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笔架·景观石

刚刚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落幕的“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此次特展的参展单位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来自全国40多家文博单位近500件(组)文物参展,一级文物超过100件(组),特别是近年来新出土文物的集中亮相,使得展览含金量大增。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当时的典章文物蔚为大观,允称“中兴”,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2010年10月8日至12月26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过“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也是反映了以宋高宗绍兴年间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一时之盛况。当时展出来自两岸及日本十余个博物馆的文物和文献410件,其中主要是书画、瓷器、善本图书等,规模空前。与那次特展不同,此次特展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有一些展品在此次展览中再度亮相,其中就包括一个南宋石雕笔架。系出自1981年7月浙江省诸暨县城西面约l公里的金备斗山出土的庆元六年(1201)董康嗣墓葬,考古发掘报告是这样描述的:“石雕笔架1件。通体琢错落重叠的山峰20座,形似起伏绵延的山峦。色黝黑,石质细腻润滑,磨制光亮。长26.8、高5.9、底宽2.9厘米。”

其实,该笔架前后有三层次连绵山峰,细数的话应该有30多座山峰。堪称古代出土文物之中山峰最多的一个笔架。笔架黝黑如漆,质地细腻,不见杂色和花纹。同时出土的水盂、镇纸也一起展出,应该也是用同一石材制作的。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南宋石雕笔架

以比较规则的山峰形状制作成笔架形式,从现存有关出土文物来看,最早还是在南宋时期——这个石雕笔架堪称其精美之代表作。当时应该称作为笔格,这也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名词,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有“笔格辨”,包括玉笔格、铜笔格和石笔格,所谓的玉笔格:“惟黒白琅玕二种玉可用,须镌刻,象山峰耸秀而不俗方可,或碾作蛟螭尤佳。”对照此笔架,完全是“象山峰耸秀而不俗”,但质地似玉非玉,应该还是石质,究竟是什么石质呢?也是在《洞天清禄集》的“怪石辨”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邵石,宝庆府所出。色黑,多以作博子棋刻,或作笔架,并无自然峰峦。”邵石,产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等地。宝庆府,即今湖南省邵阳市。此方笔架,有可能是邵石所制。

与此相仿佛的是,无锡博物院收藏有一个“元·山形石笔架”,也是黑色石质(有可能是邵石),也是群峰连绵,前后层次丰富,一共有20多座山峰,上面还有人物远树水纹,雕饰更为具象。香港苏富比1998年春季拍卖会·重要中国瓷器、工艺品、翡翠雕刻专场,曾经拍卖成交过一方元·墨石雕山水楼阁笔山(宽15.6cm),与其极为相似,以港币17250元成交。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无锡博物院元·山形石笔架

笔格最早流行的是一种栏杆式竖形样式,南宋以后,渐渐以横峰起伏式造型为主,成为了一种定式(又称笔山),无论陶瓷、玉、牙 铜、铁、木、水晶、料器、玛瑙等各种质地制作通行无碍。这不能不说是受到砚山造型的影响。研山在我国赏石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是奇石由园林而进入斋居乃至案几的主要载体和初始形式。据载,它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后主创制的,取其自然平底、峰峦起伏而又有天然砚池的天然奇石,作为砚台的别支,一般大不盈尺,而灵璧石、英石一类质地大都下墨而并不发墨,所以砚山的观赏价值要远远大于其实用功能。如米芾书画合璧的《研山铭》(图为后人摹本),其中就描摹了一方其得之李后主旧藏的“宝晋斋砚山”。

明代文人文震亨(《长物志》卷7)就曾指出:“笔格虽为古制,然既用砚山,如灵璧、英石,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此式可废。”这是因为砚山本身的形制如峰峦状,非常适合搁笔,可谓一物两用。所以从形式上来说,砚山与笔山几无差别,一定要区分的话,那么砚山上面应该有砚池——但大都备而不用。另外,砚山一般都是天然造型的石质,笔山则有可能是其他材质制作的,无论数量还是类型要丰富得多。但是,历史上砚山的盛名要远远盖过笔山,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砚为文房四宝之首,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物以人贵(其中李后主、米芾居功至伟)。

笔山的制作,最初大部分呈几何规则山峰形状,通常有双峰、三峰、五峰乃至九峰,其中又以三峰、五峰形居多,应该是带有三山五岳的象征意味。如“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展出的两方五峰形水晶笔架,分别出土自浙江衢州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墓和诸暨陶朱山桃花岭淳熙八年(1181)武氏墓,整料雕刻,山峰错落有致,除山峰之外,通体不见有其他雕琢。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刻意模仿天然山石(如砚山)呈不规则的山形状,这大致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如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原来陈列有一个“明嘉靖红釉鹅形笔山”,似像非像,其实就是模仿自然山石造型的笔架实例,应该称作为“明嘉靖红釉山石形笔山”。到了清代,则踵事增华,特别是乾隆时期出现了一批仿石釉和造型的瓷作笔山,其他各种材质模仿制作笔山的样式也开始千姿百态层出不穷。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南宋五峰形水晶笔架1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南宋五峰形水晶笔架2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明嘉靖红釉山石形笔山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故宫陶瓷馆乾隆时期仿石釉笔架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清乾隆铁锈红釉山形笔架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清晚期绿釉五峰笔架

至于以天然奇石移用作笔架,南宋时期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笔格辨”中介绍石笔格:“灵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也就是不事雕凿,取形自然。这种做法在元明以后大行其道,如明代万历年间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描摹了好几方天然造型的砚山,一方名为“钻云螭虎”的奇石,作峰峦起伏状,并有“子昂珍玩”字样。据同时代陈继儒《妮古录》卷三记载:“子昂得灵璧石笔格,状如钻云螭虎。”原来,这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子昂,系赵孟頫的字)的故物。比林有麟稍早一些的文人鉴赏家屠隆,在总结天然造型的石质笔架造型时,大体把它分为两种:“有峰岚起伏者,有蟠屈如龙者,以不假斧凿为妙。” (《遵生八笺·文房器具笺》)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素园石谱》“钻云螭虎”笔格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描摹的明代砚山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中的研山图绘

从奇石到砚山(笔山),再到“奇石”,这个“美的历程”,反映了古人取法自然、师法自然、崇尚自然、皈依自然的文心匠意,也是山形景观石之所以历久不衰成为藏石首选的渊源和文脉。时至今日,类似砚山(笔山)造型天然稳(平)底、峰峦起伏的奇石,已经成为了景观石中的经典样式,拥趸者甚众。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明代铜山子,笔山造型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米芾《研山铭》图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明代孙克弘《芸窗清玩图卷》,有横峰形笔山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新疆风凌石笔山1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新疆风凌石笔山2

俞莹:砚山·笔架·景观石
新疆风凌石笔山3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281.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6年4月5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4月23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