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赏石展演中区分出创意组的展演模式,是台中市爱石协会近几年来的心志所向。简单说,传统观赏石展览讲求的是美石的玩赏;而创意观赏石展演则着眼于创作者在石头上注入的新生命。它所呈现的,更多是“人”的构思、表达,甚至社会批判。同时,也是作者的想法和材料组构技术的实验。
创意并非抛弃传统,而是扩大与充实。既要继承传统特质,又要突破过往观赏和展演的局限。我们并不认为这是观赏石的艺术转向,因为这样说,是忽视了传统观赏石也是一种艺术的事实。我们更倾向于将这种转变看成是传统的创意转向,或是说观赏石艺术的当代转向。
——林仁光(台湾)
案例(一)
原石特点
台湾雾峰石心石常出现同心圆的纹理。此石具有的球形外表与中央凸起如肚脐的形态,令人联想起身怀六甲的孕妇。
特点运用
作者以自己的双手沾上油漆贴印到石头上,描绘出孕妇双手抚摸肚皮关爱腹中胎儿的模样。因手印过大超过一般妇女的手型,故将手印诠释成爸爸从背后拥抱妈妈,抚爱腹中的胎儿的形态,营造出一家三口温馨的画面。
作品启示
艺术创作常出现在巧妙的偶然间。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讲述了情韵满满的故事,是近似“极简主义”创作手法的优秀呈现。
题名:【台中爱石协会展品 · 一家三口】
石种:雾峰石心石
设计/收藏:台中市 · 孙慕崑
案例(二)
原石特点
这二方彩陶石都具有立体几何造型。特别是左方上面的凸出点,更令创作者产生了机械轮轴的联想。
特点运用
创作者采用工业机械的元素螺丝、齿轮、链条等零件,将椎体、圆柱体、多面体环环相扣,把彩陶石的正、反两面组装成具有结构美感的整体。形、色、光相互交叠追逐,谱写出机械运作的节奏感;穿透的视线利于加强前后左右空间的分隔与连动的关系。画面元素缺一不可,组构和谐,呈现了一件 20 世纪西方艺术“机械主义”的美学作品。
作品启示
艺术家常以时代背景作为题材从事创作,此作即是以工业革命的时代写照作为创作根源。冰冷的金属质感、规制的几何造型跳脱了学院派的框架。令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所引起失调的心理,感受到作品呈现的饱满充实与诗意慰藉。
题名:【台中爱石协会展品 ·工业革命的推手】
石种:彩陶石
设计/收藏:台中市 · 吴昆熹、林仁光
案例(三)
原石特点
左方乌江石仅具半面清晰的五官,另一侧对称却含糊不清;中央的彩陶石以立方体隐约呈现面部轮廓;右方印尼巴东石则以凹陷的眼窝引人注目。
特点运用
图腾是非洲部落的精神象徵。左方石像顺着头形以铜丝铝线交织编排粘贴于石头上,掩饰了石头左侧含糊的轮廓,设计出具现代感的半脸面具;中间头像正面布满长短各异的铁钉,打造出块面的组合,反面以各色金属片画出氏族图腾符号;右侧头像则以图钉、半球形小石做点集合的排列,凸出的锥形眼珠更成为焦点。
作品启示
20 世纪初,野兽派、立体派艺术家将非洲雕刻之美传诸于世,到了 20 世纪中叶,非洲原始艺术的影响力几可与西方艺术并驾齐驱。这件作品旨在发挥原始艺术那种横跨世俗、超凡两种极端的特殊魅力,使不同文化差异的观赏者能尊重并感受多元价值,进而激发起跨越时空“美”的互动体验。
题名:【非洲部落组曲之“图腾崇拜”】
设计/收藏:台中市 • 林仁光、颜悦芬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