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故宫建福宫元代顾阿瑛款灵璧石“造云石”

故宫尚未对外开放的建福宫中,有一方元明著名文人书家顾阿瑛、杨维祯、张雨、董其昌等题刻的灵璧石”造云石“(参见笔者2018年7月16日汇石融通公众号”元代灵璧‘造云石’“一文)。这方古石的图照,最早发表在1935年第433期和434期《故宫周刊》。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故宫周刊》书影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故宫周刊》刊“造云石”之一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故宫周刊》刊“造云石”之二

《故宫周刊》创刊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四周年之际,由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至1936年4月出版到第510期后停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印刷精良,全面报导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各类书画、器物、内景及文献档案等,是当时最具权威性及普及性的古美术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西泠印社曾经拍卖过《故宫周刊》原刊,上面有已故海派画家陆俨少的题书,说明画家对此也十分留意。《故宫周刊》所介绍的不少故宫文物,后来随着日本侵华而一路南迁,最后辗转运到了台湾。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故宫周刊》所刊“英石天然麒麟童子”照片

比如,1932年第165期《故宫周刊》,有一张“英石天然麒麟童子”照片,没有底座,看似加工而非天然奇石。忽然想起来,数年前在某网站论坛的“台北故宫文玩”长帖中,曾经看到过这张照片,配有木座,标识文字为清代“英石天然麒麟(高10.8公分,长10.55公分,宽4.5公分)。石质,灰褐色,间有白斑。石之自然形状与色泽如麒麟状,背上坐一人。附木座。”这种英石,黑白两色相间,并不多见,俗称“黑白英”。从造型看,完全是人为加工修治过的,包括麒麟的头尾四足,人物的五官开相,等等。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清·英石天然麒麟

不过,作为古代“四大名石”之一,相比起其他名石,英石向来少见修治加工,尤其是加工成象形物,这方石头算是一个特例。民国年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有“名石”一章,其中提到当时“北京可得见之名石”只有五种:大理石、太湖石、英石、雨花石、孔雀石,其中英石“常见有石刻之人像或神佛像”,但传世的这类石头并不多见。这方清代英石,可以说佐证了《古玩指南》这个说法。想必,当时这种黑白两色夹杂的英石比较罕见。

“台北故宫文玩”帖中,还有一方清代“槟榔石(长35.9公分,宽15.5公分)。槟榔石,石色灰黑。未经琢治,形狀奇特,附木座。”这方奇石,造型比较夸张奇特,其质地肌理特征倒是与英石十分相似, 只不过其名称槟榔石则不知所云。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清·槟榔石

关于槟榔石之说法,确实极为少见,也查无出处。晚清文人丁柔克的笔记《柳弧》卷四“异石”中,有这个记载,但也语焉不详:“若磁石、空青石、浮水石、滑石、寿山石,浙江昌化县之鸡血石、青田石、槟榔石、田黄石、河南石、马牙石、沙石、青石、红石,不胜其记矣。”按理说,古代石种的命名,一是按照出产地,一是按照纹色特征,所谓槟榔石,应该是指其纹理类似槟榔果的意思。所以,有人将类似槟榔花纹的图纹石称之为槟榔石。

如泰州“淮左第一园”乔园山响草堂一侧有方石桌,遍体都是类似槟榔的纹理,称之为槟榔石,据说坐在这石桌读书作画会灵感大增。扬州史公祠门口的抱鼓石,也是类似石种,有称作为槟榔石。包括乾隆时期出现的一种仿石釉,也有称为槟榔石釉的。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泰州乔园槟榔石桌

其实,槟榔石这个名称虽然古已有之,但并非主流——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槟榔。这类石种的确切名称,应该称作为竹叶石,过去主产于山东莱州,又有“莱州竹叶石,板桥叹莫如”之说法。该石为石灰岩,学名叫竹叶状灰岩,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纹理多为竹叶状,也有柳叶状、豆瓣状、斑块状、米粒状,有的凸出石面,有的边缘形成氧化圈,色差明显,视觉效果颇佳,又称柳叶石、豆瓣石。据载,明清两代修缮皇宫,多取产自徐州铜山县汉王乡班井村一带山峦之竹叶石,制作大殿前的铺石。笔者曾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正殿澹泊敬诚殿周围的铺地上,发现了被切割成整齐方块的竹叶石。此殿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修,竹叶石铺地石应该就是当时的产物。至今,北方民间尚存很多竹叶石制的器玩。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内景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四周竹叶石铺地

乾隆时期,瓷器工艺达到了巅峰,仿古创新之风盛行,出现了不少仿生瓷,其中有仿石釉粉彩瓷器,包括大理石釉、竹叶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等,仿竹叶石釉是经常出现的一种釉色,说明乾隆对于这种石头的图纹肌理还是情有独钟的。乾隆之后,晚清民国期间虽也有仿品,但胎质和釉色已大不如前了。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清代仿竹叶石釉笔筒

上述清代“英石天然麒麟”和“槟榔石”,只是(台北)故宫藏石的冰山一角,只是可惜这些供石基本无缘展示,因为算不上珍贵文物。唯一例外的,大概就是“肉形石”了,它与西周毛公鼎、清代翠玉白菜号称“镇馆三宝”(俗称“火锅、白菜、红烧肉”),其实也是一个误会。因为比起另外两者,它的身世一直暧昧不明,历史文化价值并不高。现在据考证,认为是清代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王府进贡的戈壁石,但是尚缺乏直接的书证。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台北故宫“镇馆三宝”之“白菜、红烧肉”

其实,在台北故宫,“肉形石”也算不上是珍贵文物,只是因为它贴合了大众猎奇的审美心理,加上媒体的渲染,所以一直人气爆棚,甚至几度出境参展(2014年6月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2016年6月赴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最新的一次是今年2月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展出),成为了台北故宫文物中的“网红”。

【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台北故宫人气之王“清·肉形石”

很难想象,还有哪一方古石能够享受到像“肉形石”这样的尊荣。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石融通):【谈古说今】故宫藏石窥一斑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22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3月15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9年3月20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