友,引为知己,常常结伴出游,陆俨少称“刘旦宅的白描天下第一”,刘旦宅称“前辈嘉定陆俨少先生,诗书画兼擅,可谓三绝”,可称得上是“石交”。所以,当嘉定兴建陆俨少艺术院时,刘旦宅想到了赠送一方石头来作为贺礼,也是纪念两人的友情。他选了一方产自江苏宜兴的太湖石,有两米高,造型敦厚平实,石身还有一些孔洞,带有一些变化。

刘旦宅同时还创作有一幅水墨画“两老峰”相赠,这幅画原来在馆中曾经陈列过,画中主体就是这方“两老峰”,边上有一段行草长跋,也是画家爱石的感悟:“昔人谓石之美在皱瘦透,我谓还需镂陋旧。镂则秀,陋则寿,旧则厚。心既广,学益富。米公见而弥颠,老子之言不谬。于是乎,真如无漏。”

“昔人谓石之美在皱瘦透”,这句话出自清末藏书家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昔人以皱、瘦、透品石,惟诗亦然。”以品石喻诗,则应该源自晚清文学家蒋超伯,他在《通斋诗话》中,首次借英石之皱瘦透比喻唐宋诗人:“英石之妙,在皱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论诗。起伏蜿蜒斯为皱,皱则不衍,昌黎(指韩愈)有焉。削肤存液斯为瘦,瘦则不腻,山谷(指黄庭坚)有焉。六通四辟斯为透,透则不木,东坡(指苏轼)有焉。支离非皱,寒俭非瘦,卤莽灭裂非透。吁,难言矣。”由此可见,皱瘦透之说也是一种文学评论语言。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具有皱瘦透特点的英石”透碧霄“(山外藏)

“镂陋旧”之说,则是画家既有继承又有创见之赏石领悟。“镂则秀”,所谓镂,与漏似乎同义,也是指奇石洞孔穿透,秀之说也是古已有之。”陋则寿”,陋与丑同义,也是古代品石之一种见解(苏东坡谓之“丑石”),将之与寿联系起来,则似乎源自“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第七十章)。“旧则厚”,过去玩石最重一种古旧之气,古气之石往往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所以,这里所谓陋与旧,对应寿与厚,应该都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即以石喻人。所谓“老子之言”,当指“道法自然”之说。真如、无漏都是佛教术语,意谓断绝一切烦恼根源。赏石与道释两教关系尤为密切,画家可谓深得其奥。

陆俨少获赠此石,欣喜不已,称其为“中砥石”,挥毫作诗题赞:“蟠结蛟龙会,平生管鲍俦。与君成两老,来往亦风流。”将自己与刘旦宅的“金石之交”视为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之友谊。

刘旦宅擅长人物画,也素有石癖。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笔者因为参与编纂《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黄俭,钟陵强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版)一书,曾经上门拜访过画家,并选取了一方英石入编。印象之中,画家对于古今赏石并无偏爱,其中有古代灵璧、英石,也有的就是在旅途中采集的,数量不少,不乏精品,应该在海派画家之中较为突出者。刘旦宅笔下,也偶见有米芾拜石题材,不过,极少见到有单纯画石者,陆俨少艺术院收藏的这幅画石,可能是仅见的一幅。

【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刘旦宅国画“米芾拜石”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海派名家多爱石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7398.html

(0)
上一篇 2019年7月19日 下午2:00
下一篇 2019年7月21日 下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