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奇石之中,具象石好还是抽象(意象)石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如果引申开来,具象艺术好呢还是抽象艺术好,相信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奇石(具象石)与对应的真实物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它很难像照相现实主义一样,能够维妙维肖地复制所表现的对象。所谓“画龙不点睛”,比如很多人物石,大多眉目不具,仅有外表轮廓而已。但人们并不觉得这是天大的遗憾。这在传统国画之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严格来说,传统国画中并没有抽象的形式,只有抽象的元素。如工笔、写意手法,都是属于具象的表现手法的,只不过前者注重形似,而后者更注重神似。写意中又可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前者比较概括,后者比较具体。小写意是通过相对(工笔)比较自由的方法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特点是真实、生动;大写意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造型大胆、夸张,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创造性、趣味性。但是很可惜,中国画的大写意到了“似与不似之间”时就点到为止,并没有直接发展到“不似”的纯抽象形式。比如齐白石就指责“不似为欺世”。而抽象艺术的精髓就是“不似”,最后还是在20世纪初由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予以奠基。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至于说,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其实也是一种误读。虽然对于外国人来讲,中国书法是抽象艺术,但对于中国人来讲,书法中的汉字有明确的意义(表意或象形),内容决定形式。书法家更多的是从书法的字形结构中去揣摩书法的意境,而并没有从纯形式的角度来考虑书法的构图和布局,所以中国书法和抽象画是有本质区别的。由此看来,有关文字石是否应该归类于抽象石也是值得探讨的。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具象艺术一统天下,并没有“纯形式”的抽象艺术。当然,其中的具象表现又可分为“似”(写实或工笔)和“似与不似之间”(写意)两种形式,而且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似与不似之间”。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比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在绘画表现上既有工笔(“似”),又有写意(“似与不似之间”);写意中也有大、小之别,两者并行不悖,但他并没有创作过一幅“不似”的抽象作品。他的工笔草虫,具体而微,栩栩如生;他的写意花卉,同样神韵俱在,精彩纷呈。而且,在齐白石的笔下,工笔是静止的写意,写意是运动的工笔,二者殊途同归。很难说,这两者孰优孰劣。从艺术品市场的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在齐白石绘画拍卖成交价最高的前十幅作品中,有四幅是工笔草虫(册页),其他为写意花卉、山水、人物作品。两者可谓平分秋色。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观赏石界,虽然已经有了如“雏鸡破壳”、“岁月”等具象石被“评估”出了“天价”,却没有曝出“摩尔石”类的抽象石创造出高价(可以参照的是,目前亨利·摩尔的青铜雕塑作品最高拍卖成交价——不是“评估价”——达800多万美元)。显然,重具象而轻抽象(意象)而且一味求“似”是目前赏石界有别于(绘画)艺术界的一个特点。当然,从形成难度的角度来看,似乎具象石比起抽象(意象)石来更显得不可思议。但如果就此无限地抬高其身价,似乎与赏石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形式的特点有背离之嫌。因为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意象),“似”、“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而已,同样具有艺术感染力。只不过作为具象的表现,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而作为抽象(意象)的表现,却很难引起普遍共鸣。当然,我们在肯定抽象(意象)石与具象石同样具有价值的时候,必须将抽象(意象)石的范围予以界定,不能把非具象石统统归类于抽象(意象)石。很多观赏石只是石头,还无法称其为奇石(更遑称其为艺术品),没有必要归类。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从艺术起源上说,抽象(意象)艺术源于具象艺术,这需要赏石者具备相当的艺术涉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欣赏抽象艺术,往往需要像欣赏音乐一般的心态,也就是用心灵直接感受,倚赖直觉,无需辨识。比如对于梦,最使人不能忘怀甚至深受震撼的不是梦中发生的情节,而是梦的意境中所传达的气氛和情绪。你能够感受,但却不能言传。抽象艺术传达的就是气氛和情绪一类的体验,而不是形象或是主题。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形与神的关系,一直是传统造型和绘画艺术审美所关注的焦点。苏东坡曾云:“作画求形似,见与儿童邻。”毕竟艺术并非摄像(影),如果一味追求处处真实、笔笔准确,那未免有点“小儿科”了。如果我们将赏石视为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它的审美也应该服膺于形神兼备的艺术主张。而且相对于人为艺术而言,天为艺术的赏石缺憾更多,很难有十全十美、无瑕可击的奇石。如果一味追求具象形似,恐怕真的是要无石可玩了。而在注重形似的同时,更强调神似,可能离找到好石头不远了,同样离艺术的精神也更近了。

【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具象石其实范围很广。通常我们将奇石(造型石)的呈像分为景观、象形、抽象等类别,除了象形是具象之外,所谓的景观其实也是一种具象,是自然界某种真实景观的再现或是某些真实景观的综合概括。所谓“万物之中皆有神在”,特别是在表现有生命活力的物像(具象)时,有时候石头形态的细节逼真与否往往可以忽略不计,神韵有无乃是关键所在。包括抽象(意象)石,也特别需要注重神韵的问题。比如摩尔石,是以抽象造型为主的,很多似乎无法确定其表现主题,但却给人以一种震撼和回味。原因就在于,它不但与亨利·摩尔的雕塑有几分形似之处(但几乎找不到完全一样的物像),而且主要在于它能够更神似于亨利·摩尔的雕塑。虽然亨利·摩尔的雕塑创作在前,摩尔石的发现在后(我们说赏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其实就是在奇石的呈像中寻找现实或是虚拟世界中的对应物,摩尔石可谓一例),摩尔石的成名更多地是借了亨利·摩尔雕塑的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亨利·摩尔创作的那些雕塑样式,摩尔石虽然也可能被石界所接受,但其“身价”决不会像现在那样如日中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摩尔石并非抽象(意象)石,而是具象石,是像亨利·摩尔雕塑的奇石。而像太湖石之类瘦漏透皱形态特征的传统赏石,虽然也是抽象(意象)石,但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样式,有轨可循,有别于一般的抽象(意象)石。

具象抽象,孰优孰劣?似乎没有最佳答案。其实答案就在被人激赏的奇石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奇石圈):【圈•杂谈】具象抽象,孰优孰劣?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96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6年12月10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12月17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